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融合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作为两种不同的歌曲表现形式,各具优势和特色,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应对两者进行有效融合。本文主要阐述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概述和异同点,并对声乐教学中融合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三点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声乐教学;美声唱法;民族唱法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概述
在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通常是以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为主要教学方法。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是传统的西洋唱法,具有音色浑厚优雅、独特的金属感、音与音之间衔接顺畅等特点,用较低位置的喉头进行发声,是世界上最广泛的歌唱方式,一般在歌剧、音乐会、清唱剧等表演形式上呈现。民族唱法是我国传统声乐的组成部分,具有悠长的文化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唐代以后,民族声乐得到重视,建立声乐机构,挖掘并培养声乐人才,并热衷于创作,创作出多部流芳千古的经典作品,呈现空前繁荣发展趋势,也奠定了具有传统民族气息的文化基础。[1]由此可知,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但因为文化背景和风俗人情的不同,两者之间存在相同点和差异性。
二、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异同点
(一)相同点
众所周知,歌曲都是由语言和曲调相组成,其中,语言在唱法中起到重要作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都格外强调语言的重要性,尤其是民族唱法,更是注重语言的生动优美,要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语言作为民族声乐中的重要分支,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美声唱法同样注重语言,要求演唱者发音一定要清晰且字正腔圆,要让听众产生共鸣。除此之外,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发音方法上也具有相同点,两者都注重充分利用胸腔、口腔和头腔等共鸣腔体,达到气脉丹田的效果,拿出最好的演唱状态,给听众听觉享受。最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感情表达上都是真挚动容的,将情感思想寄于声乐中,又通过声乐传递给听众,达到人歌合一的境界。
(二)差异性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两者代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在共鸣腔体运用、舞台表演形式、口型走向上都有所不同。首先是共鸣腔体运用方面。民族唱法讲究声音明亮,具有穿透力,所以更注重运用头腔共鸣,弱化了胸腔共鸣,这样会使得声音更具空灵清丽的感觉,犹如小桥流水,给听众带来细水流长般的听觉享受。而美声唱法需要运用整体共鸣,重视胸腔共鸣,音与音之间衔接流畅贯通,使得声音表现得更为浑厚饱满,充满力度。如果说民族唱法是清丽的“小家碧玉”,那么美声唱法就是优雅的“大家闺秀”,值得借鉴和融合。其次,民族唱法在舞台表演形式上注重表现出完美的视觉效果,听觉和视觉相互配合,以呈现完美的舞台效果;而美声唱法更注重声乐,忽视了形象上的塑造和训练,从而也一定程度限制了艺术感染力。再者,在口型方面,民族唱法一般都是嘴唇呈微笑状态,口型像是在啃苹果,这样的口型有利于声音达到鼻腔共鸣,再从鼻腔共鸣到达头腔共鸣,所发出的声音更为清亮空灵;而美声唱法的口型属于纵向型,以声气息来进行推动,从而运用整体共鸣,发出浑厚圆润的声音。[2]
三、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融合策略
(一)融合民族唱法的韵味美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都具有优势和差异性,为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声乐人才,高校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应该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有效地融合起来,可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在声乐教学中,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有效融合,需要融合两种唱法的优势。首先,美声唱法需要融合民族唱法的韵味美。
民族唱法带有浓厚的传统民族文化气息,不管是语言还是曲调都是非常讲究且充满韵味的,在情感表现方面会更丰富,给听众带来一定的听觉享受。所谓韵味美,从我国京剧戏曲中就可感受到,演唱者在进行表演时,根据不同的音高和唱法来表现歌曲语言,例如滑音、跳音、颤音等,这样灵活运用不同唱法增加歌曲的韵味美,也能增加艺术感染力。由上述可知,相较于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缺乏更为强烈的感染力,可吸收融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唱法技巧的基础上,融入韵味美,以呈现更好的效果。高校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将美声唱法融合民族唱法的韵味美能提升唱法的完美性,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二)融合美声的共鸣唱法
上述,民族唱法注重头腔共鸣,更强调口腔局部共鸣,弱化了胸腔共鸣,使得所发出的声音清丽空灵,这样的演唱方式具有独特性,但面对全球文化交流,我们可借鉴西方美声唱法的演唱方式,并进行适当的融合,改进现有的民族唱法,让演唱时声音更为圆润,具有质感。美声唱法是利用整体不同器官部位,产生混合共鸣,这样所发出的声音较为圆润且具有独特的金属感,同时也能带来震撼力。高校教师进行声乐教学时,尤其是一些气势宏大的演出,在民族唱法中融合美声的共鸣唱法,能够提高民族唱法中声音的圆润程度,也能调节真假音的比重。例如,高校教师组织学生演唱《沁园春·雪》,演唱风格必须要宏伟壮观,具有气吞山河的气势,清亮流转的民族唱法显然不适合表演这首曲目,所以,可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融合美声的共鸣唱法,一方面能调节学生的嗓音,另一方面也能达到演唱效果,促进渲染力。由此可见,美声唱法中的共鸣唱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性。高校教师进行声乐教学时可将共鸣唱法适当融合到民族唱法中,以达到完美的舞台效果。
(三)咬音吐字
高校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对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进行有效融合,还可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融合美声的咬字发音能力,以消除语言上的不通。众所周知,美声唱法在世界文化之林流传广泛,占据重要地位,故此,高校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中,应该立足于民族唱法,融合美音唱法的咬字技术,训练学生进行咬音吐字时,可练习纯母音混合的演唱方式,这样一来能使学生流畅地进行元音发音,同时也能促进民族唱法不同音色的相互混合。由上述可知,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故此,教师可对学生进行“a、e、i、o、u”五个元音发音训练,一来能强化口腔和喉部的共鸣,二來能控制好脸部表情,使得发音声音更加圆润,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述能力。
(四)声情并茂
不管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讲究通过歌声去表达最真挚的情感,做到人歌合一的境界。民族唱法都是带有真挚的情感表现,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故此,高校教师进行声乐教学时,可将民族唱法中的“声情并茂”情感表现力和美声唱法相融合。美声唱法具有独特成熟的技巧,但相较于民族唱法而言,目前在情感表现力上还不太显著。因此,教师可进行两者融合,在美声唱法技巧的基础上加入情感表露,将情感寄于歌曲中,使受众产生更深刻的共鸣,才能创作出触动人心的优秀作品。
综上所述,美声唱法具有独特的技巧唱法,而民族唱法具有深厚的底蕴和情感,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将两者的优势进行借鉴融合,才能促进声乐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鹏飞.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艺术研究,2019(1):122-123.
[2]高旖.论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有机结合[J].北方音乐,2018,38(23):126-127.
作者简介:杨晓艺(1989—),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内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声乐教学,意大利歌剧;刘蓉(1987—),女,汉族,湖南人,硕士,内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0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