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利用优质武都民俗文化丰富高中语文第二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武都方言体系基本属于北方方言西北次方言的分支,方言民谣是地方性知识的载体,是一个地方民俗、习惯、文化、传统的积淀,承载着人们对地方的认同意识,是乡土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将优秀的武都民谣文化延伸到高中语文的第二课堂,既可让学生了解武都方言民谣,又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进而让家乡优秀的方言歌谣文化在传播中得到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武都;民俗文化;高中语文;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06-0067-01
  一、武都民谣走进第二课堂:了解其特色
  (一)武都民谣自然、生动、形象、幽默
  武都民谣来自于劳动大众,独特的地方口语运用,使得民谣传唱更加形象逼真,情感表达更加酣畅淋漓。如武都方言中“阳婆”在普通话中意为“太阳”,“吗吗燕”在普通话中意为“蜻蜓”。在第二课堂视听课中,学生首先感触到当地民谣中口语的亲切,激发了浓烈的兴趣,积极踊跃地参与到第二课堂中。欣赏、品鉴之前未有正式途径接触的方言歌词,在歌词中初步感受方言的乐感与乡土的本真,流淌着对家乡的认同感、自豪感。
  (二)武都民谣中的衬词
  衬词是语文课堂中的虚词,没有实际含义。武都民谣中衬词非常丰富,一般带着当地方言,起着填补与扩充乐曲的作用,大多数为五声音阶商、羽调式。武都民谣由于受到地方戏曲、曲艺、器乐等民间音乐的影响,使民谣衬词的运用或多或少体现了当地民谣音乐的特点。很多武都民谣的句尾均用“哎”“呀”“哇”“啰”等语气词加衬,如武都民谣《荞麦花儿粉白红》五声#F羽调式“荞麦(呀)花儿粉白红,(哎呀)蜜蜂采花嗡嗡(噢)嗡。(哎)我的(呀)花儿很不好,(哎呀)为啥你把我采(哦)嗡。(哎)民谣衬词使语调更贴近生活,还能达到合辙押韵,统一语调的效果。在民谣走进第二课堂的过程中,学生最喜欢附和的就是有着衬词部分的歌词,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感受到武都人民直率、自由、乐观的感情抒发[1]。
  (三)武都民谣韵脚和谐
  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词放在句末,这种方式叫押韵,采用押韵能产生一种声音和谐,节奏铿锵的效果。借助押韵也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这种押韵起始于我国《诗经》。武都民谣借鉴先民通过语言的雕琢使歌词蕴含了更为和谐的美感,使吟唱表现更加自然,常采用对偶回环等语音形式,进一步突出押韵带来的听觉效应。武都民谣在押韵时,其韵脚偶尔的变换,特别是用它来表达内心感受,更显得简单、纯朴。
  二、武都民谣走进第二课堂:与年轻人一起成长
  武都方言歌谣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虽有着些许不同,却保持其淳朴与本真的特点。在课堂上与学生一同学习优秀民谣,感受其特点。
  当一曲民谣《成都》吸引着人们“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白龙江畔武都小城内一首原创方言民谣《哎 武都》悄然走红。这首民谣,最大的特色当属浓郁的本土色彩。武都歌谣走进第二课堂,会激发学生对方言歌谣的喜爱,会让学生关注到方言衬词与韵脚的音韵美感,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武都方言。
  而同时歌谣也可了解一个地方民俗、习惯、文化方式等。武都民谣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这种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源走进第二课堂活动,在民谣吉他声中唤起学生对乡音的认同,在吟唱中提升学生对方言民谣的热忱与年轻人一起成长。
  三、武都民谣走进第二课堂:守护优秀传统文化
  武都民谣蕴含着本地历史、文化等的发展故事,或长或短都是本地区所有人民的智慧结晶。展现着武都人民的才华,表达着武都人民的情感,让武都民谣走进第二课堂,可以更好地守护方言民谣,让本地发展有根有魂、有情有义。大力推动优秀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利用新的媒介,用優秀传统民俗文化的精髓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
  武都民谣走进第二课堂,学生不但了解、认识了武都民谣特点,对武都民谣产生浓厚的兴趣,想去接触、想去尝试。基于此,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了语文修养,更是激发了学生对于优秀民俗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的积极主动性与强烈的责任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47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