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习,相伴提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主持人语
  名师的成长除了需要不断地实践探索,还需要打开视域,善于学习。学习理论,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学习教学改革的成果。只有从书本中不断地汲取,从别人的经验中不断地过滤,从国际国内的案例中筛选,跨界跨域学习,我们才能站在前沿,站在高位,一路向前,一路高歌。
  名师是从课堂中走出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立足课堂、只要认真教书就一定能走向优秀。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教了一辈子书,上了一辈子课,就是没能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主张,更不要说形成教学思想。原因何在?就因为他们只顾埋头教书,只顾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苦思冥想,缺少必要的理论学习,缺少对教育发展的关注和了解,缺少对优秀教师先进经验的涉猎。也有一些教师非常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不断优化教法,努力探求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好的路径。但在教学实践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们常常知难而退,不善于用理论来点化自己,用它山之石来启迪自己,缺乏更高远、更开阔的视野,缺乏“左顾右盼”的借鉴,缺乏思考,缺乏变通,在探索中途止步,自然也就难以有所建树。
  一
  名师必须扎根课堂,但伴随他的除了实践,还需要不断学习。学习专业理论,学习教育思想,学习先进经验。黄厚江、唐江澎等江苏名师的成长路径告诉我们,名师的成长历来是与学习相伴相生的,离开了广泛的学习和涉猎,他们自然就难以实现前行路上的跨越。名师的成长之路其实是一条不断学习、不断积淀、不断实践、不断提升的汗水之路。孙汉洲老师从教三十多年,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认真读书,认真搞研究,把浪漫的青春岁月都寄寓在了书香世界里。为了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他读了大量的中外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名著,以及时文选刊、科普小说等。正因此,他的教学才点拨得宜,而且能引经据典,探幽发微,成一家之言。“厚积水方可负大舟”。孙汉洲老师把自己不懈涵养的功夫说成是“备大课”,而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形成了他“鲜、活、趣、导”的教学风格。他的教学智慧越来越成为学生的向往,他的教学业绩也越来越被同行们所艳羡。
  孙汉洲老师是教育界的前辈,他给年轻人的启示之一就在于,读书是名师最美的姿势。在南通,名师培养对象每年都要阅读大量的书籍。这些书籍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名师培养导师团给大家推荐的书目。这些推荐书目,既有教育经典,又有热点类、跨界类、实证类专著以及文学作品。这种阅读,打开了教师们的视野,垫高了他们的灵魂,为他们的专业发展奠基。二是培养对象自己热爱、钟情的书籍。江苏省南通中学潘雪峰老师是体育教师,他的自选书目有《体育基础:教学、锻炼和竞技》《体育学理之探究——关于运动技能教学的原理研究》《无序中的有序——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审视》《动作学习与控制》《运动参与与个体社会化进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以及《课程实话》《游戏的卓越性》《学习兴趣的唤起》等。这些阅读,让潘雪峰这位体育教师中的佼佼者站到了更高的平台上,不断审视和优化自己的教学,他对自己“快乐体育”的教学主张也更充满了信心。
  当然,优秀教师的阅读需要泛读,更需要有方向的阅读,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寻求最有力的理论支撑。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语文教师薛海兵是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他的语文教学厚重而典雅,凸显出语文课堂的格调和韵致。我们看他的“阅读书单”:《教育哲学》《语文课程初论》《文艺美学方法论》……他在《中庸》里找到了“致中和”这个关键词,在《中和之美》中读到了艺术和谐观,在《美在意象》中读到了审美格调,在《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中读到了格调范畴发展史,在《规范语言学探索》中读到了古代语文规范的雅正标准,在《雅论与雅俗之辨》中读到了雅正范畴的丰富内涵。至此,他的雅正格调的语文课堂教学主张有了萌芽,其理论核心有了依托。他的语文课让人感到一种独特的品味。
  如果说,生命像一条河,阅读就是河的源头,源源不断,河流才能淙淙流淌;如果说,教师是孩子生命的导师,阅读就是教师引领的资本,资本只有不断地加以积淀和丰厚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站在教育的原野上,我们只有与阅读为伴,才能长成原野上的一棵参天大树,向着天空恣意生长,并因为这种生长而让无数的生命受惠获益。阅读是我们终身为伴的事业。傅国涌先生在概括自己从10岁开始的30年的阅读生涯时,用5个词来概括:饥不择食、狼吞虎咽、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不求甚解,这种喜爱、狂热、痴迷,正是优秀教师应有的姿态。
  二
  善于学习是教师从平凡走向优秀的必由路径,但这种学习不仅是书本的学习。我们还要向时代学,向同行学,广泛关注教坛的风云变化,虚心学习优秀教师的有效探索,把好的思想和做法有机地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海纳各路教学之“流”,让自己的教学更厚重,更有张力,更符合学科教学的规律。这里要纠正一种误解——认为教学切忌步人后尘,而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自成一家。其实,“个性鲜明”是相对的。教学中,我们不要追求“绝无仅有”,更不要迷信“只此一家”,而要善于汲取他人之精华,融入自身,以此为基础再彰显自己的教学风格。
  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名师的引领。海门市海南中学施俊进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课堂教学灵活,教学效果好,他是一位很有个性的老师。如果没有规划,顺其发展下去,他也会成为受家长欢迎、得到社会认可的好老师。但他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软肋”,向名师学习的愿望非常迫切。于是他拜李庾南老师为师,做了李老师的徒弟。他认认真真地听李老师的课,学习李老师的论文和著作,深刻领会“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精髓。在教学实践中,他按照李老师的教学思想进行设计,碰到问题及时向李老师请教,参与了李老师的课题研究。尤其是当李老师提出“学材再建构、学法三结合、学程重生成”的“三学”思想后,他更是积极实验。跟着李老师学习,让施俊进不断增强前行的动力,不断增益自身的本领。他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形成了鲜明的教学个性,成为江苏省初中数学特级教师。
  我们推崇“师带徒”的教师成长路径,也鼓励老师广泛学习,海纳百川,最后自成一家。特级教师、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的丁卫军老师基于语文学科实际和语文教学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的主张。在此基础上,他基于学生的知识与学习经验,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围绕学生的“困惑”之处,对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内容选择、活动细化、结构设计、媒体使用、方法指导等多方面进行简约化处理,以求教学内容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得到整合与优化。他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就语文这一内涵极其丰富的学科来说,有时,他的“简约”路径并不能使语文的意义得到最大化的彰显,也时时处处有难以圆润的困惑。于是,他从别人的创造中不断地汲取营养:黃厚江的“本色语文”、余映潮的“板块式教学”、蔡明的“生态语文”、王君的“青春语文”……各种语文教学风格,让丁老师的视野一下子拓开了。他在坚持自己的教学主张的基础上,广泛吸纳,有效借鉴,真正使自己的教学主张明晰而易操作起来,达到精约、博约、雅约的境界。   三
  名师在学习中成长,其路径还是非常丰富的。许多时候,我们要善于把自己推出去,暴露自己,展示自己。这样,我们就能获得别人的关注,得到他人的帮助。
  要建好自己的“学术圈”。如皋市外国语学校的杨浩老师曾作为一线教师的代表,参加了体育学科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的相关工作。他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利用一切可能与体育界的专家学者联系,从他们那里学习最前沿的知识,获得最新鲜的信息。南通的名师培养对象既有团队的展示圈,又有他们自己的学科交流群,有的还有更大的朋友圈。大家做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尤其是教学中、研究中遇到什么问题,碰到什么障碍,都勇于展示。圈内人看到了,纷纷加入,热烈的讨论让大家的认识更加全面而丰富。
  要善于在团队中学习。现在,名师工作室、成长共同体等团队很多,我们在团队中就要善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南通市通州区新联中学的王俊杰老师加入了李凤名师工作室,他认真学习领衔人李凤老师的“无痕语文”的理论和实践,与同伴互相切磋,提出“内生:让语文学习真实地发生”的教学主张,自己的专业水平提升很快,成为“江苏省青年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要有主动展示的意识和行动。我们要像佐藤学所说的那样,主动打开自己的教室,让同行们来听课,给自己提出课堂改进的意见。我们要经常邀请师傅、名师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我们要争取参加公开教学活动和基本功大赛,不管是校级的还是市级的,磨课对自己的水平提升见效最快。各種学科类活动,只要可能,我们都要积极参加。这些活动会大大增加我们专业发展的含金量,能加速自己的成长。
  要主动参加或积极组织跨学科、跨学段、跨区域的联合教研活动。陈铁梅初中美术名师工作室、李凤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潘雪峰中学体育名师工作室、姜树华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四个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区域的工作室,他们联合举办了“联合课程”研讨会,围绕“穆桂英牵手花木兰,醉美中国风”这一主题展开多学科大融合。一堂课45分钟,何雪芳老师、陈旦老师、金海滨老师各用15分钟分别执教语文、美术、体育,不同学科的融合让老师们大开眼界,课堂的主体性、学科性、时代性、开放性得到充分彰显。
  一旦我们形成学习的自觉,养成借鉴的习惯,打开窗儿,阳光会扑面而来。自我实践的积淀加上他人的智慧,我们离优秀就渐行渐近了。
  (作者为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特级教师,南通市名师培养导师团副团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20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