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奏响有效教学的序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预习是学生课前自主获取知识的学习,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有效教学的前奏曲。为此,我先帮学生确定具体的预习目标,课余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根据预习情况,教师再确定教学重难点和教法,最后师生共同感受预习带来的成果与快乐。
  关键词:有效、序曲、预习
  预习,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自主获取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人们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获取成功, 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课前预习就是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表现自我。
  前几天,几名毕业的学生来看我,他们兴奋地说:“老师,您教我们的预习方法真好!虽然中学的功课多,可经过课前预习,老师提的问题我都能回答,学习的兴趣更浓了。”“由于课前预习,我对课文比较熟悉,记起笔记来也快多了。”“我预习时把不明白的问题画出来,听课时认真听,难题就迎刃而解了。”……看着那一张张可爱、灿烂的笑脸,我由衷地感到欣慰。是预习让他们很快地适应了环境,是预习减轻了他们的学习压力,是预习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和能力。
  开学初,我把预习布置给我所教的五年级学生,他们的预习不过就是简单地浏览课文,看看生字而已,不仅单调枯燥,而且根本算不上什么预习效果。
  预习应该是我们所倡导的有效课堂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这“序曲”唱得快乐响亮,高效课堂这“交响乐”才可以充满活力。怎样让学生重视预习、喜欢预习、进而学会预习呢?
  1、确定目标。
  以前,学生不知道怎么预习,所以才感到无从下手、无所收获。我在刚开始教授学生预习方法的时候,先给他们制定详细的目标。这样,学生就不再感觉预习无事可做、无从入手了。
  在对每课的学习目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后,我将目标进行了肢解,把学生能够自主完成的目标挑选出来作为预习目标,例如:掌握生字(认读、书写、组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包括按要求背诵某些段落),掌握课后需要听写的词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等。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个人能力是有所差异的,所以我根据学生差异,分层设计了预习目标,基础性的题目是所有学生必须完成的,能力较强的同学完成基础任务快,就可以选择提高性的题目去做。
  如:
  (1)掌握生字(包括认读、组词),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熟读课文中的字词,达到能读会写。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4)画出文章中喜欢或不懂的语句,写出初读后的感受(可以是感悟,也可以是疑问等)。
  (5)搜集作者、文章的相关信息。
  (6)搜集类似的文章,与大家分享。
  (7)其他收获。
  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自学能力,可以分层完成预习作业。前四项是每个人必须完成的,五六项可以让有能力的学生增大阅读量,拓展知识面,第七项是让学生自由写出自己的其他收获,包括自己在文章中发现的修辞方法、新发现、学到的新知识、其他想要与同伴交流的看法感悟等等。当然,教材中每篇课文,体裁不尽相同,训练重点各有侧重,所以预习的设计也要灵活安排,根据训练重点和教材特点增减预习项目。这些内容都根据其需要,写在预习本上以供交流,或者以其他形式推荐给小组的学习伙伴。
  2、自主合作。
  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检查每一个学生的预习效果,这就要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作用。自主预习一般作为家庭作业在周日或课余时间进行,然后在精讲课文前拿出一定时间(晚饭后或延点),让小组能够交流预习成果。对于基础性的题目,如前两项,小组内进行检查,要求每个成员必须都能掌握,如果不能,同伴要采取措施帮助不会的成员。第三四项采取交流的形式,成员可以自由表达,互相补充,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效果。最基础的任务完成之后,小组成员再共同分享有能力的同学搜集的资料。整个交流展示过程就保证了所有成员既能全部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共享相关资源。
  每个小组有四至六名成员,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占一部分,充分实现了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作为小学生,天真活泼的天性使他们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在交流中教师充分运用激励性语言、小组积分评价等方式,引起小组之间的“竞争”,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积极地默写、朗读、交流、探讨、争论,學习气氛非常浓厚,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3、以学定教。
  我们常说“以学定教”。学生交流预习成果的过程,便是教师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时机。当学生们认真交流的时候,我便在各个小组旁听,及时掌握信息,哪些人掌握了基础性知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到了什么程度,还存在哪些偏差。当学生圆满完成预习交流任务的时候,我也基本能掌握各个层次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了他们的实际起点,这样在教学的时候便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
  同时,我在巡视过程中进行随机抽查,每个成员、每项任务的完成情况都作为抽查目标,每个小组作为一个整体捆绑式评价,如果在随机抽查中发现有成员未完成任务,整个小组取得的分数当堂取消,这实际上也是教师参与监督的一种形式,目的在于督促小组真正保证每个成员完成任务。
  4、感受快乐。
  小组内交流完成之后,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一项任务进行展示。可以采取自由方式为大家朗读课文,可以向大家介绍他们小组预习中获得的知识点,可以向大家推荐小组选出的优秀相关文章,甚至可以出一个小题目考考大家,或者提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让其余小组谈一谈他们的看法。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指定小组参加某项活动,例如当遇到语言非常优美的文章时,便举行一个赛读会,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最到位。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交流展示,形成一种内在的竞争,能够激发小组学习的积极性,也非常有利于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合作中更加齐心协力。同时,在展示的过程中,小组能够在展示学习成果的同时得到别人的认同,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反过来又促进了学习兴趣的提高。
  预习这快乐的“序曲”已被我们唱响,我们将继续探索,让有效课堂这宏大的“交响乐”更加魅力无穷,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
  《小学语文预习方法的指导》 李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47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