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语言PCK视野下的绘本活动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学科教学知识(PCK),在幼教界被称为“领域教学知识”,是“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知识的特殊整合,是教师特有的知识,是教师对于学科知识的特殊理解形式”(Shulman,1987,p.8)。PCK概念的提出,也意味着教师是一项专业的职业。
  一、学前教育的语言PCK结构分析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一书,是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语言领域的目标要求,研究如何创设促进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教育环境,并能够帮助一线教师充分理解并合理运用《指南》中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目标组织语言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了语言领域教学内容知识、儿童知识以及教学方法知识。
  1.语言领域教学内容知识
  语言领域教学内容知识包括了口头语言经验、书面语言经验以及文学语言经验。儿童需要倾听、需要表达、更需要阅读。他们只有通过倾听,才能够去理解别人,才能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只有通过表达,才能习得一些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他们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够习得书面语言,理解文学作品。
  2.儿童知识
  儿童知识在这里是指儿童发展现状,即教师对儿童现阶段语言领域的发展水平做出一定的判断。它还应该包括幼儿的个体差异及年龄特点,幼儿在该活动下应该获得的核心经验有哪些。
  3.教学方法知识
  教学方法知识是指教师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儿童选择适宜、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根据儿童的发展现状以及该领域活动的核心经验,为儿童提供平台,让儿童在该活动下得到发展和提升。
  二、基于语言PCK视野下的绘本活动实践与反思
  绘本《好消息坏消息》讲述的是一只兔子和一只老鼠在野餐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故事。本活动主要以前阅读学习的核心经验为理论依据开展的,旨在帮助幼儿通过仔细观察画面,对故事进行合理的猜测,并能够有条理地讲述故事情节。为了增强幼儿的阅读能力,采用了以下两个策略:
  1.转换阅读形式、把握关键信息,帮助幼儿厘清故事的发展脉络
  在《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一书中指出,大班年齡段的孩子要能有意识地观察画面中的细节,并将细节与主要情节联系起来。活动中,教师首先以三幅“坏消息”同时呈现的方式带领幼儿集体阅读,进入故事情境。并通过提问:兔子想了什么好办法把坏消息变成好消息?让幼儿带着问题进行小图书阅读,从而帮助幼儿把握故事的关键信息,初步了解故事中老鼠一遇到坏消息,兔子总是能把坏消息变成好消息的规律,以及画面与画面之间紧密的逻辑架构。
  除了集体阅读、小图书阅读外,在“猜想编画,解决问题”环节中,教师还让幼儿通过合作阅读的方式,相互补充、彼此学习。
  2.借助前书写经验、串联关键信息,增进幼儿对故事情节合理猜想的能力
  在《指南》中指出幼儿应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能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因此,笔者将这一部分作为本活动的难点,鼓励幼儿有意识地观察画面中的细节,并将细节与主要情节联系起来,进行合理的猜想。然而,在第三环节“猜想编画,解决问题”中并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期效果。大多数幼儿仅通过对前一幅的解读,猜测兔子的办法,而没有将前后画面串联起来进行猜想。比如,前一幅“坏消息”是吃苹果的时候发现了一条虫,后一幅“坏消息”则是蛋糕上飞来了一只蜜蜂。通过前后画面的解读可以发现,兔子的“好消息”是苹果不能吃了,可是还有蛋糕。而幼儿的猜想是把苹果切开来,或者把虫子扔掉。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了呢?在PCK的第三个构成——教学方法知识中提到:教师要围绕幼儿前阅读核心经验进行提问与互动。前期设计的提问是:你是怎么把坏消息变成好消息的?这里的提问就脱离了故事情境,对故事情节的推动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不利于前阅读核心经验的形成。因此,笔者将提问改成了:兔子想了什么好办法把坏消息变成了好消息?从而促进幼儿的合理猜想,以及对故事内容的深入理解。
  三、PCK对笔者的启示
  1.多学习,扎实教师的PCK理念
  无论哪个行业,都需要有坚实的理论依据来支撑行业的发展与运作。而学前教育领域作为教育行业中授教对象年龄最小的一支队伍,更加毋庸置疑。只有通过不断地专业学习,我们才能扎实我们的教育理念,使我们的工作专业化。因此,要真正掌握PCK的概念,成为一名专业的幼儿园教师,我们必须读懂、读透PCK的书籍,将PCK的内容熟记于心。我们只有拥有强大的PCK理论支撑,才能更科学地指导、引领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的孩子能说会道、能想会做,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
  2.勤实践,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有了PCK的理论基础,才能让我们更加明确“学习的内容”,使教学实践有理有据。因此,想要完全掌握PCK的理念,我们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根据PCK的理论设计个别化学习、角色游戏、集体教学活动等等,只有通过不断地尝试、调整,才能内化PCK的理论知识。科克伦认为,学科教学知识不是一种静态知识,而是一种在实践中逐步生成的动态知识。他需要教师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往复中,将原有知识进行再造和重组[ 汤杰英,周兢,韩春红.学科教学知识构成的厘清及对教师教育的启示.教育科学,2012(10):40.]。古人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得再深入,也一定要亲自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3.善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也是我们的必备能力之一。很多研究表明,善于反思的教师相较于普通教师发展得更好。因此,对于PCK这一专业化的领域教学知识来说,反思更是必不可少。在《学科教学知识构成的厘清及对教师教育的启示》一文中也提到,学习了PCK的框架理论之后,可以通过参与讨论已有的教学录像,尝试设计教学活动、试教等方式,从PCK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和讨论。
  所以,要想充分掌握PCK的理念,这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条漫漫长路。但是笔者坚信,多学习、勤实践、善反思,一定能够构建出具有自身个性特质的、独特的领域教学知识,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79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