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克服课改阻力,提高化学课堂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针对如何克服课改阻力,提高化学课堂效率展开了论述。提出应“以万变应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来应对课改中出现的诸多疑难杂症。
   关键词:化学课堂;以万变应不变;以不变应万变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3-0035
  新课改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但在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遇到了重重阻力,使课改难以顺利实施。主要问题有两大难。一是学生开口难,学生长期以来适应了灌输式教学模式,形成了一种对教师的依赖性,只愿当看客、当听众,不愿主动学习。所以,课堂学习气氛不活跃,更不用谈把学生推上讲台了。二是难以加大课堂容量,将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学生讲课难以抓住重点,切中要害,很多学生只能照本宣科地把课文阅读一遍,课堂知识的容量和难度小,效率低。很多教师认为课改后,消耗的时间多,自己花的心血多,但收效甚微,认为让学生讲不如自己讲个“满堂灌”来得痛快、来得实在。于是,许多教师在抱怨学生素质太差的同时,回到“填鸭式”教学的老路上来,自说自话,自问自答,自己给自己授课。“课”乃“言之有果”。课改的方向就是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那么,在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解决以上两大难题,让课改改出实效呢?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是“以万变应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来应对课改中出现的诸多疑难杂症的。“以万变应不变”即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来打破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以不变应万变”即以自己长期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问题教学法”这一不变的模式和理论观念作为指导,来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把问题化为自己的教学效果。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万变应不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现在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对教师的依赖性,一上课就等待教师来教,遇到问题就等待教师给自己一个答案。学生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主动获取知识。一旦让学生先学,很多学生便茫然不知所措、无所事事。其实,学生处于这种“被动状态”,本来就是我们教师自己造成的。要打破学生这一固有的习惯,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改变教法。只要教师方法得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个学生都可当“教师”。古时称教师为“先生”,笔者认为“先生”乃“先走一步的学生”。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先学后教,那么全班学生人人都可成为“先生”,这样就不怕学生学不好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针对学习内容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来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主动学习,打破课堂上“一言堂”的僵局。
  1. 采用异步教学法,让学生先做实验,再学习物质的性质,并让学生逐步走上自学自授的道路上来。为了打破常规,让学生守株待不到“兔”,笔者在引导学生先学时,首先打了一个“时间差”。如在学习高一化学《氯气》时,为了让学生搞好预习,笔者提前花一节课做实验。在上实验课时,笔者不断提示设疑,指导学生观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学生带着疑问再去预习、讨论,就有了目标,也有了兴趣。学生自习后,笔者让做过分组实验的学生,上讲台讲解氯气的某一性质,像做专题报道似的,学生就不再畏惧上讲台讲课了。
  可见,异步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先学生疑,疑后再学,学后再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讲完课后,教师再加以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网络体系,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
  2. 采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主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笔者每上一节新课,总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最后又以问题来结尾,给学生留下一个课题,让学生去探究。有时,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笔者还在课堂上设计一个探究课题,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研究。
  3. 采用讨论辩论法,让学生在相互讨论辩论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让真理越辩越明。这种方式灵活多变,可以针对一个知识点,也可以针对课堂中的某一中心问题。它可以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参与进来,一起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打破学生封闭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各抒己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
  当然,要引导学生走上讲台,教师还必须做好个别辅导。如在学生讲课前,对学生的预习笔记,即学生要讲课的教案进行抽查。对发现比较优秀的教案,就加以完善,然后让学生去讲授。教师要让每一位上台讲课的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否则照本宣科的讲解,学生自己也无成就感,很容易在讲课的失败中遭受挫折。另外,对于学生难以涉及的深层次问题,教师可以对个别学生进行讲解,然后借学生之口传达自己要讲的教学内容。这样,使讲课的学生就有了可炫耀的资本,同时又完成了教师的教学任务。
  二、以不变应万变,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学问学问,必须既学又问。笔者经常对学生说:“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围绕问题作文章,让学生先疑后学,先学后教。有人把课改看成装点门面的花架子,中看不中用,实质上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挖掘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很多学生在自学中难以产生问题,这就要教师加以引导。还有一些学生所提的问题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这就要求教师控制好集中解疑与个别解疑,用问题来控制问题。要加大课堂教学知识的难度,还须由浅入深,用问题来深化问题。这就是笔者在处理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时主要的纠偏方法——问题教学法。
  1. 以問题引发问题,找准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在上课前先以问题引发思考。学生在接触新课时,预习后一般难以提出较深层的问题,甚至没有问题。怎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呢?笔者在新课引入时,特别注重用生活实际与化学知识相结合,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到课本上去找答案。例如,在学习《氯气》这一节时,笔者讲了一个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德国军队在与英法联军作战时,施放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使英法联军几百名士兵因呼吸困难窒息而死,几十名士兵双目失明,有些士兵爬到树上才幸免遇难。这是一种什么气体呢?它有什么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呢?学生由此又引发了思考:为什么有些士兵爬到树上可幸免一死呢?如果遭遇氯气泄漏,我们又该怎么办呢?还有些学生联想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理,询问氯气为什么使人中毒。这些问题接踵而来,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下面的课就可顺利展开了。万事开头难,要让学生开动脑筋,先疑后学,开口问问题,就必须要能用最浅显的问题,把学生迅速引入到自学的快车道来。   2. 用問题控制问题,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围绕中心问题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有时没有问题,有时提的问题太偏太杂,又不利于教师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这时,教师必须在预习前,设置好几个中心问题,让学生围绕这几个中心问题进行自学。这样就不会使课堂因开放式教学丧失教师的主导地位了。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有目标、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教师在设置中心问题时,既要有利于本节课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又不能把问题提得太多,使学生能围绕重点问题再来提出质疑。所以,问题的设置是教师控制课堂最有效的途径。问题就是教师的教鞭,可以引导和指挥按照教师的设计去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
  3. 用问题深化问题,从而逐步加深课堂教学内容的难度。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走上讲台教学,不利于课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不利于加深知识的难度。其实,让学生自主学习,采用探究法一样可用问题来深化问题,有利于知识的拓展。例如,笔者在《氯气》一节学习氯气的化学性质时,针对氯气与水反应这个课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设置了两个中心问题:新制氯气与久置的氯水有何不同?干燥的氯气具有漂白作用吗?解决问题后,笔者又对这些知识进行了拓展,设置了一个实验探究课题:用胶头滴管将新制的氯气慢慢滴入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当滴入最后一滴氯水时红色完全褪去,由此产生探究问题: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是产生的次氯酸氧化褪色还是产生的酸与碱中和褪色?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红色褪去的原因?这个实验探究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同时又巩固了知识,加深了学生对氯水这一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性质的了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是几张试卷可代替了的。
  所以,课改并不是像有些教师说的尽是花架子,浪费时间。当然,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又不能让学生在课堂瞎胡闹,维持好课堂的秩序。这需要教师预先备好课,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在实施开放式教学中,学生提的问题有些是教师没有想到的,如果一个教师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敢开放课堂,同时也不能组织好教学,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所以,课改的阻力真正来说不是来自学生,而是来自教师自己。用洋思中学的话来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我们教师观念改变了,教法改变了,学生也会随之而变,因为教师毕竟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是导演而不是看客。所以,课改要改下去,首先要教师改变观念、改变教法,才能最终提高课堂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柳城中学          3623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14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