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代世界变化与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18年11月18至19日,第13屆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在西南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主办,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共同承办。围绕着“当代世界变化与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这一会议主题,来自全国各高校、相关科研机构、学术期刊和出版机构的150多位专家学者,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与最新发展研究”三个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打开了新的大门,也使得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新时期继续深化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和实践参考。
  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陈学明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说明了每一阶段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研究将人们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和僵化的理解中解脱出来,为中国人民实现思想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的研究为增强马克思主义信念带来了推动力,为正确总结苏东剧变的教训提供了借鉴。第三阶段是本世纪初至现在的研究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作出了理论说明,也为这破解一道路所面临的难题和矛盾提供了理论启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雨辰认为,中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研究范式的转化,从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质到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具体任务、流派和理论问题的研究主题的转换,从主观批判到自觉使之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思想资源的价值立场和研究目的的转换。他从宏观、微观以及积极、消极影响方面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影响,指出要科学评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得失,才能使其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思想资源。
  北京大学黄小寒介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所带来的五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为冲破思想僵化打开了缺口。二是重新唤起了我们对人的关注,三是为我国社会改革思想的确立提供了参考,四是提出文艺审美的基本原则,五是揭示生态危机的本质和根源。
  其他方面的影响还有,上海理工大学金瑶梅分析了苏东剧变后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对市场、计划与社会主义,平等与效率,市场经济与混合所有制,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这四个方面问题的研究,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提供了借鉴。华东交通大学李凤丹从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英国文化研究以及英国马克思主义这三个角度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现状,对当前我国理论界关于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提出了三点建议:加强对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对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进行系统反思、深入挖掘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她指出这将有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华侨大学赵威、王四达阐释了当代西方分析马克思主义学者罗尼·佩弗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枢纽性定位和系统性解读及其对当代中国面对的社会问题给出的建议。华南师范大学张永刚介绍了麦金太尔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及其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和创新的借鉴意义。
  二、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依据,对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和重要人物进行研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工作和主要内容。因此,对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挖掘仍然十分必要。
  多位学者主张重视对卢卡奇、葛兰西等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小萍介绍了卢卡奇历史主客体概念的衍变及其当代意义。她指出,卢卡奇在早期从无产阶级历史地位的变化中理解历史主客体概念,在后期从人在自然、社会对象性关系中的主体性作用来理解历史主客体概念。而这一转变对于我们思考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人类满足生存需要的受动性生产活动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动性活动如何在现实经济机制中得以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刘卓红从深化和拓展当代发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阐释了卢卡奇晚期异化观中的合理思想。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乔茂林阐释了演进视域下的青年卢卡奇物化理论,说明了其复杂的生成过程。南京大学张亮主要关注卢卡奇的早期思想发展,他将卢卡奇早期思想划分为1900年至1911年的文学批评阶段、1911年至1916年的哲学反思阶段、1916至1918年的伦理反思阶段。他认为,卢卡奇的早期思想与著作超越了卢卡奇本人的主观意图,在开创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促进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发展、为20世纪30年代以后卢卡奇思想发展提供学术新方向以及支撑戈德曼文学社会学的形成方面具有客观的思想史效应。复旦大学张双利通过考察黑格尔和卢卡奇的第二自然概念,说明了卢卡奇对黑格尔第二自然概念的转化,并指出这一转化使得二者对实现自由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对法兰克福学派的讨论在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陈慧平以《否定的辩证法》为主要文本依据,从阿多尔诺对“自然”之被“构造”的思维还原及其意义来重新理解“自然”。东北大学朱春艳基于《现代技术的一些社会意义》一文,阐释了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转向,说明了马尔库塞批判理论的新贡献在于提出对技术的改造。天津师范大学薛晋锡介绍了马尔库塞的“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他认为,马尔库塞不仅指认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内在的具体化要求,与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划清了界限,还为我们批判性地解读当代西方左翼的激进性话语提供了借鉴。黑龙江大学谢静阐明了马尔库塞对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批判。广西大学雷德鹏讨论了哈贝马斯的自然概念,提出哈贝马斯通过三种不同的认识兴趣把自然区分为技术的开采对象、交往行动的客观背景和人类的生存伙伴, 指出其自然诠释中的现象学理论痕迹。武汉大学杨礼银从哈贝马斯批判理论中讨论民主与正义的关系,说明了哈贝马斯关于民主与正义间构建的良性循环互动关系脱离了晚期资本主义的实际社会关系,这注定成为乌托邦的“空中楼阁”。华中科技大学王晓升阐释了瓦尔特·本雅明真实的经验与理智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说明了人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经验贫乏的现象,并指出了经验贫乏与现代文明的关系。河南大学郭广介绍了瓦尔特·本雅明以“震惊”为中介,连接艺术与政治的艺术政治理论,并指出这一理论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建构提供了思想资源。厦门大学洪楼介绍了阿尔塞克·霍耐特物化批判的社会存在论基础,他指出,阿尔塞克·霍耐特从卢卡奇的实践、海德格尔的操心、杜威的实践牵涉等概念构建起具有社会存在论意义上优先性的承认,深化了物化批判理论。   本次会议也有专家学者重新探讨了葛兰西和阿尔都塞。河北师范大学张艳玲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葛兰西实践哲学进行对比,说明了两种实践哲学之间的异同。她指出,相同之处是二者都强调哲学的实践本质,都主张从实践的角度理解世界、历史和人的认识,都可以称为实践哲学。不同之处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以及实践对认识检验标准的唯一性,而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是实践的唯心主义,常以意志活动代替实践活动、以是否被群众普遍接受作为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羽佳以革命选择为切入点,介绍了葛兰西在卢森堡与列宁之间的抉择过程,以及他为何最终选择了列宁主义。西南大学刘宇从实践哲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阿尔都塞文本的梳理,总结出阿尔都塞的主要理论工作是阐发一种特殊的实践哲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星萍分析了阿尔都塞哲学中的斯宾诺莎因素。
  三、国外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与最新发展研究
  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侧重点和热门话题也随之而产生变化。结合新的实践语境和时代状况,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和问题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界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当代西方激进左翼对共产主义的阐释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热门话题,在本次论坛中也有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发表看法。吉林大学王福生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的本义,即社会主义理念引导下的共产主义来看待左翼对共產主义观念的复兴。他批判性地指出,西方激进左翼对共产主义观念的复兴和其他学者对其所作的批评,一方面因无视或不能解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唯物主义历史观之间的关系这一难题而将同时陷入困境,另一方面也对我们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参照。上海理工大学胡绪明梳理了西方激进左翼思想家关于共产主义复兴的主要观点,归纳出了当前对共产主义的阐释主要呈现为巴迪欧的哲学先验论、齐泽克的激进政治学、哈特和奈格里的新政治经济学批判、劳勒和奥尔曼的辩证法等理论范式,他进而指出,只有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与西方左翼共产主义展开批判性对话,才能正确把握西方左翼共产主义观念的理论要义。
  对现代性问题的关注是此次会议的一个焦点。东北师范大学韩秋红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应该基于对现代性的批判,她从三个方面说明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建构体现出的特质:其一,在理论目标上,由摆脱蒙昧的状态转变为对现代性的哲学批判。其二,在批判主题上,从资本的扬弃转化对现代社会总体的批判。其三,在价值取向上,由解构元叙事到对未竞事业的不懈追求。南京大学唐正东从言语角度出发,介绍了雅克·比岱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他阐释了言语所具有的本体论地位、概念的社会效率及言语的批判功能以及基于共同商议的政治。他认为,雅克·比岱把言语运用到了现代性的批判中,并在言语的直接性、批判性、解放功能上有着独特看法。黑龙江大学的赵海峰从阿格妮斯·赫勒的著作《现代性能够幸存吗?》入手,通过探讨阿格妮斯·赫勒关于日常生活和主体的后现代处境的思考,并揭示了阿格妮斯·赫勒的“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特点。
  资本主义危机问题也引发了专家学者的新思考。南京大学蓝江提出了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新异化,即数字化。他通过梳理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以及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的异化问题,总结出异化批判存在着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存在论批判两条路径。他进而指出,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我们需要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改造不平等的生产关系。他认为,唯有实行普遍的数据共享才是克服数字异化的真正道路,才能帮助我们走出数字异化的囚笼,实现更美好的未来社会。中南大学董山民、周黎黎从新马克思主义的视域阐释了当代资本主义所面临的三个维度的危机——生产之境破碎、成本外部化难以为继、金融风暴多发。他们认为,新自由主义以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为前提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其颓势,而重建意义世界、恢复价值多元才是资本主义走出危机的出路。华东师范大学孙亮重新解读了资本主义语境中的“度量危机”问题。南京大学杜丹从加速与技术碰撞的角度介绍了技术资本主义运用的新境遇。
  本次会议有专家学者对政治哲学问题发表了看法。复旦大学王凤才认为,正确处理合法性与正当性的关系问题是理解现代政治、现代政治哲学、法哲学问题的关键。他在综合分析了从马克思·韦伯到卡尔·施米特、从基希海默到哈贝马斯关于合法性与正当性关系不同理解的基础上,得出了三个结论:其一,合法性与正当性的最佳解释是“合法律性与合法性”。其二,合法律性是合法性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其三,即使合法性被称为合法律性时,合法性与合法律性既不能完全等同,也不能互相代替。南开大学孔明安从黑格尔精神分析的角度阐释了财产权、主体与正义的概念及相互关系。他认为,实体即主体,自我即财富,财富的辩证法关键在于财富与主体的结合,即财产权的拥有。他进而揭示了正义也是实体性概念,并指出只有扬弃财产权问题上的“私有制”的阶级属性,才能走出公平正义问题的困境,最终走向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重庆大学陈飞分析了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研究的四个焦点问题,即马克思如何理解正义自身?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是正义的吗?马克思根据什么批判资本主义?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一个正义的社会吗?他指出,要回答这四个问题,需要立足整体性原则,对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进行科学化和价值化的双重解读。复旦大学林青通过论述历史唯物主义与生命政治学在“原初视域”和“核心视域”中的相关表述,指明生命政治学批判是分析和理解社会现实及其基本运作原则的有益补充。山西大学马援指出,当代文化马克思主义将文化作为政治理性选择的着力点,这是对传统政治哲学所进行的实质性再造,体现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新的发展方向。
  空间理论也是时下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界研究的热点。南京大学张一兵主要谈到了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他认为,该书以历史唯物主义方式重新研读了空间问题,使空间问题成为晚期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的爆破点。在他看来,列斐伏尔循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思路理解空间,使空间获得了主体属性、生命属性、社会存在属性,从而构建了全新的社会空间生产。他指出,这一理论对于我们今天重新解读大卫·哈维以及为国际雇佣劳动、当代全球化问题等都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河北师范大学李秀玲从加强空间意识、明确基本原则以及把握核心内容等方面探讨了爱德华·索亚的城市空间正义思想及其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理念的启发意义。广州师范大学黎家佑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从生产正义、关系正义和差异正义三方面说明了空间正义的批判逻辑。光华职业学院陈炳杏分析了大卫·哈维空间生产理论下的社会现状的运作和演化。
  此外,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对话在本次会议中也有体现。黑龙江大学杜红艳以人的问题为切入点,说明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现实批判本性的全新阐释以及关于人的解放的新路径。合肥师范大学刘英从拥护人类中心主义、重释“控制自然”概念、马克思的“生产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态性这四个方面阐释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性辩护。山西大学李瑞艳介绍了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并说明了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极具英国本土化和地域化的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山西大学李隽从继承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的价值诉求、坚持从整体出发对文化作出全新的思考、深化对文化意义和形式的探讨、推动文化研究的发展和升级、开启文化政治学的视角这五个方面诠释了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思想。西南大学黄其洪阐释了拉吕埃勒对巴迪欧数学本体论的批判,并对其进行了评价。浙江师范大学李西祥解读了齐泽克对巴迪欧的存在论批判,阐明了二者的不同之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毕芙蓉以霸权、话语与政治的关系为脉络介绍了厄尼斯特·拉克劳、尚塔尔·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
  本次会议全体专家学者围绕“当代世界变化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个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以及跨学科的分享与讨论,体现出了研究范围全面、研究视域独到、研究对象突出的特点,这也说明我国的学术界也在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力图为推动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贡献力量。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陈学明也呼吁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专家学者,不能只从文化层面上进行批判。他希望大家要从经济政治层面思考问题,抓住社会的要害,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引到正确的道路上,把中国引向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李倩倩,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责任编辑  陈  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59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