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李焕之《春节序曲》作品分析及民族性阐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春节序曲》是李焕之所作民族管弦乐作品《春节组曲》中的序曲部分,是最受国人喜欢的作品之一。乐曲中采用我国陕北民歌与秧歌的音调、节奏作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作品,凸显了我国新春佳节之际热闹、幸福、欢天喜地的节日氛围。与此同时,《春节序曲》采用西方的作曲技法及配器方式进行创作,这种中西融合而作的器乐作品堪称经典。本文就《春节序曲》进行音乐本体分析,兼谈其在作品创作中的民族性体现。
  【关键词】《春节序曲》;李焕之;《春节组曲》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春节序曲》作者李焕之及此曲创作历程
  (一)李焕之与《春节组曲》创作
  李焕之,新中国高产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1919年生于香港,1936年入上海国立音专,师从萧友梅。1938年到延安鲁艺音乐系学习,后师从冼星海。其作品有:管弦樂曲《民主建国进行曲》《新中国青年进行曲》《春节组曲》等,歌曲《社会主义好》,古琴弦歌合唱《苏武》,古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曲》,独幕歌剧《异国之秋》。理论著述有:《作曲教程》《音乐创作散论》《民族民间音乐散论》《论作曲的技术》等。
  《春节组曲》由第一乐章《序曲——大秧歌》、第二乐章《情歌》、第三乐章《盘歌》、第四乐章《终曲——灯会》四个乐章组成。《春节组曲》创作之时正是李焕之先生在陕北生活的几年,在这几年中他对陕北的音乐耳熟能详,对陕北音乐特点更是有一定的研究及见地。此曲的创作灵感来源有一定的契机:1953年,李焕之应舞蹈家戴爱莲之约,与其合作去陕北农村考察、采集音乐素材,创作名为《春节》的舞蹈作品。尽管后来合作未能实现,但是李焕之将收集到的素材保留了下来,以采集到的这些素材创作了此作品,名为《春节组曲》。
  (二)《春节序曲》及其版本问题
  《春节序曲》是由《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序曲——大秧歌》独立而来的。最初的版本为西洋管弦乐队演奏,是由西洋管弦乐队加上一组民族打击乐器构成,采用西方的作曲技法及配器法将中国的音乐曲调展示给全世界。此西洋管弦乐队版本的《春节序曲》为最早期、最权威的版本。在西洋管弦乐的初作诞生之后,随即产生了民族管弦乐版本,即采用西方的作曲技法及配器规律配以中国的民族乐器。
  这两个版本的《春节序曲》各有千秋,西洋管弦乐版雄浑、壮美,规整、认真,这种美听起来给人一种振奋人心的感动;民族管弦乐版本活泼、清秀,细腻、温婉,多了一分灵动与热忱,这种美听起来使人喜悦、放松。
  二、《春节序曲》作品音乐本体分析
  从整体上看,全曲为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前面包含带有两个主题材料的引子。全曲结构即为:引子——A——过渡——B——A’。
  (一)引子
  《春节序曲》的引子部分共34小节,由两个主题构成。开场引子的第一部分概括了全曲欢快的情绪,展现了秧歌“过街”的场面。由乐队和锣鼓点的齐奏开场,用流畅的音调和欢快的节奏体现了全曲的基本风格走向,开门见山。铜管乐器吹奏稳固而又固定的旋律烘托着第一部分主题。第二部分由木管乐器与乐队协同演奏,在不同乐器进行不同音乐处理间,形成一强一弱、一问一答的对比式旋律关系,交相呼应。
  引子部分的第一部分的构成共有两个乐节:第一乐节为1-4小节,如谱例1所示:画框部分为构成此乐节的三个素材。三个素材大体相同,第三素材为第一素材的扩展,使旋律得以继续向前推进。
  第二乐节(5-13小节)与第一乐节相同,以单一素材作旋律,并通过对素材的不断变型实现旋律发展。谱例2为笔者列举了同一素材在此乐节中的三次变型:设定主要素材为第一小节,一次变型是节奏的简化,以八分音符的形式呈现主要素材音,并以装饰音突出变化;二次变型是节奏复杂化,在固定一小节内将主要素材进行“加花变奏”;三次变型是音符的简化,更是对引子第一部分的收束。
  在引子的第二部分中,共分为两个乐节:第一乐节(17-25小节)由一个素材通过反复变化与紧缩形成,如谱例3。标识一处为原始素材,标识二是以下行的方式实现对原始素材的应答,且尾音落回至“do”。
  在引子结尾处出现了秧歌的节奏型,如谱例4。
  (二)第一段
  第35—138小节为全曲主题的呈示,C宫调式,2/4增强了乐曲的力度,塑造出欢腾、热闹的节日气氛。
  此段出现了两个互补主题。第一主题带有纯朴、优美、抒情的舞蹈性,此主题由长笛及单簧管主奏,配以双簧管附和,作以应答。第二主题融合了民间锣鼓点的特征,在西洋管弦乐队编制的基础上加入包括小钹、大钹、小鼓、云锣等在内的中国民族打击乐器。此种中西乐器的编配是李焕之先生对中西融合音乐创作的实践。第二主题的旋律是由第一主题派生出来的。无论是第一主题还是第二主题,在发展的过程中都经过了加花变奏,从而使旋律的表达更加饱满。
  (三)第二段
  从第139小节开始,乐曲进入第二段。此段为全曲的转折部分,调式转向C徵调式,同时,节拍由2/4拍变为舒缓的4/4拍,作品采用小切分,旋律线条更具有歌唱性,与第一部分形成强烈的反差。
  此段是一个独立且完整的三声中部,其主题由木管组与弦乐组演奏。乐段以陕西民歌《二月里来打过春》为创作素材,无论是节奏还是旋律,都维持了此民歌的基本样貌。故此处对民歌的素材进行分析。
  该民歌为规整的四句体,遵循着“起承转合”的落音规律,分别落于“do、sol、mi、sol”。此外加一句对第四句的变化重复。以全曲第一句为标准,第二句以鱼咬尾的形式开头,从节奏上看,第二句是第一句的模仿。第三句为转折,无论是从节奏型上还是旋律上都有所突破:在节奏上摒弃了切分音,以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起始。第四句综合了前十六后八和小切分的节奏型,第一句为旋律进行的主要方式,充分对民歌进行了“整合”。扩充句在第四句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
  三、“作曲家要生活在其中”——《春节序曲》的民族性特征
  文章开篇处笔者就其创作过程进行了阐述,正是由于作曲家在创作之初有了这样的陕北民歌采风经历,才奠定了此作品的创作基调——民族性。
  “作曲家要生活在其中”——这是李焕之在其阐述有关音乐民族性的论文《传统音乐和我的创作》一文中提到的。文中还提到:“但对所选用的音乐材料,都同我在生活经历所深刻感受的事物、生活风貌、情怀以及群众的音乐生活,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其以民族性为根基创作出来的《春节序曲》是受众之深、广的主要原因。
  包括《春节序曲》在内的《春节组曲》是如何体现李焕之先生创作中的民族性特征的?联系上文笔者的音乐分析,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
  在调式安排上,作曲家采用我国民间传统的五声调式。如第一段C宫调式,第二段C徵调式。
  在旋律的创作上,充分采用了民间音乐的素材。如在乐曲第二段的旋律中使用陕西民歌《二月里来打过春》的素材。
  就乐队编配而言,以中西融合的方式实现配器。尽管作曲家整体采用西洋管弦乐队编制,但在西洋乐队中加入了一组民族打击乐器共同演奏。
  四、结语
  《春节序曲》作为我国大众最喜爱的作品之一,其欢腾、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是很多作品无法匹敌的。其受众之广、影响之深的根源在于作曲家的创作质朴且能深刻引起大众共鸣。通过笔者的音乐分析,不难看出其作品中民族化的体现。尽管初版为西洋管弦乐队所作,但其中音乐素材的使用、调式调性的应用、加入民族打击乐的配器手段,无不体现出丰厚的民族性特征。作品从创作至今已逾六十年,仍然活跃在音乐舞台上,仍然是历年春晚的必备曲目,仍然是大众最深刻的节日记忆。
  参考文献
  [1]孔维冉.李焕之<春节序曲>作曲技法分析[J].歌海, 2015.
  [2]梁茂春.泥土芬芳入管弦——李焕之的<春节序曲>[J].音乐周报,2006.
  [3]吴海妮.试论<春节序曲>的圆形叙事结构[J].音乐创作,2014.
  作者简介:曹乃月 (1993—),女,汉族,吉林大安人,硕士,沈阳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2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