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说“墙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语言的任何发展变化都取决于社会的需要。“墙头”则是在此大背景下出现的、语义发生转变的网络追星语。这个词近年来在微博、微信、QQ等网络媒介中大量使用,但对“墙头”这个词本身的研究却几乎没有,因此有必要对该词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墙头”;网络新词语;语义转变;转变原因
  一、“墙头”的来源及说明
  语言具有社会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现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言语交际的重要媒介,因此网络语言这一社会方言应运而生。“墙头”则是在此大背景下出现的、语义发生转变的的网络追星语。下文则重点阐述该词的原义及其演变的过程。
  “墙头”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是这样解释的:[名] ①(~儿)墙的上部或顶端。②矮而短的围墙。③<方>墙。[1]1043
  (1)蓝眼说,抬头瞅见一棵歪脖树,一股杈子搭在墙头上,镜片一闪,主意说来就来,问惹惹,“你会爬树吗?”(冯骥才《阴阳八卦》)
  在例(1)中,“墙头”是①墙的上部或顶端之意。可见,文学作品中,“墙头”更多地还是用于词典中的基本意义。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墙头”出现了言外之意并在网络中被广大追星群体使用呢?笔者认为从意义上看,是从两个方面转化而来的。
  第一,宋代诗人叶绍翁写了一首《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指园林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有一枝粉色的杏花就伸出了墙外。之后,“红杏出墙”就被人们比喻引申为妻子有了外遇,“墙头”就有了摇摆不定、有所改变的意义。
  第二个方面,早在民国时期,“墙头草”就由单纯表示“墙头上的草”的原义,衍生出比喻义“善于随情势而改变立场的人”。之后随着人们在表情达意时更多是使用其比喻义,“墙头草”就从之前表示“墙头的草”这一短语演化成有固定意义的词,具体解释可见《现代汉语词典》中“墙头草”一词:[名]比喻善于随情势而改变立场的人。[1]1043在例(2)中,“墙头草”的意义已经固化为现在的立场不坚定的人。
  (2)他们并没有认为我会像墙头草一样,这个时候跑去投靠海盗们,而是对我的鲁莽行为感到生气,担心我的安全。(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金银岛》)
  笔者认为,正是受这两方面的影响,“墙头”一词的意义逐渐发生改变,在微博、微信、QQ等网络媒介中被特定的追星群体所使用。其意义是指追星族喜欢上的偶像,而且这个偶像不是专一的,经常会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发生改变,每一个喜欢上的偶像都能叫做一个“墙头”。
  (3)祝无论我增加多少墙头都永远排在第一位的我最爱的金泰泰生日快乐。(2018年12月30日,新浪微博)
  例(3)中的金泰泰是指韩国偶像金泰亨,在这里“墙头”则是其他可以受其他因素影响喜欢上的明星。
  二、“墙头”语法特征的前后对比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墙头”的意义及其应用的语域已经发生了改变。那么具体的改变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下文将用①表示变化前的“墙头”,②表示变化后的“墙头”)
  1. 语汇上:从构词方法上看,①是偏正式复合词,“墙”和“头”都有实际的意义,整体表示墙顶或围墙。②是附加式合成词,笔者认为“头”在这里相当于一个类词缀,意义正在虚化,詞义与类词缀本身联系并不大,该词整体是表示追星族喜欢的非专一的偶像。
  2. 语法上:①是地点名词,结构上可以和介词组合构成介词短语,(例:你在墙头这蹲着干嘛呢?),可以受状态形容词修饰(例:灰灰的墙头),但不可受数量短语的修饰(*这里有两个墙头)。②是网络语体中的专有名词,和介词组合成介词短语时意义发生改变,不再与追星相关。笔者认为“墙头”这个词本身就是从上文中两个方面引申而来的,有很强的描述性,因此较少受状态形容词的修饰,但可以与数量短语搭配表示喜欢偶像数量的多少。
  3. 语用上:①既可用于口语体也可用于书面语体,如果没有特定的语境加以限定,就不会带有说话人的主观色彩,只是客观陈述。②多用于口语体和网络语体,较少用于书面语体。在使用时一定带有说话人的主观色彩,表达说话人对偶像的喜爱之情。
  三、“墙头”出现的原因
  上文论述了“墙头”一词的意义演变,接下来笔者就该词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原因进行讨论。
  1.语言内部原因
  (1)语言具有类推性。所谓类推性,是指根据一定的结构规则,同类成分可以互相替换,相关的不同结构形式也可以互相转换。随着新的事物不断出现,之前的语汇并不能满足追星族在语言表达上的需求。而“墙头”这个追星新词语在结构上与“姘头”相似、意义上与“爬墙”相似。因此追星族借用其相似之处,通过类推的方式给“墙头”赋予了新的含义,既生动形象又能很好地表言达意。
  (2)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就语言表达来说,人们总是希望在能准确表达意义的前提下,用最简短的方式进行言语交际。“墙头”这个词从形式上看短小精炼,从内容上看其蕴含的意义也十分丰富,满足了追星网友的心理期待。
  (3)语言的认知机制。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是一种认知机制,在这一机制中,一个认知域被部分地映现于另一认知域上,后者由前者而得到部分地理解。新词语的产生多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知,“墙头”一词就是追星族通过自己的理解,将“红杏出墙”和“墙头草”中所包含的摇摆不定的含义映射到“墙头”的“墙”上,来表达其经常受其他因素影响转而喜欢其他偶像的可能。
  2.社会外部原因
  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语汇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人们在可以维持日常温饱的情况下,出现新的精神诉求,希望给生活增添新的乐趣。因此近年来人们在追星上的投入逐渐增多,追星的队伍不断壮大,给“墙头”一词提供了大量的传播群体。
  再者,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微博、微信、QQ等各平台给追星群体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激发了追星族的语言表达需求,使用相同的语汇可以达到共情的目的,因此“墙头”这一新词语的出现和发展也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必然结果。
  3.主观心理原因
  近年来“墙头”一词在网络上的扩散传播与广大追星群体的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笔者认为追星族有以下几种心理原因,即自我表现心理、猎奇心理、时尚心理、从众心理和娱乐心理。
  同时,“墙头”一词语言形式简短,意义则是从“红杏出墙”、“墙头草”的意义中引申出来的,通俗易懂,本身就带有时代感和娱乐性,容易得到追星族的认可、使用和传播,这也是该词为什么在追星圈中如此火热的原因。
  四、结语
  “墙头”一词属于在追星这一大潮流下产生新义的网络新词语,它的广泛使用和传播值得人们注意和思考。在笔者看来,这一现象有利有弊,我们应辩证地用宽容和审慎的态度来对待它。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金洪贤.网络新词语生成机制浅析——以2010~2013网络新词语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4(06):14-16.
  [3]邢琳.浅谈网络新词中的认知隐喻[J].文学教育(中),2014(06):75-76.
  [4]王乔.现代汉语“X点”族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5]曾立英.现代汉语类词缀的定量与定性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8(04):75-87+3.
  作者简介:黄超,女,1996年6月,民族:汉,江西赣州人,硕士学位,淮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省淮北市  235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89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