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中高年级写景作文的指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运用,一是会表达,而是会写作.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叙述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并不难,而且有大多数学生能采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将写事作文写得具体生动。但写景作文就不同了,首先孩子们缺少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不知该写些什么;其次没有条理,顺序混乱,让人云里雾里看得稀里糊涂;另外就是不会升华主题,不能由此及彼产生合理的联想。针对这种写作盲区,我尝试着用以下几点对写景作文进行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运用 表达 具体生动 升华主题 良好的效果 细致入微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9)03-0123-01
  1.选择篇课文,从其结构、写作方法学习写作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主题“春潮”中,编排了一篇题为《三月桃花水》的文章,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文字美,画面美,意境美,作者先后从听觉和视觉角度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三月桃花水令人陶醉的美,这其中包括水面自身的美“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更有它流经之处与其他景物的耳鬓厮磨悄悄私语或相互碰撞而发出来的美妙的音乐之声,这在作者听来“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三月的桃花水,还“是春天的明镜”,它是这样的清澈,天上的蓝天白云,归来的燕子,岸边的柳树,人家屋顶上的袅袅炊烟都一一映在了水中,它不是明镜又是什么呢?文章结尾把三月桃花水比作陶冶我们心灵的美酒,盛满我们心灵的酒杯,升华了主题,拔高了思想。
  学生在诵读中领略到了文字之美,在想象中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画面的美,课堂上,他们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深深陶醉,心旷神怡。我问他们“为什么作者把三月桃花水写的这么让人沉醉呢?”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作者运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辞手法,有的说作者观察的仔细,抓住了三月桃花水的特点,也有的说作者善于展开丰富合理的联想,还有的说作者先概括描写后具体描写,从听觉和视觉上形象地描绘出三月桃花水的无可比拟的美。我说那好啊,我们也可以试着写写春天的水,比如《春天的小雨》啊、《春天的湖水》啊、《春天的小河》啊等等,孩子们对这次写作充满了期待。
  2.实景观察,或一点观面,或登高望远,或移步换景
  为了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观景的顺序,我先让孩子们趴到窗台跟前向外望,我告诉他们,一般来说,观察的顺序应该是从高到低,从远到近,从前到后,从左到右,当然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目光所及倒过来,但必须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有序地描写景物,比如你要写我们的校园,先要弄清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要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然后确定题目为《春天的校园》。站在教室里,你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校园,春天来了,天气有什么变化 ,周围的景物还和冬天一样吗,从学校的左面到右面都有哪些不同的景观呢,为了更好地表述清楚,我们可以用上一些方位词,如东面、东南角、正南、西南角、西面、西北角,若四面都是透明的玻璃,或是一片空旷抑或是山顶,我们只要转动身子 ,就站在这一处,四周美景尽收眼底。如果我们要写好细节,了解校园每一处景物在春天的变化,你们就跟着老师的步伐从教学楼的东门出发吧。在校园里,孩子们看到了树木抽出了嫩绿的新芽,迎春花绽开了金灿灿的笑脸,矮灌木变成了修剪齐整的小围墙,西面高处的少年宫楼前柳树已经“万条垂下绿丝绦”了,丁香花也在次第冒出零星几朵来,香味还很淡,遗憾的是校园北面的五月的槐花六七月的月季此时未到盛开时,孩子们只能去憧憬它们那灿烂飘香的季节。我问孩子们,学校最主要的建筑是什么,当然是教学楼了,对,还要写写我们矗立在学校中间的高大的教学楼,从外观造型色彩标语到内部结构功能装饰等,最后不要忘了我们的具有古建筑风格的学校大门,它与教学楼遥遥相对,左右两道电子闸门,中间一堵朱红色的墙壁,里面正对着旗杆,外面书写着我们的校名,我们从里走到外,从外看到里,我们的学校美不美,它就像什么呢?这篇习作,绝大多数孩子写得生动具体,若会借鉴佳作妙句,那更是锦上添花了。
  3.角换位思考,了解学生的视野,理解学生的情感
  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家人和朋友还有同事都说我有一双善于现美的眼睛,也真是,我很容易感动于生活中的山山水水花鸟虫鱼,一有灵感就赶快记录下来,我曾经将自己写的《一只小狗》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让学生和我一起感受小动物的灵气与可爱,我也曾和学生一道提笔写下《春天的校园》共同赞美我们身处的这块学习和生活的宝地,就如同我亲身体验了今年我们北方阳春三月的第一场春雨带给我的惊喜与享受之后,我的《春天里的小雨》也一挥而就了,还有我几年前出外旅游爬山的五千字左右的《雨中登寿鹿》,等等,随笔更有不少。我不光要和我的学生们分享写作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每个孩子的心中都充满着阳光,满怀着感恩,都能和这个世界,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93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