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片段作文微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初中生作文常出现叙述过多、描写太少的问题。通常,文章事无巨细地记叙一通,见其用心真诚,见其态度认真,但就是不见文章精彩。作文评改专家在阅卷总结时,常说:“作文要有几处亮点。”这星星点点的亮点,惊鸿几瞥的精彩,应当依靠序列片段作文的训练。片段作文如何练?笔者且就自己的课堂实践,来浅究一番。
  一、 主题新颖化
  训练什么,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讲解陈词烂套的作文理论,无疑令学生亦昏昏然。因此,确立新颖的训练点,将“隐而未发”的作文技巧呈现给学生,就尤为重要。“隐而未发”在何处?
  在经典文本中。写作的诸多奥妙,隐藏在经典文本中,需要教师具有阅读的慧眼,将其发掘出来。比如,经典文学作品中,如在读者目前的“画面感”,多源于作家有一支善于写色彩的笔。而学生习作语言皱巴巴、干瘪瘪,则是源于他们不会“绘眼前之色”。于是,我将一次的片段作文训练点,立为“学会写色彩”。
  在学生习作中。学生习作中,问题多多。这诸多的问题,是缠绕绊脚的藤蔓,也是开辟前路的路径。比如,学生笔下的句子,多是纠纠缠缠的长句子。如何将这长句打散,让语言简洁干净,就是一个训练点—写好长短句。学生笔下的句子,前言不搭后语。如何将语言连贯起来,也是一个训练点—让语言连贯如流水。
  在作家自述中。作家是掌握写作机要的人。诚者如王鼎钧,愿意将其毕生写作体悟呈现给读者。其《作文十九问》《文学种子》里,有许多可供借鉴学习的作文训练点。去芜存菁,结合学情,就有纷纷的作文训练点。此外,米兰 · 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张中行《作文杂谈》,也都凝聚着作家“笔下的艺术”。
  在教师写作实践中。试水知深浅,教师自己写,就能实践“纸上的技巧”,就能有自己独特的发现。
  二、 示例陌生化
  有了训练点,起笔就书写?对学生来说,依然艰难。写作范例,能够起到“感发”的作用。而陌生化的写作范例,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便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示例陌生化”路径一:引入陌生的经典文段。传统的作文教学,在展示写作范例时,多会撷取课文片段。好处是学生熟悉整篇文章,坏处是审美疲劳,败坏写作胃口:“就是这样而已”,不觉其美,不觉其新。引入陌生的经典文段,能激发学生探索写作技巧的兴趣,为其后的写作练习做好铺垫。
  在进行“学会写色彩”的作文训练时,导入环节,我引用了顾城的诗《感觉》 :
  “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
  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
  师:这首诗通过色彩描绘,要传达什么?
  生:绝望中生出希望。
  师:理解准确。由此,我们发现色彩能够传达人的内心感受。再请阅读这样两段文字:
  又像在几十层楼的大厦里,急急走上仆人苦力推销员所用的后楼梯,灰色水泥楼梯,黑铁栏杆,两旁夹着灰色水泥墙壁,转角处堆着红洋铁桶与冬天的没有气味的灰寒的垃圾。一路走上去,没遇见一个人;在那阴风惨惨的高房子里,只是往上走。(张爱玲《谈音乐》)
  到上海,坐在马车上,我是非常侉气而快乐的,粉红底子的洋纱衫裤上飞着蓝蝴蝶。我们住着很小的石库门房子,红油板壁。对于我,那也有一种紧紧的朱红的快乐。(张爱玲《私语》)
  生:人的内心情感不同,看到的色彩就不同。心情不好,生活是灰色的;心情好,生活就焕发出色彩。
  师:色彩能够鲜明地表现人的情感。可谓是,一切“色语”皆情语。
  “示例陌生化”路径二:打通各类艺术表现形式,比如文学、绘画、电影。在进行“环境描写”的片段作文训练时,我将电影《恋恋风尘》引入课堂。在概述电影情节之后,将电影结尾部分,呈现给学生,学生兴味盎然。
  师:祖孙俩人聊完番薯的收成后,放眼看远山。这时,电影有一段长镜头。这段长镜头描绘了什么?有何用意?
  生:画面里,远山亘亘古古地立着,白云自自然然地飘着。可能的用意是:一切终会云淡风轻。男主人公在经历了人生的痛楚后,依然要继续生活下去。
  师:这就是电影要传达的主题。以环境描写作为结尾,含蓄隽永。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用环境描写作结。比如汪曾祺《受戒》的结尾:“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飞远了。”这段文字,要传达什么?
  生:这段描写表现了英子内心的愉悦。
  师:小说在这样一片淡远之境中结束,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从中,可以总结出:表现人物心情时,可以写其眼中之景;文章结尾以环境描写收束,有余味。
  “示例陌生化”,让作文的技巧活泼泼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可以这样写”。
  三、 情境生活化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写什么”。写作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提炼。生活情境来源于“移情”。教师应置身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空间,从中撷取素材。稍作思索,就能发现,素材所能围绕的人物有:老师、同学、门卫、食堂工作人员。事件发生的地点有:教室、办公室、食堂、操场、楼梯间。將以上两个要素任意搭配起来,添加场景,就能创设情境。
  情境设置,要能“放”得开,“收”得住。“放”,是为了让每个学生,自由书写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收”,便于讲评时,聚焦一个点。比如,“学会写色彩”的教学,我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被老师谈话后,心情茫然/愤怒/失落……
  学生可能依然会下笔踌躇。为了进一步打开思路,教师可适时将自己备课时的下水试写,呈现给学生,告诉学生提炼生活即能写文章。
  师:同学们,有了印象深刻的“被谈话”经历了吗?   生:有。但觉得好难写。
  师:如实写生活就可以了。看看老师怎么写—
  “三楼平台上。我蜷缩着,站在她的眼睑之下,低聲嗫嚅着,说明着情况。她垂手立着,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嗯’,‘嗯’,她的声音不甚高,也不甚低,言语里没有温度。突然,她疾而厉,语气咄咄地说:‘你说怎么办?’我一下子矮了下去,感觉自己从头到脚都是灰色的。
  远处破旧的房屋,泛着惨白的光。我木然地走向楼梯口,上楼,上楼。红褐色的扶手,有许多斑驳的缺口,每一个缺口,都像一条条伤痕。灰色的水泥阶梯,连绵着,没有尽头。”
  学生有了感觉后,纷纷动笔。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景设置,解决的是“我想写”。教师个人体验,形诸文字,解决的是“我能写”。
  作文活动课,有寓教于活动的灵活与机巧。此外,有没有其他路径?本人所实践的,多是从“激发学生兴趣”的层面着手的。有关作文教学的良好策略,有待于教师们进一步探索。
  附录:学生片段作文—“学会写色彩”
  太阳渐渐西沉,白云已被夕日余晖衬得红黄相映。我盯着窗外出神,已不知班级内已是一片死灰。“你们最近都在想什么?!”一声怒吼将我的思绪拉回,讲台前的老师面色阴沉,我不敢与她对视,把头低下,看着自己的桌面和书本,那原可以说是艳丽的色彩,却怎么看都极为黯淡……
  太阳完全沉下地平线,窗外越来越暗,一瞬间陷入死寂,雪白的墙壁,墨绿的黑板,似被黑白照定格了一般,连同这个世界,都变成了黑白色,唯有这象征学生、象征少先队员的红领巾,发出凄惨的红光。我们,怎么了……(杨同学)
  缓慢地拖动这沉重的自己的身体,惨绿色斑驳的铁门因为长出黑灰铁锈而露出狰狞的面目。缓慢伸出重若千钧的手,摆在重金属色的手把上,用力一拧,门便打开。但却显得如此缓慢,如此沉,随门声而发出的刺耳的声音却一直不停。脚刚刚迈起,老化木板松动的“咯吱吱”声,犹如恶毒的咒语在耳边不停地哀号!(陈同学)
  和老师告过别,在远离散发温暖光亮的办公室的楼梯口,我偷偷地,发了一会儿呆。
  一粒一粒的雨不知从哪里来。狭隅积灰任细水侵袭,不动不摇,冷眼瞧着水痕蔓上寒苍苍的墙,长出纤枝薄叶无声飘荡。
  这二十八级离途的台阶,一步是一种踉跄。灰影叠叠,像深山被皴作劈斧的绝壁:行止如坠,倥偬将落。
  落照晖断,漫天是茫茫的灰白;大风透骨,四处望来双眼无由酸涩。(韦同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65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