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音色在小提琴演奏与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音色是指声音经过传输、整理后音频信号的保真度。本文针对小提琴的音色分类进行剖析,通过研究音色在小提琴演奏和教学中的重要性,目的在于提高表演者演奏水平,增加小提琴演奏的受众人群。
  【关键字】音色;小提琴;琴弓
  【中图分类号】J6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小提琴自诞生以来,其音色之美受到听众的广泛喜爱。表演者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借助小提琴音色变化和音色效果对感情进行细致表达,进而引起听众的精神共鸣,满足听众的审美要求。
  一、小提琴的音色分类
  小提琴的音色可以分为“冷色”“暖色”“中间色”三种类型。[1]“冷色”是指小提琴在演奏中表现出悲伤、忧郁、难过、凄惨等情绪特征,通常利用小提琴慢弓、长弓、中弓来表现。在演奏过程中,表演者减轻琴弓上的施加力度,借助轻柔的力度来体现“冷色”。“暖色”是指小提琴在演奏过程中展现出开朗、激动、欢快等情绪特点。在演奏过程中,适当增加琴弓的受力,加快琴弓拉动频率,表现出“暖色”的各种变化。“中间色”介于“暖色”与“冷色”两者之间,泛指带有噪音特点的音色类型。在演奏过程中,“中间色”主要用于表现过度难过、疯狂式怒吼、噪音类呻吟等情绪特征。所有音色类型都是表演者对作品深入理解表现出的风格特征。
  二、音色在小提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利用压力完成发音
  进行小提琴教学时,需要准确把握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尤其是小提琴音色变化技巧,可以通过改变琴弦压力释放音色。例如,在进行《奇异恩典》教学时,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述作品背景,《奇异恩典》最初是基督教圣歌,后因曲调祥和、庄重,成为祈求和平的经典曲目。表演者需要准确把握琴弦的按压力度,达到音色变化的目的。练习该曲目时,可以选择改变琴弦施加力度和改变拉琴施加力度两种方法来演奏悦耳的音色。改变琴瑟施加力度是将手指放在琴码附近,手指在琴弦上施加不同压力,契合曲目中节拍的变化,使发出的音色富有变化,提高曲目的动听程度。改变拉琴施加力度是将手指放在琴码附近,在拉动琴弦的过程中,改变琴弦上的施加力度,达到曲目音色变化的目的。通过两种演奏方式,适当改变琴弓速度和琴弦上的施加压力,可以帮助演奏者改变原有小提琴音色,增加美妙音色的释放,使曲目更具层次变化,增强小提琴演奏的感染力。
  (二)利用琴弓的拉动频率完成发音
  在进行小提琴演奏教学时,除了利用压力释放音色外,还可以借助琴弓拉动频率来展现音色。[2]例如,著名曲目《天鹅》,是圣桑为自己创作的曲目,部分旋律引用了其他作曲家曲调,曲目的主要旋律基本没有采用任何装饰,但简单的旋律更能凸显天鹅本身的高贵,以体现出天鹅本身的美学。在进行曲目练习时,表演者可以将手指放在琴码较远的位置,与琴弦发音点保持一定距离,在进行发音时,表演者轻轻拉动琴弓,结合曲目中节奏变化,将曲目中的朴实感展现出来。除此之外,表演者可以将弓速与琴弓拉动相结合,改变琴弓拉动时的受力度,使弓速保持在合理范围,使整首曲子的演奏风格契合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向听众细致传达作曲家的思想感情,增加听众的审美体验。在进行小提琴音色练习时,通过掌握琴弓的拉动频率,不仅可以提高小提琴演奏水平,而且可以塑造专属的演奏风格。
  (三)其他作用特征
  在进行小提琴演奏教学时,除了上述两种音色演奏方法外,还可以应用其他的演奏方法。部分表演者想要借助层次分明的音色向听众表达自己对作品的音乐看法,但表演者造诣未达到该层次,无法熟练拉动琴弓将其体现。对此,表演者可以采用混合式的演奏技巧进行曲目演奏,以达到预期的演奏目的。例如,在进行《梦幻曲》教学时,部分表演者无法熟练掌握拉弓技巧,对此可以采用混合式手法进行曲目练习。表演者可以将手指靠近弓弦位置,拉弓的速度尽量放慢,使音符的层次感变得鲜明,满足听众的审美要求。除此之外,在对欢快类曲目进行演奏时,表演者可以将琴弓放在距离琴码较近的位置,在进行演奏时快速拉動琴弓,综合利用运弓手法,使曲目展现出热情四射的欢快景象。如表演者在学习《庆丰收》曲目时,可以采用此方法增加音符的变化频率,向听众传递喜气洋洋的音色,增加听众画面感构建。表演者依据曲目的不同特点,采用恰当的演奏手法,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魅力,而且可以增加观众的听觉享受。
  三、音色在小提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一)模仿声音
  模仿声音是小提琴音色的基本要求。在进行提琴演奏时,表演者通过改变按弦或拉弓技巧,模仿出各种类型的声音,以此提高曲目的欣赏价值。例如,著名曲目《梁山伯与祝英台》,该曲目以民间故事为背景,结合越剧曲调,采用奏鸣曲的方式,向听众讲述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故事开始阶段,通过长笛和双簧管的配合营造出春暖花开、生机勃勃的景象,小提琴独奏的加入,利用轻柔的语调营造出富有诗意的爱情生活;在衔接阶段,小提前与大提琴交替发声,表现出祝英台矛盾害羞的心理,向听众传递爱情萌芽的羞涩感;在曲目结尾部分,两人不再受到世人阻拦,化蝶而去,此时小提琴利用舒缓、细腻的音色,向听众展现此时两人在一起的欢乐,强调曲目表达的爱情主题。通过模仿声音,使听众可以跟随小提琴音调变化,感受主人公内心感情的变化情况,提高了曲目的感染力。
  (二)构建情境
  通过音色变化可以构建曲目所描述的情境,使听众快速了解曲目中隐含的深层情感,提高听众的情感共鸣。例如,著名曲目《流浪者之歌》,该作品主要讲述吉普赛民族的侧面性格,吉普赛民族属于流浪民族,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该民族世代过着困苦的生活,但该民族非常积极乐观、多才多艺。在进行第一部分演奏时,由小提琴奏出充满伤感的旋律,让听众领悟流浪民族生活的不易;在第二部分演奏时,小提琴旋律发生变化,借助泛音和优雅的左手拨弦向听众表达具有美感的忧郁,使听众逐渐接受这一事实;在第三部分,整体旋律进一步减慢,小提琴演奏出更具伤感的旋律,将曲调中的悲伤情绪推向顶点,使听众对吉普赛民族的生活产生浓浓的怜悯之情;在第四部分,小提琴旋律突变,曲调变得欢快,利用右手的快速拨奏和高音区滑音增添曲调的欢快感,听众的内心在此得到释怀,让听众体会到吉普赛民族不畏困难、勇于面对的优良品质。表演者通过改变音色的处理技巧,使曲目的内心思想得到充分展示,为听众带来绝佳的听觉享受。
  (三)传递情感
  小提琴表达的情感可以分为中庸之美和刚烈之美。中庸之美是演奏者采用合适的演奏技巧,展现出小提琴清雅、浪漫的风格。例如,著名曲目《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第一乐章的主题是生活的乐趣,借助民间音乐明朗悠扬的曲调,展现出俄罗斯歌曲歌唱生活的快乐气息。表演者借助和缓、轻柔的音色,向听众传达乐曲的淳朴和厚重,听众通过简单的音色,迅速进入乐章构建的环境当中,倾听着表演者讲述的故事,感受着乐曲带来的中庸之美。刚烈之美是借助主和弦与和声之间的配合,表达出乐曲深层次的含蓄情感,体现出音色的阴柔美感。
  四、结论
  综上所述,音色在小提琴演奏和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演奏过程中,表演者根据乐曲表达的情感,借助揉弦、运弓、施力等技巧,使小提琴释放出满足乐曲情感表达的音色,帮助听众快速领悟乐曲带来的情感体验,增加乐曲演奏的感染力,加强听众的思想共鸣。
  参考文献
  [1]贾蕊.小提琴演奏中音色的重要性研究[J].北方音乐, 2018,38(10):49.
  [2]黄梦思.小提琴演奏的音准与音色探析[J].大众文艺, 2018(8):159.
  作者简介:史昀冉(1990—),女,河南平顶山,信阳师范学院,小提琴专任教师,硕士研究生,助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0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