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品味重点词句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课文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或间接地指向文章中心,因此,理解、品味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教学中教师恰当地组织学生从朗读与评价中揣摩、领会重点词句的意义、情味;必要的时候插上想象的翅膀,可以丰富文章的内涵;恰当地使用比较等策略带领学生感悟、品味重点词句,在一定程度上能收到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重点词句;策略
  课文由重点词句直接指向文章中心,或者由某些词句揭示文章内涵。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正确地使用方法加以揣摩、领会,就能带领学生披文入情,把握文章内容、领悟文中表达情感,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所以品味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中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明白事理、体会感情、领悟表达方式的重要途径。那么语文教学中有哪些品味重点词句的策略呢?
  一、千锤万凿出“评价”,立根原在 “朗读”中
  课文的文字多是描述事物、说明事理、表达情感的符号,朗读就是把这些无声的符号通过眼睛的目视输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外化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有声的语调。难怪韩愈《进学解》中说:“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也正如朱熹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要入情入境地朗读,感受语言,深入到角色当中,才能在朗读中明白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含义,体会其感情。要品味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这就需要我们的在课堂组织时保留充足的朗讀重点词句的时间。但是,光是朗读还不够。由于理解能力、生活经验、认知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使大部分学生在初读课文时立于文本之外,并不能准确地体会文中表达的意思,更不能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时候,适当的朗读评价就是学生理解的指南针,适当的朗读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迈进,为文本、作者和学生三者之间搭建连接的桥梁。
  例如,在教学《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课时,在体会主人公老汉的品质时有这一重点句:“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生: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学生朗读的语调比较平,没读出该有的严厉。)
  师:你在这里不像豹子,你想象一下豹子是怎么样的?
  生:很凶,很勇猛 !很暴烈!
  师:对呀!你能读出像豹子一样暴烈的老汉来吗?
  生:可以(整顿心情后,很凶地读了一次)
  师:对呀,这时的老汉真像一只凶恶的豹子啊。你从这句中体会到什么吗?
  生:我从“冲上”、“揪出”、“吼道”、“凶得像只豹子”这些词语体会到老汉非常地凶,他这么严厉地要求自己的儿子按照规矩来办事,说明老汉是个大公无私的人。
  师:这位同学真会读书,懂得抓住老汉的动作词语和“凶得像只豹子”体会老汉的大公无私,我们一起来把老汉大公无私的光辉形象读出来吧。
  (全班慷慨激昂地读出了老汉大公无私的形象来了。)
  以上的教学片断中,如果笔者一开始就让学生抽出“冲上”“揪出”“吼道”“凶得像只豹子”这些词语,就割裂了段中词句整体的有机联系。笔者让学生在品读中理解,在朗读评价中引路,使老汉的形象活现于课堂。为课文中心——体会老汉高贵的品质,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乱花渐入迷人眼,“想象才能领深意”
  所谓的理解句子,其实是有层次的。有的理解是停留在表层意义,即字面上的意义。比这个更高一层的理解则是句内的意义。最高层次的则是脑海中再现具体的场景,再现人物的形象,体味到文字中言外之意的丰富内涵。文本中常常有不少重点词句意蕴深远,蕴含着文章中心的词句,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爱幻想这一特点,让学生开展丰富的想象,激活故事情节。使学生脑海中再现或重塑文本中的具体事物、人物形象、具体情境……例如,笔者在教学《女娲补天》(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课,在品味句子“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这个重点句子时,有以下的一幕:
  生:我从“几天几夜”这个词体会到女娲找五彩石的时间很长,找得很辛苦。
  师:是啊!几天几夜不休息,都在找五彩石,同学们想象一下,在这几天几夜里,女娲会去哪里找?怎么找到的呢?
  生A:女娲走进了黑黑的山洞,她边走边用手摸索着每一块石头,细细地分辨着。她走遍了每一个山洞,终于在最后一个山洞里找到了白色的石头。
  生B:女娲不怕火热,她来到了孙悟空和铁扇公主决斗过的火焰山,在火海里她看到了要找的红色石头,她不顾一切地跳进火海把石头取出来。
  生C:女娲飞到蔚蓝的大海上看了又看,像游鱼一样钻进海底打探,过了很久,她终于浮出海面,找到了蓝色的石头。
  生D:女娲在森林里找啊找啊,她的手被树枝划伤了,脚被荆棘刺破了,终于在清澈的泉水中找到了黄颜色的石头。
  生E:女娲在山石间找啊找,她爬过一座高山没有找到,又爬向另一座高山,一不小心从山上滑下来,但她站起来继续寻找,终于在悬崖边上找到了。
  师:此时此刻,你见到了一个怎样的女娲?
  生1:我见到了一个爱人类、不轻易放弃的女娲。
  生2:我见到了一个不怕艰辛的女娲。
  生3:我见到了一个顽强、锲而不舍的女娲。
  (学生回答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在以上教学片断中,笔者抓住“几天几夜”这个关键词作为品味句子的突破口,让学生发挥想象。学生利用想象的无限张力,为这个重点句子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更丰富多彩的场景,女娲的人物形象就变得鲜明可感、触手可及。特别是现代化手段日益完善的今天,如果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情境通过声情并茂的动感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情境感染下发散思维,发挥想象的无限空间,借助想象,深入到文本中品味、理解好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就能很好地把握文章中心。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比较句子显不同”
  比较是语言品味中常用的办法。而正是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和揣摩,学生会更容易发现文本的特点,体会到语言表达的内涵,感知到语言的精妙。例如,在教学说明文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用词不同的两个句子放在一起比较,从而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但实践证明,对比法不仅适用于说明文的教学,用于某些记叙文重点词句的品味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教学《桥》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把描写洪水的语句找出来,分别放在同一张幻灯片中比较读: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读完这些句子,你发现什么了吗?
  生A:我发现了这些句子都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生B:我发现这些句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洪水的可怕。
  生C:我感受到洪水像魔鬼一样恐怖。
  生D:我发现洪水越来越高,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危险。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D:因为一开始洪水还没到1米深,第四句洪水已经到了人们的腰了,最后一句洪水已经到了老汉的胸膛了,说明快盖过头了。
  师:你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请你把人们越来越危险的处境读出来吧。
  (生读以上5个句子)
  师:洪水如此恐怖,请大家通过朗读再现人们的危险处境吧。
  (全班齐读以上五个句子)
  以上的教学片断中,把分散于文中描写洪水的五个句子排在一起对比,洪水的可怕、令人恐惧的特点、洪水越来越高涨的变化和人们越来越危险的处境就更为突出,为后文活化老汉的形象作铺垫,这样比逐句地教学高效多了。
  当然,品味重点词句的策略绝不仅局限于以上几种。语言的丰富性与文本的多样性决定了品味重点词句形式是灵活的。品味重点词句的策略也并非孤立、单一。有时几种策略交融运用还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43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