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艺术歌曲《嘉陵江上》的创作特征及艺术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嘉陵江上》这首艺术歌曲含有革命思想和艺术技巧,在音乐史和革命史中有着双重的意义。文章简单介绍了歌曲的影响力和艺术价值,重点分析了歌曲的创作特征,从而进一步深刻认识其非凡的价值。
  【关键词】《嘉陵江上》;艺术歌曲;创作特征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嘉陵江上》是由端木蕻良先生和贺绿汀先生创作的杰作,是一首比较老的艺术歌曲,采用了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曾在那个年代激励了无数像我们一样的热血青年参加到革命斗争中。这首歌曲表达了作曲家对家乡的思念和收复家乡的信心,受到人民的深深喜爱,并且早已融入了多种教材之中,一直到现在还在各地演唱,多以男高音独唱形式出现。通过对歌曲的分析,使读者了解这首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在歌唱中心理变化所起的作用。
  一、艺术歌曲《嘉陵江上》的创作特征
  (一)歌词形式富有诗的朗诵性
  词作者端木蕻良经历了黑暗的时代,对革命的渴望使他献身于革命斗争中。歌词形式是用长短不一的语句所构成,是散文体新诗的风格,是一首具有叙事性和战斗性为一体的歌曲,具有朗诵性。从歌词的内容上看,第一句“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是一个半句,紧跟其后,第二句 “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本句结束,表现了诗人的失望之情。根据诗的朗诵造成音乐的悲愤情绪,到了第三句故乡泥土的芳香好像真的阵阵传到了鼻前。接下来情景一转,置身于嘉陵江边,演唱时的音色突然从低沉转为明亮,表达出作者的悲愤之情。结尾描述诗人心田中突然出现的想法:“我必须回到我的故乡,为了那没有收割的菜花。”接着以坚决的态度写出“和那饿瘦了的羔羊!”后面“我必须回去”是坚决的,“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刺刀丛里回去!”这时全曲的情绪发展到最高潮,需要更加坚决的态度才能表达,之后是本段最后一个高潮,结束。
  (二)单二部曲式结构
  歌曲中使用的音乐结构为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节拍是3/4拍,适时地突出强拍,结合弱起、切分音及三连音,使得音乐跌宕起伏、充满变化。节奏与歌词相互结合,歌词的长短不一使得节奏表达方式也较为自由,具有抒情性、戏剧性。在歌曲中有多种节奏,主要节奏是三连音,有强烈推动感,再加上休止符的终止顿挫和长音的情感积累,推动着歌曲的情感向前流动。
  伴奏形式为钢琴,钢琴织体较为自由,按歌唱者的速度和情感来演绎,需要注意情感的连贯性和乐句情绪的连接,保持作品的完整连续性。非常罕见的是歌者和钢琴伴奏的结合,第二段的钢琴伴奏的声音效果更为丰富和复杂,如琶音的使用和后半拍的前十六分音符音型,短促有力。
  这首歌分为两个部分,有八个乐句。整体而言,促进整首歌曲发展的乐句和乐段结构基本上是不平衡的,这有利于情感的发挥。前奏由两个5+4的不平衡乐句组成;第一个乐段(10—39)由五个4+5+7+7+7结构的乐句构成,一共30个小节,由5个乐句组成,为b小调,语句逐渐加长,映现出感情的一步步高涨,使音乐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为下段做了铺垫,形成对比。第二个乐段(43—61)由三个7+6+6结构的乐句构成,一共19个小节,3个乐句组成,调性较复杂,从e小调到关系大小调G大调,再回到b小调,规模比前段小,结构仍不稳定,按照歌词的朗诵和语言的划分。如第一句音乐的进行是一大句,演唱时分为两个小句,所以规模加长了;第二句的歌词“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刺刀丛里回去!”情绪愤怒急迫,音乐短促有力,造成緊张气氛;第三句字并不多,旋律线条却故意拉长,形成了音乐情绪上的一种回归。两段在情绪和速度上形成对比,一个悲伤,舒缓;一个紧张悲愤,较快。
  (三)起伏的旋律走向与悲伤的小调色彩
  歌曲的发展方式在许多部位中都采用了西洋旋律,具有雄厚、豪迈和沉稳的特质,音调介于歌剧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由强烈戏剧性的两段构成。
  第一段表达的是悲剧性的回忆。序曲以八度的跳跃开始,而后以模拟的二度和四度的复调手法,进入这个有力的歌声,六度的跳跃,持续的强音唤醒沉睡的记忆。在句子的末尾,两个音阶的长音较低。核心语调是深沉的、哀伤的、愤慨的,是歌曲中心思想的体现,这使得歌曲的逻辑结构非常严谨。
  第二部分为前后段两段,八个乐句,以稳定音来结束。果断的节奏型、强力度的音调朗诵,将歌曲一步步地推向高潮。直至乐曲最后的高音F,达到高潮的顶峰。
  在音阶中使用吉普赛音阶,整首歌用b小调创造悲剧性的气氛。中段使用e小调、G大调,最后回到主调上。
  二、艺术歌曲《嘉陵江上》的艺术价值
  《嘉陵江上》这首艺术歌曲含有革命的思想和艺术技巧,在音乐史和革命史中体现出抗日思想和音乐本身意义,是其至今仍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斗争手段多种多样,而音乐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和社会的现实,起到团结人民群众、鼓舞军队士气的作用。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也为了革命的需求,绝大多数的歌曲创作失去了音乐本身的艺术性。
  而《嘉陵江上》则是那少数具有音乐本身艺术性的抗战歌曲,在此基础上还大胆地引用西方创作手法,可谓是别具一格,不仅赋予这首歌曲本身强大生命力,还为之后其他作曲家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该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价值不只局限于时代的反映,虽然现代人已经远离了残酷的战争,也没有体验过战火纷飞,但是每次聆听到这首歌,依然能重返那惨烈且悲愤的环境,是一首具有爱国教育意义的艺术歌曲。
  参考文献
  [1]王维平.艺术创作中的和谐美——以艺术歌曲《嘉陵江上》的创作和演唱为例[J].艺术教育,2007(3):71,83.
  [2]杨秀.艺术歌曲《嘉陵江上》分析[J].大理师专学报,2001(1):83-84.
  [3]武鹏.浅谈歌曲《嘉陵江上》的创作与演唱[J].咸宁学院学报,2011,31(2):103-104.
  [4]张蕾蕾,李恩忠.智能交互背景下钢琴艺术指导与声乐演唱的合作关系——以《嘉陵江上》为例[J].艺术百家,2015,31(2):229-230.
  [5]贺绿汀,崔世光.嘉陵江上[J].钢琴艺术,2002(6):56-63.
  [6]李铭磊.浅析贺绿汀的声乐作品《嘉陵江上》[D].太原:山西大学,2013.
  作者简介:秦浩杰(1994—),男,河南省安阳市人,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2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