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健身健美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当今社会,健身健美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吸引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大学生作为中国青年的一支生力军,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出一个国家青年人的健康活力。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深度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学生主观与客观条件两方面作分析,探究影响大学生健身健美的因素及相关的解决对策,以利于促进促进大学生的健身健美活动的开展,助力强化健康活力校园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 健身健美 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4(a)-0104-03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快速的发生变化。健身健美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接受,且参加一定强度一定时间的健身活动能有效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1-3]。当代大学生作为一支青年主力军,其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其人生价值的实现。无论是什么样的健身项目,只要适合目标人群的自身条件,并且合理把握一定的运动强度、时间、频率,就会取得一定的健身效果[4-5]。当前我国健身知识还没有全面普及,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健身理念虽渐入人心但不够成熟,相关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因此,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身体健康行动起来,为家庭为社会作更多的贡献。健身健美项目需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客观的条件作出科学的选择。大学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在大学期间,可以接受到专业的科学知识,丰富自己的见识,开拓眼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即将进入社会作好充分的准备[6-9]。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养成一个良好的健身习惯,并作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充分利用课余体育锻炼机会,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的人文素质和生活品味 。
1 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
1.1 研究对象
影响大学生参与健身健美的具体因素以及破解对策。
1.2 研究目的
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增进健康;提高大学生学习文化课的效率,培养其运动兴趣、锻炼习惯以及终身体育意识,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笔者从大学生本身条件及学校相关的硬件设施方面进行探究,主观与客观并重,调查影响该群体健身健美的相关因素,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破解对策。通过对大学生的相关健身活动进行调查,一方面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借助大学生的健身活动,提升校园活力并让体育文化气息飘满校园;同时创造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提高的学生健康水平,是高校为响应国家的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的号召应尽的义务[10-11]。
1.3 研究意義
健身健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都能参加的运动[12]。健身健美项目众多,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与身体条件可以选择一种或者多种健身项目,根据自己主观条件与客观的条件合理安排健身活动。分析影响大学生健身健美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有利于在探究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到习惯的解决对策进一步完善学校学生的健身需求,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相关的参考性建议,为学校完善运动健身场地提供参考,为学生个人的健身活动提供参考,在发现问题中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去完善相关服务,为建设健康校园,活力校园,为形成人人爱运动,人人爱体育,人人爱健身健美的校园文化。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影响大学生健身的因素的相关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合理的整理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来为本研究作理论依据与支撑。通过对中国知网上的相关文章进行认真阅读之后,分析整理了相关资料,合理设定了研究的框架结构。
2.2 访谈法
根据课题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整理相关的问题,并咨询该领域的相关专家和教授。
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的需要,合理科学地研读了相关的资料,为了更科学,更实际地了解大学生的健身健美现状,根据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指出的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发放要求,共发放大学生问卷1000份,回收996份,有效问卷987份,有效率为99.1%。
2.4 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通过搜集问卷与访谈的数据,用整理调查数据来进行该课题的分析与论证。
3 结论与分析
3.1 学生主体对健身健美活动认识的影响
3.1.1 学生对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意识
影响大学生健身健美的社会学因素中,其自身的因素作为主观的因素尤为关键,大学生其心理上已过了对事物的好奇、冲动阶段,而生理上也即将过了发育期,步入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与思维观。对身体认知较高的大学生出于各种原因,有规律地参与体育锻炼,形成体育锻炼习惯;而还有部分学生忽视体育锻炼,室外的体育锻炼被室内的电脑游戏,手机等各种现代化的消遣方式所代替,而其结果就是我国大学生的体质逐年下降,究其原因,这与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很大关系 。
3.1.2 学生本身的健身需求
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有很强的健身欲望,都想找到自己喜欢的健身方式,无论是球类运动,还是体操类运动都是学生热爱的运动,通过运动来缓解紧张的学习生活,通过运动认识更多的朋友从而把运动当做一种社交的方式,一年一次的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很多同学很大的压力,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量都相对较少,所以很多学生也是通过课余的体育健身活动来提高本身的身体素质来应对一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体能测试。为了提高运动成绩,学生参加课余健身活动的意识也相对较强。除了爱好的驱动及应对学校的相关测试,大部分学生也是想通过运动修饰自己的体形,以塑形为目的也是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驱动力。 3.1.3 学生对相关体育健身知识的运用与理解
学生对相关体育健身知识的运用与理解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健身需求,大部分学生对相关的健身知识不能理解,具体表现在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项目,不知道怎么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也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处理运动损伤,也不能科学地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健身活动。缺少相关的运动解剖,运动生理及体育保健知识。
3.2 外界客观因素对学生健身活动的影响
3.2.1 学校相关的场地器材对学生健身活动的影响
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对学校总体的体育设施较满意,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健身活动,例如学校室外的篮球排球场地晚上灯光太昏暗不能满足学生运动的需求,学校操场到了晚上同样存在灯光昏暗的缺点,因为到了夏天晚上跑步运动的人相对较多,灯光昏暗容易发生碰撞,所以灯光昏暗对学生晚上运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2.2 相关的健身知识的普及与学生科学健身的关系
由于缺少相关的理论健身知识的指导,学生在健身过程中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并且不能有效对运动损伤进行科学的处理,导致出现了一种易损伤恢复慢的现象。缺少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指导学生的健身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从而打击了学生参加健身活动的积极性。
3.2.3 学校周边的健身环境对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影响
学校附近商业健身房的出现让学生在下雨天不能进行室外运动及冬天室外比较寒冷,不适合进行室外运动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了运动场所,并且健身房的有相对专业的教练进行指导从而减少了运动损伤的发生,相对完善的健身器材有利于学生进行不同目的的健身活动,商业健身房的出现及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相关的运动场地设施对学生健身活动的限制。学校后面的白虎山也为学校学生提供了一个户外运动的平台,进一步满足了学生的健身需求。
3.2.4 学校相关的专业课程的安排对学生健身活动的影响
通过调查分析,大一年级跟大二年级,各专业的专业课程安排相对较多,学生进行课余健身活动的时间相对较少,存在排课不科学现象。大三大四课程相对减少学生有较多课余时间,相对减少的专业课程让学生的学习压力有所减少,进行健身活动的时间也相对增加。
4 对策
4.1 学生对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动机的培养
学校应严格遵循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改革课程内容和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13]。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加强体育健身方面的教育,完善相关的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意识,学生应该克服自身的懒惰性。例如;举办相关的运动会,体育文化节,体育文化周等,完善运动项目,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去,培养体育竞争意识从而增强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运动动机。
4.2 相关健身知識的普及
进行相关健身知识普及,在体育课教学中普及相关的运动健身知识,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相关的体育知识讲座,学校体育的考核中适当增加相关的理论知识的考核,通过网络进行网上相关运动知识的普及的同时进行线下的宣传,在相关的体育竞赛中适当添加相关的运动知识的理论。通过运动会,体育文化周,体育文化节等形式促进健身知识的普及。
4.3 学校在场地器材等硬件条件上的完善
学校在相关的运动场地设施上的完善,增加室外运动场地的灯光设施,相关的体育场馆开放时间增加,进行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学生应该科学合理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根据学校的现实情况合理安排锻炼时间,高效的利用学校的有效资源。
4.4 时间保障
各专业应该合理安排课程,保证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时间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相关的运动场地也应该保证一定的开放时间,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体育健身活动的相关服务。学生应该合理安排课余时间,保证运动健身的时间不被占用。以每个星期为周期安排自己的锻炼,比如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进行锻炼,星期二、星期四、星期六及星期日休息,或者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安排一个星期的锻炼时间,保证每个星期进行3次以上锻炼,每次锻炼不少于30min。
参考文献
[1] 王淑荣,张建.影响大学生体育健身因素分[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4,26(1):31-34.
[2] 王发昌.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育健身习惯形成的因素研究[J].运动,2013,152(66):26-30.
[3] 吕晶红.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体育时空,2016,21(11):20-24.
[4] 朱芸亿.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因素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6,16(24):63-65.
[5] 高里程.大学生课外健身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3):21-25.
[6] 葛艳明.保定市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9.
[7] 安然.浅谈健身与减脂[J].当代体育科技,2014,14(22):17-30.
[8] 马春莲.对运动减肥新观点的认识与探讨[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21(6):31-33.
[9] 王云鹏.器械健身运动针对减脂的效果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2(22):16-18.
[10]张利.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超重、肥胖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及运动素质的影响[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11]张连清.不同运动方式对青年男性肥胖者的影响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12]王爱国,龚喜军.健身健美运动损伤的原因与预防[J].张家口师专学报,2015,12(3):42-45.
[13]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66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