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快发展江苏先进制造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江苏经济制造业是立身之本,只有制造业强大,江苏经济才能真正长盛不衰,也只有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江苏才能在发展实体经济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走在全国前列。
  一、江苏制造业发展基本情况
  2018年全省工业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主营业务收入增长7.5%、利润增长8.3%;工业投资增长8.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5.2%、11.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5.5%、7.4%。
  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增长8.8%、11%,占比提高至32%和43.8%。一是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江苏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确定13个基础较好的集群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分集群制定实施方案,在集群发展目标、增强创新能力、加快改造提升、培育骨干企业、推动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强化政策支持等方面细化工作任务和措施。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分行业制定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度实施方案,聚焦人工智能、增材制造、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领域,出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引导企业转型突破。三是技术改造滚动实施。进一步完善技改综合奖补政策,落实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优惠,集中支持重点技改项目,引导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四是骨干企业快速成长。截止到2018年末,江苏省营业收入超千亿工业企业累计达到10家左右,省级“专精特新”产品和科技小巨人企业723家,全国互联网百强企业12家,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11家。五是质量品牌建设成效明显。实施标准领航质量提升工程,引导企业制定领先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100余项,中国工业大奖企业11家,位居全國第一。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高档数控机床及成套装备、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先进功能纤维、物联网、新能源汽车能源与信息等累计8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运营。二是技术攻关持续发力。集中支持量子移动通信、工程机械、工业软件等10项重大技术攻关和智能电网电源转换装置、轴桥驱动一体式耦合技术等22项核心技术攻关。三是高端装备研制赶超工程有序推进。新立项19个高端重大装备、短板装备领域赶超项目,研发可以替代进口的高新装备与关键零部件产品。四是工业强基工程稳步实施。建立153项、总投资1100亿元的工业强基项目库,8个项目入选国家强基工程、累计入选59项,项目数和下达资金额均居全国第一。
  工业互联网纵深推进。2018年江苏省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达94.06,比上年提高1.5。一是智能制造蓬勃发展。出台《进一步加快智能制造发展的实施意见》《智能制造重大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等文件,已入选国家试点示范项目7个、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13个。二是工业互联网提速发展。出台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两个平台成为全国首批双跨和区域平台,两个平台入选国家试点示范。实施“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累计“上云企业”超22万家。三是大数据产业发展强劲。发布《强化大数据引领推动融合发展专项行动计划》,苏州市通过中国特色软件名城评估。开展大数据示范应用评选,11个项目入选国家示范。四是智慧江苏建设高起点推进。出台《智慧江苏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设智慧江苏创新基地,实施30项重点领域示范工程。实施5G规模组网试验、IPv6规模部署、光网城市、工业互联网“企企通”、三网融合等重点工程,全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360亿元。
  开放合作持续加强。成功举办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中国(南京)软博会等展会,APEC中小企业信息化促进中心在南京挂牌,搭建了一批高水平的开放合作平台。组织1200多家企业参与对口支援、省际产业合作,超额完成年度目标。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更新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库,组织边贸拓市活动。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对俄合作并积极承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俄合作项目,组织企业参加莫斯科国际通信设备展并举办信息产业推介会,举办土耳其新能源投资推介会、江苏智能制造—德国工业4.0企业对接会等活动。
  二、江苏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江苏制造业规模大、基础好、发展快,创新能力在逐步增强,但还存在着突出矛盾和问题。
  产业结构仍不够合理。一是传统产业占比偏高。目前江苏省制造业传统产业占比在60%以上。其中纺织服装和服饰、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金属制品、通用设备等占传统制造业比重一半以上。江苏省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黑色金属冶炼、通用设备和纺织四个传统行业占比26.6%,比广东(10.7%)高15.9个百分点。二是江苏新兴产业发展质态偏低。新兴产业比重仅占30%左右,且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部分新兴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65%,缺乏品牌影响力大的标杆企业和带动能力强的平台型领军企业。例如广东电子信息产业不仅规模总量居于全国首位,且拥有从方案设计、零部件配套,到整机生产、软件开发等完整的产品链,江苏还处在中低端加工制造环节。三是未来产业抢位占位不快。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抢占先机,布局未来产业。江苏虽已在石墨烯、纳米材料等先进材料领域抢先布局,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领域缺少足够的投入和创新成果,对未来产业抢位占位意识比较薄弱,缺少领军型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代表高端产业发展方向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江苏占比仅13.4%,比广东(28.4%)低15个百分点。四是竞争优势弱化。江苏传统产业偏重,新经济发展不活跃,企业商业模式升级与创新滞后,缺少像华为、腾讯、阿里这样有影响力的本土企业。国际金融危机后,广东、浙江、山东等省份加快产业腾笼换鸟步伐,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江苏产业竞争优势在弱化。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江苏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业领域,部分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发达国家。统计显示,江苏省80%的高端芯片、50%的高端数控机床、80%的高端检测仪器依靠进口。高技术船舶领域70%的核心零部件和关键配套设备需要进口;新材料领域仅有4.5%的技术处于全球领跑和并跑水平;集成电路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10nm以下)差距较大;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中75%的高精密减速器、80%的伺服电机和驱动器依赖进口,且整机发展相对滞后,总体上依然停留在组装环节。江苏丰富的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要素未能有效地整合到以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集团)为主体的研发创新体系中,原创性、基础性的重大技术成果数量偏少。
  资源环境矛盾比较突出。在资源方面,江苏能源资源匮乏,80%以上的一次性能源全部依赖外地供给。由于多年来水污染日趋加重,全省水质型缺水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全省土地开发强度达到22%,苏南五市土地平均开发强度超过28%,逼近30%的国际警戒线。在环境方面,全省石化、冶金和建材等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产值占比接近30%,沿长江的石化产业、煤电产业等过于集中,对生态造成很大压力,水、大气、土壤污染等问题仍然时有暴露,治污防污工作亟须严管严控。
  三、加快发展江苏先进制造业的对策措施
  面对新形势,需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才能解决以上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强化江苏国民经济支柱,才能提升江苏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才能提升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水平。
  着力强链补链,加快培育集群产业新优势。工信部提出到2025年要培育15个左右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江苏要积极争取有条件的集群列入培育名单。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我们制定了实施方案,将把集群培育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江苏制造新优势的总抓手,以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为目标,落实13个集群培育实施方案,确保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和龙头企业逐步掌握在自己手上是自主可控的根本体现。要围绕推进集群建设,研究制定促进关键核心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目标的政策意见,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创新赋能、标准领航、工业互联网培育、产业链能级提升等专项行动,重点聚焦新型电力装备、物联网、工程机械、碳纤维、轨道交通装备、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纳米材料等10个产业,以及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增材制造、航空航天等6个产业的相关主攻环节,梳理“卡脖子”技术(产品)清单,组织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突出企业的主体和主导地位,推动创新链围绕产业链合理布局,提升制造业自主可控力。二是推进集群产业链延伸拓展。印发全省重点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强链补链指导目录,引导和推动全产业链整体水平跃升。支持引导行业协会等集群中介组织建设省重点产业链资源线上线下对接平台,分集群组织开展产业链协作对接及集群新品发布活动,推动集群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是健全完善集群培育工作机制。充分發挥省集群办统筹协调作用,印发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年度工作要点,明确年度重点任务、责任部门。研究制定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工作方案,发布集群年度发展报告。强化集群培育工作的地区协同,推动各设区市同步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将目标任务及时落实到每个企业和项目。四是积极创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密切跟踪工信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部署,及时编制扬子江城市群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建方案,力争入选首批国家级示范区。工信部即将启动制造强国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2021—2035)编制工作,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提前谋划全省制造业发展规划,主动与工信部对接,争取更多的江苏制造业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列入国家规划。
  着力超前布局,加快催生新兴产业新优势。把握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演进趋势和发展规律,加强新产业、新技术前瞻布局,加快培育江苏产业发展新动能。一是加快推进车联网产业发展。制定落实工信部《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方案,总结无锡示范应用经验,开好部省工作会,推动车联网城市级示范应用、智能网联车路协同创新应用等重大项目建设,建成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国家智能交通测试及应用推广基地,成立省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快关键标准制定。二是有序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出台推进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快城市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意见,支持“光储充”一体化充换电站、出租车“换电模式”等新模式发展,加快全省充电设施智能互联互通,以出租、城市物流、环卫等领域为重点,推广新能源汽车超5万辆标准车。结合车联网产业生态建设,支持南京打造自主品牌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地标。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成立江苏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联盟,理顺打通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链条,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回收体系。三是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抓好以数字化创新、数字化制造、数字化服务、数字化消费等为主要内容的数字经济发展。支持培育一批互联网独角兽企业和具有生态构建、创新孵化能力的互联网平台型企业。以大数据为核心、智能应用为方向、云计算和互联网为支撑,实施大数据引领推动融合发展专项行动和工业APP重点工程,高水平建设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区、大数据开放共享与应用试验区,全省面向重点行业和应用场景的工业APP规模达到1.5万个。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争取在南京、苏州、无锡等市开展5G试商用部署,全省建成3000个5G基站,在生物医药、精密制造、车联网等领域完成首批50个试点应用案例。全年完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0亿元。四是鼓励业态模式创新。以分享经济、信息经济、生物经济、创意经济以及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为重点,遴选20个示范项目进行重点培育,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成长。分行业、分类型推行服务型制造模式,围绕服务型制造发展的主攻方向,制定差异化推进方案,大幅提升产品和服务价值链,新增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50家以上。开展“工业设计进千企”行动,探索推行“江苏设计”企业和产品论证工作,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0家。   着力价值重构,加快焕发传统产业新优势。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壮大存量价值,培育增量价值,着力构建新价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焕发传统产业活力,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在传统产业中加快成长。一是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修订技改综合奖补政策,以设备更新和系统升级为重点,引导企业开展高水平、大规模技术改造。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编制重点工业投资项目计划,采取现场督查、在线监测、专业评估等方式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年度完成投资计划和项目竣工投产。二是全力培育自主品牌本土企业。综合考虑产品、技术、管理、资本和企业家等因素,在重要的细分行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确定100家左右重点企业,“一企一策”,精准扶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推动这批企业在规模实力、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和产业生态整合力等方面达到国内行业领军企业的水平。完善和执行好领导分级挂钩联系制度,细化明确挂钩联系的任务、方式、目标要求,加强对挂钩联系成效的评估。实施“千企升级”行动计划,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导向推动中小企业改造升级,鼓励中小企业专注细分领域做精做强,创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三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施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加强节能监察执法,对超能耗限额标准等违规行为严格落实惩罚性电价措施,确保完成年度节能约束性指标。落实《江苏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创建国家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示范。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落实国家固废综合利用暂免环境税优惠政策,确保全省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
  着力自主创新,加快形成可控产业新优势。按照构建产业生态的思路,加快整合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应用链,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一是不断提高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水平。按照国家升级标准对标找差,省市县三级聚焦政策资源,支持省先进封装与系统集成、先进功能纤维、新能源汽车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继续推进省级重点培育的创新中心建设,支持膜材料、微系统、先进印染等领域试点建设省级创新中心。突出市场化、协同化、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导向,制定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考核评估办法,强化省级试点创新中心绩效考核。二是强力推进重大技术攻关。跟踪推进量子移动通信等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建设,组织企业积极参与和承担国家“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关键新材料等重大专项,力争全年在量子移动通信、新能源汽车、重大短板装备、人工智能、高端医疗器械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参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工程,建立完善江苏人工智能项目库、企业库。三是大力提升工业强基能力。密切跟踪国家工业强基发展重点,针对先进制造业集群关键环节,动态完善工业强基项目库,形成部省合作推进机制。围绕工程机械、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实施“一条龙”应用计划,对列入国家应用计划的示范企业(项目)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从关键部件和高端整机装备两侧,推动整机企业与“四基”企业协同发展。四是持续实施高端装备赶超工程。聚焦高档数控机床、先进机器人、电子装备等领域,对标世界先进水平,引导企业加快高端装备研制步伐。实施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和示范应用工程,建立高端重大装备研用结合、主配衔接的协同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首台(套)重大装备保险试点政策。
  着力信息主导,加快跨界融合产业新优势。做好“两化融合”这篇大文章,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发展工业互联网为重要抓手,推动经济和社会数字化转型,加快网络强省建设进程。一是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组织实施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增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00個、智能工厂建设试点10家以上,鼓励和支持省内智能制造装备、软件企业牵头制定智能制造标准,遴选省级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面向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地区,试点建设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二是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坚持“建平台”和“用平台”双轮驱动。实施“一市一重点平台、一行业一重点平台”培育计划,聚焦13个集群领域,重点支持20个双跨、行业级、企业级平台建设,培育10个左右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10个左右“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基地,争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与工信部工信安全中心全面合作,突出企业级数据安全和重点行业特色定制,建设集大数据融合分析、在线监测、威胁诱捕、态势感知于一体的全国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安全平台,制定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规范和工作指南,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能力。三是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研究制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引导全省大中型企业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按照工信部新版两化融合管理标准体系,启动1000家企业贯标,新通过300家。重点培育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制造业“双创”新模式,培育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项目。四是统筹智慧江苏建设。落实智慧江苏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健康养老、交通物流、文化旅游、智慧城市、工控安全等领域建设智慧江苏重点工程,支持智慧江苏建设重大项目。会同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南京、无锡、苏州、常州等地率先建设社区健康诊疗中心,创新服务模式和内容,拓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新空间。五是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制定“十四五”期间推进全省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意见,与四大电信运营商签订2020—2025年战略合作协议,完成全省广电网络60%的IPv6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全省大型数据中心运营企业IPv6改造。制订《全省量子保密通信试点应用推进工作方案》,在南京、苏州及全省政务、电力、金融等地区、领域率先开展试点应用。
  着力优化环境,加快提升服务产业新优势。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举措,切实降低企业成本,提升服务效能,打造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营商环境。一是大力推进降本减负。密切跟踪国家拟出台的降低企业负担的政策文件,研究制定新一轮降本减负政策措施,全年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1600亿元。加大涉企收费规范力度,加快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实现零收费。进一步扩大电力直接交易用户范围,确保覆盖全部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大工业及一般工商业用户,市场交易电量突破3000亿千瓦时。二是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发挥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加强部门工作协同,研究出台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建和培育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大力推广“专精特新贷”,推动更多地方设立中小企业转贷平台,全年转贷总额力争超过1000亿元,帮助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和贵问题。三是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落实“不见面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双随机、一公开”等要求,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持续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试点建设。四是优化专项资金使用办法和绩效。修订省级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研究制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办法、重大项目选择与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向先进制造业倾斜,提高专项资金支持先进制造业的力度和强度,发挥财政资金对先进制造业的“雪中送炭”作用。制定实施集群培育“1+N”政策框架体系,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年度用于支持集群培育的比例不低于50%。
  (作者系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巡视员)
  责任编辑:高 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11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