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微探一节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近二十年之久,所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历史学科就是这场新课程改革中的“堡垒”,无数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但是,当下一些中学历史课堂也出现“教学无中心,史学无神韵,观点无灵魂”的现象。庆幸的是,全国知名历史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典范。
  2018年10月27日,上海晋元中学李惠军老师在合肥一中给学生上了《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这节观摩课精彩纷呈,极富“生命力”。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历史课堂的基调:有激情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我们简直可以断然声称,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1] 做事有热情才可能取得成功,我们教师上好课同样也离不开“激情”,有了激情方能有利于打造一节有 “生命力”的历史课堂。
  上课的激情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充满激情。只有教师教学有激情,方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知识的魅力。李老师这节课情绪饱满,精神焕发,语调铿锵,抑扬顿挫,充满了激情。他与文本对话,与学生交流都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课堂气氛非常融洽和谐,给我们听课教师以极大的震撼。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充满激情。课堂教学应该关注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涨的情绪,充分打开学生的思维,形成严谨、科学的思想。李老师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专注了,开启了他们思想智慧的大门。在这样富有激情的学习状态下,学生的学习自然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课堂氛围要充满激情。著名教育家叶澜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而“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则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 [2]课堂上,李老师亲和而又不乏激情,学生专注而又不乏活泼,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是一节充满着师生互动频繁、生生互动高涨的有 “生命力”的历史课堂。这既体现出李老师驾驭课堂的高超教学艺术,也彰显出教师的课堂魅力,切实贯彻落实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历史课堂的特色:有故事
  历史学科是与故事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其基本特色就是讲故事。历史故事是指一个相对完整的、适合口头表述的历史事件,其结构单一,易于理解,情节生动有趣。我们教师“在讲授历史事件的过程或历史人物的活动时,要讲得真实鲜活,不仅要线索清晰,层次完整,而且离不开细节的支撑。” [3]历史细节就是历史的细枝末节,是构成历史事件的最小单位,是筑起历史这座大厦的每一粒砂石和每一片砖瓦。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一定要有蕴含历史细节的故事,有故事方能使课堂变得有滋有味,有故事才能使历史变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李老师在讲到张骞通西域时,是这样讲述故事的:
   汉武帝从一个匈奴俘虏口中得知,西域有个大月氏国家,国王被匈奴单于杀死,他的头颅被制作成了酒器,月氏人恨死了匈奴,所以汉武帝想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一百多人,从陇西出发,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被匈奴骑兵发现并全部被俘。匈奴人对张骞严加管制,还给他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以磨损其意志。但是,张骞坚贞不屈,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十年后,匈奴人才放松了警惕。在一个月黑之夜,张骞逃离匈奴,来到大月氏。但是,这时的大月氏征服了大夏,在此安居乐业,不想再跟匈奴打仗。张骞待了一年多后回国,在归途中,张骞又被匈奴骑兵所获,被扣押了一年多。由于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尽管张骞这次没有完成任务,但是武帝还是重赏了他。
  历史故事可以展现历史的多面风采。“或于趣味盎然中打通现实,或于感人泪下中点化课堂,或于发人深省中润泽生命”。 [4]这则故事的运用较好地突出了对学生家国情懷的培养,而且故事本身的运用也较完美。首先是真实性,没有一丝虚构的成分,“真”才是历史故事的“生命底线”。其次,主题性,这个故事既服务于本课的教学主题,又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好料”。再次,合适性,这则故事在本课的恰当节点讲述,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适度性,这个故事短小精悍,既没有过多占用课堂时间,也符合整堂课时间的合理分配。
  三、历史课堂的思维:有历史味
  历史味是指通过感知历史细节,模拟历史现实,让我们看到立体的、“有血有肉”的历史,是历史学科的语言表述与历史内涵的合理呈现。 历史味要以体现历史和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基本属性为前提,包括历史的时序性、线索性、具体性、阶段性、联系性、综合性、故事性等等。“历史味”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十分关键。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李老师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方面可谓匠心独运,主要体现在:
  一是通过考古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在导言中,李老师粗略地讲述了好妇墓的发掘情况,这一情境的设置,不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初步明了考古是人类探索历史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学会对历史进行思考,充满了十足的“历史味”。
  二是通过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过程不仅要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提出问题,而问题的提出却离不开质疑精神。在本课导言中,李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的“斯芬克斯之谜”——“丝绸之路”来历的追问,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开启了对本课内容的学习。
  三是通过史料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本课的史料丰富,史料涉及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古典史学巨著、历史畅销书。不仅有效传递了历史信息,还着眼于历史问题的探究,通过穿插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与创新,对史料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四、历史课堂的内核:求本真   历史是什么?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认为,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互为作用的过程,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 国学大师梁启超认为,历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二是探究其中的因果关系。历史学科的根本特性和历史课标决定了历史课堂的内核。那么,何为历史课堂的内核呢?求真、求实是历史课堂教学坚守的底线,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应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不能出现解释性错误和错误性的理解。在历史课堂上,要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历史课堂的内核就是追求“本真”。 “本”是指要以学生为本,原原本本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真”是指学生要有探究和创新的精神,要敢于挑战,勇于创新,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追求真理。
  打造有 “生命力”的历史课堂,定然离不开对“本真”的追求,不求“本”就不是历史课堂;不求“真”就不是有价值的历史课堂。回看李老师的这节课,就较好体现了历史课堂对“本真”的追求,表现在:
  (一)历史知识的科学性,求本。李老师运用了大量的史料:图片19幅,文字材料18则,示意图8个,视频1段,图文并茂,论从史出,方位明确,震撼人心。这些素材不仅很好地构建了立体式的历史课堂教学,而且所要表达的历史知识准确无误,真实地还原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的构建都是在李老师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下进行的合理整合。
  (二)历史课堂教学的方向性,求真。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对张骞凿空西域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和创新的精神;通过对班超经营西域的学习,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追求公平和正义的精神。
  五、历史课堂的归宿:有灵魂
  历史课堂的“灵魂”是源于历史感知的理性升华和历史体验的内心感动,是撬动历史认知、历史思维和历史情意的阿基米德支点。她高屋建瓴地眺望历史、洞察秋毫地沉思历史、另辟蹊径地叩问历史。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来统摄课堂灵魂呢?一节历史课堂可以有多个重点,但只能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使得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逻辑性,便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每一节历史课都应该有起引领作用的核心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放置到大的历史背景中,依据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演进过程和规律,确定教学主线。然后,立足该主线,审视该教学内容所渗透出来的独特价值观和内涵特色,从而确定教学主题。 笔者以为,一节历史课堂的灵魂必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才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归宿所在。
  有“生命力” 的历史课堂是有灵魂的,充满了正能量。李老师这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李老师说历史课堂的灵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善于置身于历史的深处和细处去体察、咀嚼和感受,从而产生附着于内心深处的一种带有理性、情趣和灵动的智性敏锐,最终发掘足以统摄这段历史的主轴和主线”。 [5]
  丝绸之路在时间上延续几千年,在空间上横跨几千里,是世界上最长、最古、最高的贸易通道。张骞的凿空之旅,需有非凡的毅力,即使充满了艰辛,但他不忘初心,始终抱以一颗为国效忠的赤胆忠心,堪称中国古代爱国之楷模。丝绸之路开辟的初衷并非是发展贸易,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外文化与经济的交流,激起中国人对世界了解的兴趣。丝绸之路是有形之路,她有物、有人、有文化;丝绸之路又是无形之路,她有精神、有情谊。可见,丝绸之路不愧是中国古代中外和平交流的光辉典范。直至今日,丝路也一直被人们传承着、发展着,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一节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要有激情、有故事、有历史味、求本真、有灵魂。衷心希望我们广大一线中学历史教师,在常态教学下努力上出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奉献给我们的莘莘学子!
  【注释】
  [1](德)黑格尔著,北京大學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译:《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477页。
  [2]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3] 叶小兵:《细节的重要——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二(中学)》,《历史教学》2005年第9期。
  [4] 毛经文:《用历史细节打造活色生香的课堂(3)时节好雨春发生——运用历史细节的原则与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年第8期。
  [5] 李惠军:《灵魂的追问(1)——历史教师的视界、心界与历史教学的境界》,《历史教学》2015年第3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00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