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方法与途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主要以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方法与途径研究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教育体制发展趋势为依据,从趣味性教学方法运用在课堂中的作用和小学数学教学运用趣味性方法的有效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深入说明并探讨,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小学数学  趣味性教学  途径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058-01
  小学为学生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决定着小学生未来成长与发展的方向。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培养小学生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具有极大影响。然而在诸多小学数学课堂中,小学生仍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数学课堂枯燥乏味,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趣味性教学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思想,其可以赋予教学课堂趣味化,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下为笔者对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方法与运用途径给予的相关分析与建议。
  1.趣味性教学方法运用在课堂中的作用
  在数学课堂中融入趣味性教学,可以更好的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吸引学生注意力,改变学生对传统学习产生的厌烦心理,促使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1]。同时,趣味性教学可以有效挖掘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弥补以往枯燥教學的不足,利于学生思维灵活的转变,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进而保证学生身心的放松和愉快。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自身思维,发挥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在趣味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挖掘自身潜能,真正的热爱并喜欢学习。
  2.小学数学教学运用趣味性方法的有效措施
  2.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信息化时代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善于利于先进教育技术,比如多媒体、实时投影等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借助先进技术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创设出趣味化教学课堂。
  例如在教授小学数学人教版《长方形与正方形》时,教师可以提前利用网络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在课堂中播放出来,促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图形,进而引出教学主题,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然后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长方形与正方形中边与角的特点,总结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性质,并与其他学生交流,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了解与掌握。
   2.2多元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导致学生不能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真正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与辅助职能,促使学生从心底喜爱学习,对数学课堂产生求知欲和探索欲,创造出多元化的数学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动力,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授小学数学人教版《可能性》时,可以先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硬币,要求学生观察硬币上含有的图案,因硬币为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所以学生可以积极的参与数学活动。接下来,教师向学生提问:硬币有哪些作用,将一枚硬币随意的抛向空中,在落地时会出现哪些情况?结果是一定会发生的吗?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好奇心,巧妙的将趣味性教学方法与数学课堂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实现多元化教学。
  2.3善于表扬,培养学生自信心
  因小学生自身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容易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可能在课堂中做一些小动作,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小学数学教师应利于趣味性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培养学生自信心。
  例如在教授小学数学人教版《时、分、秒》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归纳出时、分、秒的特点,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2]。然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勇于发言的学生给予肯定与赞扬,对怕出错误、不敢发表自己看法的学生给予支持,提高学生自信心,促使全班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趣味性教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趣味性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需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凸显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庄若冰.趣味性教学方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速读旬刊,2017(11):25-26.
  [2]童建山.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方法[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6(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56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