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劳动教育模式的建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新课标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确定了基本教学理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育需要将课程教学与社会教学相衔接,重视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深切体验的平台,将生活教育理念、体验理念以及资源整合理念融合至课程教学活动中。劳动教育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教育的有效方式,文章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劳动教育模式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的现状,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及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教育;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刘彦,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教师。(广东  广州  510000)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0-0070-02
  当前,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少家长和教师存在“重智轻体”的现象,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部分教师及家长过于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而极少关注劳动能力,甚至有些学生缺乏自理能力,这样一来,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及身心发展都会产生直接影响。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注重开展有效的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的现状
  综合实践活动与普通学科教学存在较大差异,普通学科教学对于教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课堂教学也作为学科教育的主阵地,而综合实践活动则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和体验性,教学过程不拘泥于教材和课堂,注重学生不断在参与实践过程中获得经验,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笔者针对当前的教学实践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很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其主要原因如下:
  1. 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虽然在教学改革的持续推动下,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在基础教育领域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是由于当前的教学评价方式依然以考试为主,诸多学校的学科教育依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往往忽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1]有些学校没有配备专职的课程教师,还有学校甚至被其他学科占用,这些问题都会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缺乏实践空间和平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活动设计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开展课程教学需要为学生创设实践情境,或者为学生拓展社会实践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一些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不太重视,加之教学资源与社会资源衔接存在困难,由此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缺乏实践空间和平台,学生仅能在课堂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其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优势也难以体现。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构建劳动教育模式的重要意义
  1. 有助于促进新劳动教育理念的落实。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化,现代教育理念逐渐融入小学教育领域,传统小学教育仅重视基础知识教育,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而现代教育理念,赋予小学教育更多内容,新劳动教育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不仅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生活技能,而且能促进学生的体力发展和智力发展。对于学生的身体发育、性格培养以及意志力培养都能够起到补充和促进作用,劳动教育应当与“德、智、体、美”形成共生共荣的教育格局,并能够发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协同作用。[2]
  2. 有助于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教学活动与劳动相结合,能够为全面育人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积累社会和学习经验的过程。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使之积累劳动体验,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学习源于生活的理念及终身学习的意识。实践证明,在劳动教育模式中进行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有助于促进综合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构建劳动教育模式的有效方式
  1. 重视劳动教育理念的转化。构建劳动教育模式应当重视劳动教育理念的转化,以教学实践为本位,注重新劳动教育理念的落实,设计劳动教育内容,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劳动过程,更需要重视劳动教育的多元教育意义。在课程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劳动过程,更需要关注劳动过程能够实现的生成性教育,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将素质教育理念以及德育教育思想融合其中,拓展劳动教育价值。[3]
  2. 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构建劳动教育模式要重视教学活动设计的合理性,为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奠定基础。比如,在开展“学种花”的教学活动时,首先,教师需要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当前城市的居住方式使学生接触植物的机会越来越少,很多学生无法准确辨识花草,那么,此次劳动教育活动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种花的过程,还要让学生认识更多的花草,由此,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其次,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进行合理的教学步骤设计,“学课件、辨花草——勤动手、学种花”。在教学课件中设计两部分教学内容:一部分应用图片或者视频与文字结合的形式,使学生掌握更多花草种类,体验自然界的丰富多彩,让学生能够通过视觉、触觉感知自然,为学生树立热爱生命、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观念,另一部分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件了解种花包括哪些步骤,并进行实践;最后,进行课程教学总结。对课件学习情况、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态度、动手操作表现、实践能力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应用劳动教学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目的。
  3. 形成劳动教育常态化。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小学生思维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形成常态化的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常态化的劳动观念。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构建劳动教育模式,需要重视形成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将劳动教育贯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4]比如,开展“家中的环境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环境观念,家庭生活虽是一个小的生活环境,但对于社会环境能够产生直接影响,很多家庭存在水、电能源浪费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树立节约能源、循环应用可再生能源的习惯,让学生能够关注生活、关注家庭生活环境,利用课余时间做家务,保持家庭环境的清洁,应用废旧物品制作小物品,装饰生活环境。此外,应用学生最为熟悉的家庭生活提供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素材,并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形成劳动教育和学生劳动行为的常态化,促进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4. 重视与社会教育资源的衔接。在校园范围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劳动教育形式也相对有限,开展劳动教育还需要重视与社会教育资源的衔接,挖掘适宜的社会资源,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拓展到社会范围内,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使之了解更多的劳动形式。[5]比如,可以将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观摩、实践中体验剪纸、版画、编织等,以多种形式理解传统文化,并体会制作传统文化工艺品的劳动付出与艰辛,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
  总之,劳动教育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需要重视劳动教育模式的应用。通过重视劳动教育理念的转化,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中形成劳动教育常态化,重视与社会教育资源的衔接,提升劳动教育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韩秀萍.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模式下的活动范式[J].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8,(3):9-10.
  [2] 周少明.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与实践研究——以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实践基地为例[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5,(1):8-10.
  [3] 刘平飞.基于航模实践活动中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8,(6):38-39.
  [4] 陈晓黎,蓝艺明,张素文.綜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制作课教学模式研究[J].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5,(3):14-16.
  [5] 崔晓琳,高聪聪.掘“基地”资源享“体验”成长——千山路小学田园体验教育初探[J].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5,(1):76-79.
  责任编辑   范艳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11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