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注师生双方需要营造非暴力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关注需要,我们可以防止、减少并解决矛盾。需要从来不会相冲突,如果我们认为只有一种方法可以满足一个需要,就会产生矛盾。选择一种方法来满足某个需要意味着其他的一些重要需要得不到满足,这也会导致矛盾出现。
  关键词:职业教育;非暴力沟通;关系;关注需要
  通常情况下,人们发现冲突和矛盾是令人痛苦的,希望能够找到办法防止、减少或是解决矛盾。要解决矛盾,我们可以先识别需要,选择对大家来说都有效的方法来满足这些需要。从需要的层面来讲是没有矛盾和冲突的,通常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需要。比如:你我都有学习和与别人联系的需要;你我都有得到别人信任和尊重的需要。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样的。
  如果不是需要引起矛盾,那又是什么引起矛盾呢?我们认为只有一种方法或者一个人能满足某种需要的时候,矛盾就产生了。同样,如果用某个方法满足一个需要,那意味着另外一些需要—不管是你的还是我的—就不能得到满足,矛盾也会产生。
  下面这个例子就很好的说明这两种矛盾产生的原因。一次药理实验课上,大家都在积极地进行配合,可是有一个同学抱着胳膊在距离试验台远一些的地方站着。药理课程是由理论课与实验课共同组成的,在进行基础理论讲解之后,我们会开展实验课,一方面可以对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内容进行验证,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理论课与实验课相辅相成,作为教师我对实验课很重视。如果我认为只有一种方法能满足自己的需要,那就不可能听到学生的感受和需要。于是,就会不断尝试新办法来说服学生我是正确的,学生“应该”动手和小组同学共同进行实验操作。
  可能想会说一些让学生内疚的话,比如,“實验准备动物和药品、器材是为了大家练习,一定要珍惜这次机会。”或者会给学生贴上各种标签或者指责学生:“老师觉得你不是累了,就是懒惰。你应该和你的小组团队合作。”这很容易让学生心生怨恨或者愤怒。如果威胁学生说:“如果你不参与实验的话,那你的实验成绩评定为‘差’。那么你就不得不接受糟糕的期末成绩。”这样会让学生焦虑或是生气。
  在以上两种情况下,因为我只相信一种方法可以满足我的需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这必然会导致矛盾的产生。
  相反,如果老师退一步,在关注自己需要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需要,那么我就会关注其他不同的方法。我可以问学生, 不能参与实验是有什么困难,得知学生会对兔毛过敏表现为皮肤瘙痒,我明白了他不能操作实验的原因。我可以询问学生,是否需要再加一层手套和口罩,在接下来时间可以观察同伴们的操作,给与一些建议,或者可以帮助量取实验药品,可否与记录人员交换角色,由他来进行记录。或者他可以自己想出一个满足我们需要的解决办法。
  以上任何一个方法都会既满足学生的需要,他的内心是平和的,他知道老师是尊重他的;同时我又满足了自己的需要,会引导学生更加合作。
  从需要的层面来考虑,教师处理紧急情况的需要和学生需要考虑教师设置实验的需要并不冲突,是在选择满足需要的方法上容易产生冲突。要防止、减少或者解决矛盾需要具备一种能力,能够关注各方需求,同时要具有创造性,灵活多变,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满足需要。
  有些练习可以帮助到我们,回顾一下,你是否经历过这种情况:你做事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行为可能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你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你满足了自己的什么需要?你的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其他人的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想象一下你刚备完一节课。由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各种各样,为了让他们都能喜欢这堂课,你花费了大量时间准备课堂活动。你的脑海里的上课情形是什么样的?你希望能够满足自己的什么需要?你需要满足学生的什么需要?想象一下学生上这节课的情形,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的每次尝试了解学生的需要,我们看到他们的需要,这在课堂上是非常有意义的,会增加自己和学生的联结。
  想要了解学生的需要的第一步就是要“看到”他们,相信他们或许下面这首歌表达了学生希望我们怎样看待他们。
  请看到我的美丽(选自莱德与凯西·格莱美)
  请看到我的美丽
  请寻找我生命的亮点
  那是真正的我和我想成为的
  这也许需要一点时间
  也许找起来很难
  但请看到我的美丽
  每一天
  请去尝试一下
  请找到那个方法
  从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里
  看到我的闪光之处
  并看到我的美丽
  参考文献:
  [1]教室里的非暴力沟通.(美)哈特,(美)霍德森著;杨洁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5 ISBN978-7-5080- 8429-9
  [2]黄教珍 张停云.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预防和教育对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7 ISBN978-7-5036- 7455-6
  [3]林文采.心理营养.北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3 ISBN987-7-5520-0965-1
  [4]罗大华.有多少生命可以重来-青少年极端犯罪和非正常死亡案件剖析.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8 ISBN7-5014- 3457-3
  [4]布兰登. C.韦尔什 秦英等译.牛津犯罪预防指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外国警学译丛,2015.10 ISBN978-7-5653- 2178-8
  作者简介:张媛(1985- ),女,河北廊坊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药理教研室教师,高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药理学高等职业教育。
  廊坊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课题编号:201803017,课题名称:职业院校非暴力沟通实施策略的创新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32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