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机械类实践课程“工匠精神”教学模式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工匠精神”是机械制造行业从业者的立身之本,更是高职机械类实践课程优化改革所必须要关注的一项职业精神。时代在发展,我们在教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当帮助他们树立起不断创新、勇于刻苦攻坚的职业理念,进而让其能够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行业环境。而这类目标的实现需要从“工匠精神”中汲取营养。在产业升级转型的大背景下,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机械制造从业人员对国内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机械类专业;实践课程;“工匠精神”;教学模式;分析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信念,它主要体现在对岗位工作认真负责、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等方面。将“工匠精神”应用到机械类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之中,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其学习效率以及职业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职机械类的实践课程是异常枯燥乏味的,学生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信心以及耐心才能够不断克服学习中出现的一个又一个难题,进而实现自我专业能力的提升并获得更大的发展。
  一、基于“工匠精神”优化高职机械类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分析
  现代社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了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而人力则是影响机械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创新相关领域内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就成为了我们所必须要重视的工作。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主要阵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其主要特征,如果能够将“工匠精神”应用该类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之中便能够强化学生的自觉意识,让其在践行工匠自觉意识练就工匠技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其实也面临着巨大的招生压力,部分高职院校在招生环节中暴露出的乱象已经影响到了民众对于这一教育模式的信心。我们需要教给学生真正需要的职业技能,让其经过三年时间的学习能够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也是属于职业教育人的一份“工匠精神”。想要实现上述目标,其实需要高职院校在课程实践改革环节的工作中体现教育与就业的良性循环、践行“工匠精神”,真正以企业的用人标准为参考展开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工作,确保我们的毕业生能够达到用人单位的标准。
  二、现阶段高职机械类实践课程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环节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高职机械类专业的教学工作中,承担着实践类课程教学工作的老师长期以来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师资力量薄弱是影响教学模式优化以及践行“工匠精神”的主要原因。结合实际调查研究的结论分析,实践课程的教师普遍存在学历低、教学水平不高、待遇参差不齐的问题,而这一现状也影响到了在岗教学的教学热情以及提升自身教学技能的积极性。新形势下,这一局面若得不到有效改善将影响到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
  2、教学模式单一、陈旧
  眼下很多高职院校的机械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工作仍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填鸭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的手法为主,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实践课程教学需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但只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却会产生反效果。再者,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难以让学生准确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而无法帮助其树立精益求精、严禁、细致的工作态度。如此学生在毕业之后将难以融入社会,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1]
  当前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虽说已经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体课堂教学模式也在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实践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却难以与学生实现高效的互动,学习氛围不够浓厚,自然无法在引导学生掌握实践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3、硬件设施不完善
  高职机械类实践课程的有效教学需以完善的设施、场地为前提,若硬件设施达不到要求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然而眼下国内大部分高职类院校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实训设施数量少、硬件基础薄弱已经成为了限制高职机械专业教学发展的“头号难题”,而这一局面也将影响到依托实践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在扩招、增设新专业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实践课程教学教育经费方面的投入,及时更新实践设备并淘汰掉已经落后的设备。若资金方面有困难可以尝试寻求社会资金的支持。如此才能够为学生搭建起一个高效的实训学习平台,让其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树立起“工匠精神”,从而更好的融入实际工作之中。
  三、高职机械类实践课程“工匠精神”教学模式优化改革的具体分析
  1、对实践课程的教学师资队伍进行优化调整
  师资力量是衡量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然而现有实践类课程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准却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再者,对机械类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革并培养相关学生的“工匠精神”也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对负责该类课程的师资队伍进行优化调整。机械类专业的性质决定了负责其实践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不应是教学型以及理论型的教师,他们还应当具备相应的实践技能,既能够教给学生理论知识,又能够在实践教学中指出学生的错误、给与其最具针對性的指导。为实现上述目标,院方要为教师搭建起学习、提高的平台,将针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落实到位。[2]若条件允许,也可以尝试邀请企业中的技术人员来学校展开技术讲座或让其负责实践课程,从而在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得到最专业的技术指导。这方面的实践能够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转变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要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处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进而让其更好的体会这类精神的内涵。实践课程教学中,我们需要尽可能给学生还原出今后工作的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立体的接受职业精神以及竞争意识的培养。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革。尝试在开展实践类课程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增设素质教育课程,让学生能够系统的接受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尊师重教精神等思想意识形态的培养。
  3、推广以“校企合作”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想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推广以“校企合作”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优化改革实践类课程教学策略的基础上真正让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的文化理念、运作模式以及工作环境,这种直观的体验对其“工匠精神”的培养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产品的生产流程之中,让学生理解“精品制造”、“零缺陷”的质量管理理念,进而引导其对后续的学习以及工作端正态度。
  总结:依托“工匠精神”对高职机械类实践课程的教学进行优化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上文中笔者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对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的优化落实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金媛媛.高职机械类实践课程“工匠精神”教学模式探析[J].才智,2018(15):106+108.
  [2]赵德球,黄勤芳,谢俊杰.高职机械类实践课程“工匠精神”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科技与创新,2017(08):151- 1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32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