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组合作探究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学活动中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在发挥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实现教学有效性的稳步提升。教学中通过分析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核心素养开设方式,能让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的引入更具有客观性,也能让其合作的独特性更佳,这样才能在具备足够可行性的前提下,让初中英语阅读课获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合作;初中英语阅读;应用
一、核心素养下小组合作探究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核心素养下小组合作探究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能让学生形成较好的英语阅读思维,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更好的感知英语学习的乐趣,学生在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能独立的进行知识的内化,继而探究其中的文学内涵。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小组合作是当前教学的主要趋势,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对学生后续的英语学习有积极影响。
二、核心素养下小组合作探究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一)科学的分配小组成员
围绕小组开展的教学就要先通过科学分配小组成员的方式实现教学效果的稳步提升。人员分配之际需要考虑到小组成员的人数、成员的组成、组员之间的调整等各项因素。
从“小组人数”角度进行探究,尽量让每个小组的人数定位4-6人,这样不但能构建合作学习的氛围,也可以避免小组间人员数量过多出现学习效率下降的局面。譬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Welcome to our school阅读的时候,教师先让学生详细的阅读材料,这主要考察小组成员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然后每个小组之间学生的构成教师也要做好精心的设计,若是一个小组是由学生成绩较好的学生构成,那么整体小组活动开设会很顺利,一些知识难点就不会有挑战性,且小组成员间也较难形成互补。但若是一个小组由学习成绩较差的小组成员构成,小组间的合作对于他们而言有些困难,所以在小组活动构建之时,需要考虑各个小组间成员的学习状况,避免出现组间成员能力差距过大的情况[1]。
实际教学分工的时候需要注意分工合理的小组学习效率要远超于分工不甚合理的小组。合理化的分工主要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组织能力,自我锻炼意识等,更能对教师的能力进行磨砺。譬如,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阅读每个单元的Reading环节,让小组成员有的进行Part A中的阅读,也有进行Part B的阅读,更要有学生负责阅读情况记录。小组间的合作,能让大家各自有事情做,在小组长的督促下能做好协作分工。待每个小组阅读完成后,教师再次提出下一个问题,在问题引导中,讓每个小组成员间的分工更显明确,在教材问题设定的时候,需要合理的利用提问方式强化小组间的分工,这样能在此形式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习到基本的知识,更能促进能力、自我意识和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课堂教学以生为本 发挥小组合作的主动性
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的引入,主要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更能在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更好的开展阅读。传统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体现较差,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尽量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鼓励学生思考,进行思维想法的表达,以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独立的进行阅读,由于独立阅读也是学生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第二,尊重学生的想法,学生之间有个体差异,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想法,而现代教育讲究开放教学,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新想法,第三,让学生懂得倾听,借助倾听了解自己的不足,借鉴他人的经验。小组是由多个学生构成的,大家意见不统一很常见,而合作学习中分歧的产生也在所难免,若是学生不具有倾听和理解的基本素养,小组间的合作必将受限。
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不是非要以自己带领学生的方式开展,而是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譬如,教师带领学生阅读一篇有关我国首都北京的文章时,文章中的生词不是很多,所以教师先鼓励学生自己进行阅读,探索文章的主体脉络,待学生对文章有基本认知度以后,教师再让每个小组总结观点,做好记录。在此环节中教师不要直接否定学生的错误答案,否则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将很难获得体现,教师鼓励每个小组成员都发言,然后由教师做好总结,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参与的乐趣,总结技巧,累计阅读经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2]。
结束语:核心素养背景下,小组合作间合作教学模式的引入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合作学习活动的开设不但能提高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也能在教学引入中使学生通过积极融入讨论,更好的理解知识内容,进而能在实际教学中在教师和学生的帮助下,解决困难和阻碍,以更好的彰显课堂教学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从而使教学的有效性活动提升,也能让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孙洁.核心素养下浸润式教学法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英语教师, 2018(2):90-92.
[2]陆汀.基于核心素养谈小组合作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中的运用[J]. 英语教师, 2018, v.18(8):144-1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49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