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让课堂情趣盎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所谓“微课”,就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师生对重点、难点、疑点或盲点内容的完整学习流程,它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易操作、易传播等特点。在“互联网+”时代,微课犹如一股春风,给“大一统”“标准化”“齐步走”的班级集体授课带来新的气息。教学中,我以教材为“经”,以学生为“纬”,以延伸为“轴”,充分发挥微课的教学功能,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让课堂教学因微课变得情趣盎然、多姿多彩。
一、去陌生化:在微课情境中亲近文本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文本是微课研发的重要依据。以教材为“经”研发微课,能让微课开发具有针对性、连续性、整体性。很多教师设计微课,总喜欢脱离教材,另辟蹊径,其结果使微课研发带有主观性、盲目性、碎片性,往往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教材是课标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其内容丰富多彩。在微课研发中,教师要规划统筹,梳理重点难点内容,以便通过微课的翻转,开阔学生的视眼。
以教材为“经”研发微课,要着力体现课文的特色、主旨,让学生通过观看,能够更加亲近文本。如《卢沟桥烽火》一文讲述的事件与当下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课文带有浓厚的历史色彩,因而某些地方学生的感受肤浅、体验不深。为了打通学生与历史的“隔断”,在课堂教学中,我嵌入微课,以便深化学生的感受,让学生体会作者澎湃于字里行间的浓厚的褒扬和鄙视之情。学生看着卢沟桥作为咽喉要道的全景图,以及日军鬼鬼祟祟借着夜色掩护偷偷向卢沟桥摸来的情形,心中自然升腾起一种厌恶和鄙视。而当大刀队员悄悄进发到被敌人侵占的卢沟桥时,轻快的音乐背景以及队员轻便灵活的身影,又让学生油然而生一股激动和自豪。他们通过对微视频的观看,再结合课文内容的阅读,课文中词语的褒贬情感很快深入他们的心里。微课有“切入口小”“视角小”“内容具体”等诸多特点,因而往往容易聚焦,让课堂教学更便于顺利开展,情感熏陶更加顺畅。
当然,教材是微课研发的重要依凭,我们教师在研发微课过程中要精心备课,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只有研发出能够突破学生理解屏障的微视频,才能彰显微课的意义。在上述《卢沟桥烽火》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体验作者的爱憎、战斗的激烈、我军的英勇、敌军的卑鄙等,并不是依靠教师的言语表达,而是教师创设了声色光影的情境。微课,既具有声色光影效果,又配备了解说词,能让学生形成深刻的感受。作为辅助、补充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微课的形式比较灵活,其具有的声色光影效果不仅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去除其陌生化,还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能吸引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为语文学习提质增效。
二、思维激辩:在微课情境中探究文本
研发微课,不仅仅要研读教材,以教材为“经”,更需要研究学生,以学生为“纬”,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激发他们的思维力,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没有哪一节微课可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样板”,都需要因时因地因生而变化。在微课研发中,教师尤其要洞察学生学习的短板,哪里是短板,哪里就需要重点展开教学。因此,教师的学情调查就成了必修的功课,通过对学生当下的了解,及时把脉学生认知,揣摩学生理解障碍,方能以学定教、因学施教、因学而导。学生学在课前,学在教前,这个过程,可以实现学生不再仅仅是“被教”,同时也是“施教”。激发学生思辨的微课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导向,助推学生把握学习重点难点,让学生深刻领悟文本的内涵。
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作者向我们呈现了险峻陡峭的天游峰,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半途而返的游人,悠闲轻松的扫路老人,构成了一个个强烈的对比:山高、路险、道长,游人疲惫不堪,但老人却轻松悠闲。老人真的不累吗?很多教师将此作为辩论的话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即兴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有教师还临时组队,进行正方和反方的小辩论。这时候,学生往往因仓促而词短句穷,翻来覆去说出的就是课文中边扫边看风景、边扫边歇等内容,因而很难体会老人的那份逍遥自得,更不用说将这种心态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类思想结合起来,并联系自己学习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了。教学中,我在课前预先设计了辩论的微课,正方的观点是累,理由是:天游峰高而险,台阶也多,一上一下路程更长,老人上山下山扫一个来回需要一天的时间;老人已经70多岁了,年轻力壮的年轻人尚且望而却步,他肯定不可能像他说得那么轻松;游人轻装上山,而老人还需不停地劳动,肯定累……反方的观点则是不累,理由是:老人扫地时如同散步,扫一会儿歇一会儿,还时不时地免费欣赏美丽的风景,不会累;老人天天如此,持久的锻炼已经让他有了一副好身板,这点活儿根本累不到他;老人爱这份工作,喜欢这里的环境,决心要保持这里的洁净,所以在这种信念下不觉得累,每每看到自己的成果还会乐一乐……而后反方還就身边真实的例子,如坚持长跑的人跑多远也不累,喜欢挑战的人越难越有劲儿等,来验证虽苦犹乐的乐观主义思想。在这样的微课翻转中,学生的思路得以打开,对文字的感悟也更为深刻。可以说,这样的微课成了学生进阶的思维材料,他们的生活体验被充分激活,探究的积极性、思维的创造性被充分开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由“传道授业解惑”的施教角色转型为“组织指导协调者”“学生学习的伙伴”。
三、情趣激发:让陈述性的知识生动
语文教学不应是死板的,而应是灵活的。语文教学要突破时空的局限,实现真正的翻转。不仅教师的身份、角色需要翻转,而且课堂、课外也需要翻转。过去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并作好及时记录。微课教学,改变了这一固化的学习格局,教材中相当一部分的陈述性知识,通过微课的设计,变成了生动鲜活的自助营养餐,学生在快乐、愉悦中轻松享用。因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让教学效益最大化。
比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罗列了海洋为我们生活提供的稀缺资源、各种海洋食品、潮汐发电以及提供生存新空间等各方面的贡献,号召我们珍惜海洋资源,保护海洋,合理开发。虽然作者努力将这样的科普小品文写得生动有趣,但依然显得抽象、空洞,一些专业的知识也让学生难以接受。设计微课时,我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不仅看到了宝贵的海洋资源,还明白了它们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他们从课文的表达中总结、积累了各种说明方法,学会了把单调的内容写生动。如关于“海洋是个聚宝盆”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在微课中给学生呈现了石油提炼、分化出的物品,如汽油、煤油、柴油、重油、沥青、石蜡、液化石油气、化纤、合成橡胶、化肥等,再呈现这些物品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图,然后让学生按照这个目录图进行表述,并将这些回答与课文的语言进行对比,从而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色。
微课,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激发他们更深层次的思维,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并将陈述性的知识转变为生动的营养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当然,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它的价值、潜力还需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发掘,以发挥其独特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市李堡镇丁所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99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