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的课堂微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古诗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有很多优秀的古诗,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指导学生学会古诗,是我们老师的责任,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反复吟诵、品读字词、紧扣诗眼、挖掘背景这几个方面来学习,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 古诗;课堂教学;创新
  古诗是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小学生充满朝气,记忆力强,正是读诗的好时光。诵读古诗,能使孩子们的心灵得到滋养,情感得到熏陶,精神世界得到升华。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教学,正是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是激活学生学习古诗热情的载体,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充满激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五年级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夏天里西湖上的一场暴雨,表达了苏轼对这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的喜爱。像这样的古诗,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呢?
  一、反复吟诵,激发学生朗读热情
  古诗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的,诗歌中的景物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在脑海中形成基本的轮廓。因此,古诗词教学应以反复诵读为主。在初读古诗时,要让学生读准古诗的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可以在学生自读后指名个别读,学生相互评价。读诗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如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读等,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读诗的乐趣。因此,在初读古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活动一:反复吟诵,感知音律美。
  自主学习: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小组合作:组内互读,积极展示。
  展示交流:多种形式相结合,读出古诗的音律美。
  通过这样的设计,让我惊喜的是,学生不仅有个别朗读,还有小组朗读,形式也很多,有对诗的,有小组齐读的,还有小老师领读的,此时的课堂顿时活跃了不少,连平时不太爱读书的学生在小组成员的带领下,也都积极地展示自己的朗读。在诵读时,他们还特别注意古诗的音调和停顿,努力读出古诗的音律美来。
  二、品读字词,触发学生探究激情
  古诗学习切忌逐字逐句地解释,也不一定需要烦琐的分析。古诗的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展開合理的想象,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在理解诗意这一环节中,我就适当地做了些灵活处理,扣住了诗中描写的景物,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活动二:品读字词,体会意境美。
  自主学习:云、雨、风、水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用几个词语概括。
  小组合作:挑选一个景物进行重点探究,把它们的特点概括出来。
  交流展示:交流品词之味,体会景物特点。
  通过这样的自主探究,学生很快就能展开自己的想象,结合夏日经历过的暴雨现象,抓住古诗中关键的词语来发现“云”“雨”“风”“水”等景物的特点,如从“黑”“墨”两个字可以发现云黑的特点,“翻”字可以想象到雷阵雨前乌云翻滚的动态画面;由“白雨”“跳蛛”“乱”体会雨势又大又急,雨珠飞溅,杂乱地落入船中的动态场景;“未遮山”可以感受到这场雨来势迅猛;从“卷”“忽”感受风大、风速快的特点;由“水如天”看出雷阵雨去势匆匆,雨过天晴后水天一色的美丽画面。接着追问学生:每一行诗描绘的画面,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你觉得用什么词最贴切呢?学生脑海中马上就浮现了风起云涌、大雨如注、风卷残云、水天一色等词,一个一个成语运用得十分精准,最后通过诵读体会大自然的变幻莫测,真是水到渠成。
  三、紧扣诗眼,品味古诗意境
  “诗眼”在古诗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是反映诗歌主旨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一个词或者一句诗。“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诗歌的眼睛就像人的眼睛一样,它是理解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方法的关键。例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思”字,“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字等,都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在古诗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诗眼反复品味,就能更好地理解诗人心中那丰富的意境,领悟古诗的无穷魅力。为此,我让学生默读古诗,找出你心中这首诗的诗眼,并说一说你的理由。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很快发现本文的诗眼就是诗题中的一个“醉”字,苏轼“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不仅是因酒而醉,更是因雨而醉。这场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再到杭州,与好友莫同年在西湖边把酒言欢时,又遇到一场雨,于是又写下了另外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这场雨让多年后的苏轼依旧记忆犹新。
  四、挖掘背景,体会诗人志向
  古语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看到独特景象,总是会抒发一下内心的情感。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只能通过想象画面看到作者传达出的喜悦之情,这是对古诗的浅层理解,也是他们对古诗理解的最高点。但课堂上,如果联系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再结合诗人眼前看到的这幅图景,可能学生对诗的理解就会更进一步。在教学期间,我让学生联系诗人的生活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诗人是在仕途遭遇坎坷,人生经历风雨的悲伤之际才写下这首诗,当时苏轼正值壮年,可谓“壮心不已”。因此,他描写的这场急来急去的暴雨,不仅告诉我们大自然是不可预测的,而且告诉我们他自己的内心感受。这“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可能就像他生命中崎岖坎坷的经历。但是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借眼前的“卷地风”“水如天”的景象来抒发自己的豁达豪迈之情。其实,这种乐观开朗、豁达豪迈在他许多其他诗句中都有体现,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对诗的理解就很深刻了,对苏轼这位诗人的了解也更加深刻了。
  古诗的内涵丰富多彩,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所见到的景色及心情是各不相同的,对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也是多元的,因此,古诗教学也是多元的,也需要不断地创新,营造有活力的古诗课堂,激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才能让学生在古诗的王国中自由驰骋。
  【参考文献】
  [1]徐卫兵.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情感读本,2015(32).
  [2]曾晓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探究[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7).
  [3]单永贵.谈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版,201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33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