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传统音乐对二胡艺术发展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古代四代乐器家族中,拉弦乐器出现的最晚,在不断传承演变中,随着历史、环境、文化的不断变迁融合产生出一系列拉弦乐器。二胡作为拉弦乐器中的一员,从伴奏乐器到器乐合奏再到独奏这一系列的改革变化中,传统音乐给二胡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根柢使其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二胡;发展;传统音乐;心理定势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二胡的发展也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历史。到如今,二胡的发展更是百家争鸣、流派纷呈。在西方音乐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很多无调式的音乐作品、移植西方器乐作品、创作异国音乐风格的作品,中华民族拥有者浩如烟海的传统音乐,需要立于传统之上才是二胡艺术发展走向的关键。
  传统是什么?传统是对过去文化(思想、艺术、道德、风俗等)通过整合纳入到现代中来,积极地传统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地作用。
  传统音乐是具有我国本民族方法、创造、形态特征的音乐。在社会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发挥着其功能,也同外来音乐相交织、融合。所以传统音乐是极富动力的,经常发生变化的并且是具有其民族性的。传统音乐不仅包括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音乐作品,也包括当代的音乐作品。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极具重要的组成部分,表现形式和风格特征具有传统音乐的特征。
  传统音乐不是静止、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民族大融合和与他国交流中,不断改革发展的。比如二胡就是其中之一。二胡本是胡乐乐器,经历了胡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相汇相融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今日的形制。
  在宋元时期,我国传统的说唱音乐、杂剧、南戏等的发展为之后的戏曲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元代末年南戏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元杂剧的优点充盈自己,而且和当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直到明代出现了多种戏曲声腔。昆山腔在随着时间的流逝,经魏良辅等人的改造,并吸取了传统音乐之精华,使得昆山腔成为了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声腔。在昆山腔之后,梆子腔、皮黄腔也逐渐兴起。再到后来两大声腔在中国大地广泛流传,成为了戏曲艺术重大影响的声腔体系。雅乐和俗乐之间是竞争又相互吸收的,一直在不断推着戏曲音乐不断向前发展。发生在清代中叶的著名“花雅之争”,是沿袭历来统治者分乐舞为雅、俗两部的旧例,有崇雅抑俗的倾向,把昆曲(昆山腔不斷改造完善成昆曲)奉之为雅乐正声设为雅部,而“花部”就是俗乐。多为野调俗曲(秦腔、弋阳腔、二黄调、罗罗腔等),称为花部诸腔戏。它们之间融汇、争胜,最终以京剧取代昆曲的地位而告终。戏曲艺术的不断发展,为其伴奏的乐器在伴奏技巧和演奏方面有了更深层的发展,二胡就是在戏曲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
  二胡作为戏曲与说唱的伴奏乐器,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缓慢地向前发展。二胡具有柔美圆润、小巧、便携等特点,也深受民间艺人们的喜爱。民间艺人经常携带乐器走街串巷、走南闯北,也将音乐带到各地,起到了将音乐大融合的作用。二胡不仅北方盛行,南方人也非常喜爱。尤其在江南丝竹音乐中,二胡成为了江南丝竹代表性合奏乐器。早期的丝竹乐器合奏主要是为戏曲和说唱伴奏,到了晚清时期,演奏流行的戏曲曲牌,后来受江南独特的地域风格影响,二胡所演奏的曲调具有优美动听、婉转流畅、清新雅致的特点。
  地方音乐在明清时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二胡在民间音乐的伴奏的出镜率更高,所担任的“角色”也更重要。比如在器乐合奏的山东鼓吹、绍兴平调、宁波吹打乐、泉州十音、青海弦索乐、东路二人台牌子曲等;曲艺音乐的扬州清曲、苏州文书、襄阳小曲、南词、迷糊曲子等。二胡虽然在很长时间里处于伴奏地位,但正是经过这漫长的时间,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歌唱性、拟人性、味道浓郁的特点。
  二胡出现在唐,直到明清时期得以完善,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变革,因其独特的特点使得与我国各地传统的音乐相融合发展。但二胡一直以伴奏和合奏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并且当时的演奏技巧简单,二胡音域有限,使得音乐表现力较低,虽然出现在全国各地,但却没有很高的演出艺术水准。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刘天华先生在新思想、新文化的冲击下,开始接触西方音乐,不仅学习西方音乐的调式体系,还在演奏技法上借鉴了西方器乐的先进技术,由于二胡的制作材料简单、形制简陋,表现力达不到所要表现的乐曲时,刘天华便对二胡进行了改革,使其从“俗”到“雅”,从伴奏走向独奏。他曾说“论及胡琴这乐器,从前国乐盛行时代,以其为胡乐,都鄙视之……然而环顾国内,皮簧、梆子、高腔、滩簧、粤调、川调、汉调以及各地小曲、丝竹合奏、僧道法曲等等,哪一种离得了它?它在国乐史上可与琴、琵琶、三弦、笛子的位置相等。”在这样二胡“不足登大雅之堂”的情况下,改进了二胡,提升了二胡的演奏地位。刘天华先生秉承“全盘西化”,让国乐二胡与西方音乐相结合,遵循继承与借鉴的艺术发展规律中,发展了二胡,并创作出了继承民族音乐传统的十首著名二胡曲。
  再看现在的一些传统曲目的产生,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和素材均来自于自己长期生活、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经过常年的不断累积,他们不断的熟悉周边的、当地的民间音乐,而且对周边地区的环境、语言、生活习俗等有了浸入式的影响。于是在创作的音乐中,不仅具有当地传统的音乐的本质特征元素,而且将自己所想所感也一并融入了音乐中。如果说没有经历江南生活几十年,华彦钧就不会写出采用江苏民间音乐材料写成的《二泉映月》,创作出的音乐也不会具有当时社会底层人们饱尝生活的艰辛和面对不公生活倔强不屈的性格;如果说没有刘长福在内蒙古草原执教20多年的工作经历,就不会有在20世纪初70年代创作的描写内蒙古大草原上年轻的新一代牧民丰富多彩生活的蒙古族音乐;如果说没有受浓郁的秦风、琴韵吸引以至熏染,也不会有“秦派胡琴”的今天,更没有汇集秦腔音乐之精华,统摄八百里秦川之风物景观,融歌唱性与戏剧性于一体,大气磅礴而又深沉顿挫,从头至尾贯注着浓烈而厚重的秦地风韵的作品《秦腔主题随想曲》。没有传统音乐的影响,二胡艺术发展便如无源之水。
  现如今,我国高校中贯用西方音乐体系,而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却逐渐被忽略。所以要将中国传统音乐批判地继承、认识、了解、熟知我国的传统音乐。传承优秀的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万古长青的根基和永恒的发展之路。自从“西学东渐”以来,音乐领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刘天华就在《国乐改进社缘起》中指出“我国音乐在历史上虽然有数千年可贵的事实。但因历经灾乱,贵族的蹂躏,加之以人才的缺乏,门户的隔阂,早已弄得零零碎碎,不成样……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二胡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听众,没有听众,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因为音乐作品体现着各种心理倾向,听众的心理定势有二,分别是纵、横交织而成。纵向为历史传承,横向为社会关系。历史和社会都有其规律性,作为历史沉淀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产物,心理定势也体现为有规律的组合,即社会群体性。听众的心理定势常见的有民族性、地域性等,名族性和地域性体现着特定空间范围的审美心理倾向,又体现着审美心理的一种时间性的历史传统。心理定势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着的,并不能随便丢之、弃之。民族的心理定势具有很强大的稳固性,即便改革也不能无视它原有的基石。刘天华就是如此,他顺应了中国听众传统的审美心理定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综上所述,二胡要以传统音乐为基石来进行发展和革新。如果二胡无视传统民族音乐,便会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所以要大力发展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音乐的优势,从而提高二胡艺术的发展。
  作者简介:苏静,女,山西汾阳人,太原学院,讲师,硕士,二胡、音乐理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5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