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不同阶段班级小组组建的原则和实施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根据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大教育支柱,学习还指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合作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和发展(learning to be)。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学习能力,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在《心智的架构》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在努力寻求最理想的人类能力的分类法的时候,发现人的智力并不能简单地运用一个智力量表来将人的智力水平用智商的高低进行简单的衡量。因为人的智能是由不同的多种的智能多维度、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
  【关键词】小组分组;多元智能;学习模式;管理模式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在决定采用何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之前,必须要清楚学习的真正概念。所谓的学习,绝不是仅指学生在校学习文化知识,根据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大教育支柱,学习还指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學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合作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和发展(learning to be)。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学习能力,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在《心智的架构》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在努力寻求最理想的人类能力的分类法的时候,发现人的智力并不能简单地运用一个智力量表来将人的智力水平用智商的高低进行简单的衡量。因为人的智能是由不同的多种的智能多维度、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他提出的智能包括音乐、身体运动、数学逻辑、语言、空间、人际、自我认识和自然观察等智能并且每个人所拥有的智能结构是随着年龄和环境的不同而发展变化的。基于这样的理论,结合当前教育现状,我在所教班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了“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小组学习模式的建立。
  小组组建是小组学习模式建立的核心和基础,只有科学、完整的组建才能保证小组学习模式长期、有效进行。小组组建不是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起,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采用何种方式分组。笔者认为,在“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基本组建原则下,还应该根据年级的变化而有不同的侧重点。
  一、基本组建原则
  1.同组异质: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分组,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同时活动进度相对统一。考虑因素包括:成绩优劣、能力强弱、性格差异、行为习惯、性别及班级干部分配等。
  2.异组同质: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均衡性,基本达到各小组的总体水平一致,有利于组际间的交流和竞争,有利于对各组学习活动的评价。
  二、分阶段具体组建方式
  1.初一阶段——动静结合,随机调控
  以2013届12班为例,全班56人,男生33人,女生23人。在刚入学时,按照入学成绩形成“S型小组”,进行8个小组的预分配,成绩排名为1,16,17,32,33,48,49暂定为一组。开学初的社会实践是了解学生的最佳方式。特别是在军训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非学习智能是分组的关键考察点,例如人际、自然观察、身体运动等智能。我们必须敏锐观察学生的这些智能,随后综合这些能力进行均衡调整。
  初一阶段,学生的可塑性是最高等级。他们在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也对初中生活充满期待。这个阶段的小组组建以“动静结合,随机调控”为主线,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以规章制度《湛江二中港城中学学生德育评价标准》为基础,以适时干预为手段,建立“定期调控”与“随机调控”相结合的组建方向。以每次考试成绩分组为基本,以组员日常变化为辅助,适时调整小组成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信心、积极性、适应能力。这三种能力必须在初一阶段重点培养,为后面的小组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张同学,小学为班级班长,各方面能力较为突出,但在开学初的班干部竞选中落选,按照基础成绩又未能当上组长,自信心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她所在的这个小组,组长的责任心和组织能力较其他小组更弱,小组竞争气氛逐步下滑。果断将张同学任命为该组组长,在张同学的积极带领下,该小组甩掉落后的帽子,一跃成为明星小组。张同学也重拾自信,成绩从入学时的300多名,进步到180名左右。
  经过一年不断调整,该班学生在这三方面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他们把对小组成员优劣的抱怨转化为对他们主动帮助主动提醒,既容纳了别人,又提升了自己。
  2.初二阶段——自主抉择,平战结合
  进入初二阶段,学生相互之间更加熟悉了解,自主能力增强。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相处中,一起分享成功或一起经历失败,既获得成功的体验,又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慢慢地就学会了与人相处的道理。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做到“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充分信任和调动学生,全面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合作能力。以12班为例,笔者只负责宏观调控,以考试成绩,仅确定8位组长。然后委托班干部依照成绩,初步划分各阶层人员,鼓励组长根据同学之间的特性,在各阶层人员中自行挑选该组组员。组建完成后,由组长分配组员任务、组员位置,挑选最得力的副组长并且拥有随时调动的权利。这样的小组更有活力,更有竞争意识。让他们的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合作能力得到提升。
  3.初三阶段——松紧有度,综合管理
  都说初三是学习的冲刺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笔者认为,用好小组模式更能推进学习进步。教师在这个时候的小组组建工作中需要做到“松紧有度,综合管理”,确保班级拥有良好的学习风气和竞争意识,在全班形成“你追我赶、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围。此时的竞争开始上升为“一对一”看得见的竞争。以12班为例,全班开始“一帮一”帮扶计划,原则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辅导成绩落后的学生,优势科目的学生辅导弱势科目的学生。优秀生通过向他人阐述自己的理解、推理过程,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思维品质,还观察到了他人的思绪过程。后进生有了可以依靠的对象,及时解决各种问题,有利于自身的快速进步。在此互相帮助的过程中,学生更重视彼此间的人际交往(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体验)。此方法笔者还在2014届、2015届所在班级也采用了,感觉明显有助于促进良好班风学风。
  以最后一次分组为例:
  分组注意事项:(基于“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组建原则)
  1.根据人数分配,第一小组与第三小组竞争,第二小组与第四小组竞争,以此类推。
  2.根据成绩、性格、行为习惯、优势弱势科目确定同桌为帮扶对象,小组内单号学生负责帮助双号的学生。例如第一小组的黄鸿钧帮助张子骅。
  3.为落实“一对一”看得见的竞争,第一小组的1、2号与第三小组的1、2号竞争。每个小组1、2号的成绩均值差距不超过20分。一横排8人,4组同桌的成绩均值相近。这样的“捆绑式”进步,让人人都参与竞争,人人都有危机感。
  4.在每个星期调整座位的时候,重点保护竞争氛围。以小组为单位,前后四个小组对调,然后左右对调,始终让他们感到竞争对手就在身边。
  三、组建意义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小组组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主角,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与人相处、与人竞争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年-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上的演讲[J].人民教育,2003(17).
  [2]宜文娟.基于“小组合作”的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一体化模式初探[J].教育管理,2001.
  [3]黎昌友,范静侨,张谦益.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中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及其意义[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
  [4]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29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