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幼儿园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语运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以深圳市的一所示范性公办幼儿园的教师为研究对象,针对教师在绘画活动中指导语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结果发现教师运用指导语之前,缺乏必要的观察时间;教师观察的专业性不强,缺乏耐心指导;教师重视幼儿的绘画效果,忽略了随机教育。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对幼儿的期望过高;二是教师对定位与角色的认识不足;三教师缺乏反思与总结。提出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教师对幼儿全方位的认知;制定观察计划,灵活设计不同绘画形式的指导语;不断反思指导语的学习与运用,找到教师应该具备的角色和地位。
  关键词:绘画活动;指导语;问题;对策
  绘画活动是一种表现艺术的常用方式,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指南》中对教师的指导要求应以幼儿的发展为本,以幼儿的发展为目标,尊重与保护幼儿的个性与想法,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而教师在绘画活动中所运用的指导语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绘画结果,因此本文针对教师在绘画活动中指导语的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研究,从而得出相应的指导建议。
  一、幼儿园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语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运用指导语之前,缺乏必要的观察时间
  在幼儿园的绘画活动观察中,教师所运用的指导语对幼儿的绘画是否有帮助,主要在于教师运用的指导语是否支持了幼儿的自主意识和发展了幼儿自主创作的能力。教师需要通过观察和询问了解幼儿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但在现实的观察中发现,教师通常依据自己的主观经验去判断幼儿的绘画行为,从而使教师在指导幼儿绘画时往往附带片面的主观想法,没能真正了解幼儿绘画行为背后的想法和意义。
  (二)教师观察的专业性不强,指导缺乏耐心
  在观察中发现建议式语言出现的次数最多,指令式的指导语言出现的次数也比较多,而教师运用指令式和建议式语言指导幼儿绘画时往往是看幼儿是否照着教师要求的主题去创作,未能真正的去观察幼儿想表达的是什么,而是迅速将幼儿“拉回”正轨,指导的时候又缺乏耐心,直接指令幼儿不要这样画或不要那么做或建议幼儿可以这么做,这种做法实际上会阻碍幼儿绘画的发展,因为幼儿绘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自主创作并在创作中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逐渐培养的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让幼儿能依样画葫芦。因此,教师观察的方向要客观,不要一个人的主观意识去评判幼儿的画,而是要耐心的去询问指导,尊重幼儿的想法。
  (三)教师重视幼儿绘画的效果,忽略了隨机教育
  教师在幼儿园绘画活动的指导中往往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很注重幼儿的绘画成果,比如在观察中发现教师设计的绘画活动通常与当月的主题活动有关,而每个月的主题环创活动都需要幼儿的作品进行装饰,因此教师大多设计命题式的绘画活动和实物写生活动。教师一方面希望幼儿能在短时间内学会绘画创作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求幼儿能呈现在老师看来是一幅“好看”的画,从而选出那些“好看”的作品进行环境创设。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绘画时通常注重幼儿对构图、形象、色彩的设计,如果幼儿的表现符合教师的审美,那么幼儿也能完成任务了。在本次调查数据中可看出建议式的语言出现的次数最多,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次数也比受动发起的指导次数多,而且教师总会在活动结束后挑选几幅“好”的作品做为环境创设,这也说明了教师对幼儿绘画成果的重视。
  二、中班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语运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对幼儿的期望过高
  教师对幼儿绘画作品的期望值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方式。影响教师指导指导方式的往往有多种因素构成,通过观察与访谈,发现其中最主要有两种因素,一是教师为了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二是教师为了追求幼儿作品的“好看”和“像与不像”,并在“像与不像”的基础上创造出“有个性”的作品。
  在现有的绘画教学中,教师因为学校和家长的期望,在指导幼儿绘画时重点去强调幼儿要体现完整的图像和掌握绘画的技巧,在指导中的评价指标就是“绘画出来的图像与原图相似度达到什么水平,却不会在意幼儿自身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教师为了能让幼儿画出美观“好看”的作品,通常会采用范例演示的方式指导幼儿,让幼儿感知甚至模仿,在幼儿创作时不断的去关注幼儿是否按照要求来完成,以此来完成绘画的完整性与美观性。
  (二)教师对自身定位与角色的认识不足
  《纲要》明确指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是幼儿园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它明确提出了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也成为幼儿园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然而,在现实的绘画教学过程中中,部分教师不但不以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去指导幼儿,而是利用自身的教师权威去作为绘画教学的操控师,去评论甚至示范给幼儿进行模拟。
  在本次观察发现命题画是教师最常组织的活动,在此活动中指令式语言出现的次数最多,操作示范现象也存在,虽然说在绘画教学中,示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如果因为示范过多导致缩短幼儿的操作时间和想象空间的发展。其实也会有较多的教师在绘画教学中是幼儿真正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他们会给予幼儿一些绘画材料去支持幼儿创作,鼓励和欣赏他们的成品。因此,只有教师认识到自身角色转换的作用和影响,对幼儿在绘画想象空间上和创作思考上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样才可以让幼儿自主的去创作和发展。
  (三)教师指导缺乏反思与总结
  通过观察发现,教师在命题画活动中运用的指导语往往是指令式、建议式、范例演示和操作示范,而且次数比在实物写生活动中多,根据案例表明幼儿在实物写生中自由的创作的机会比较多,而在命题画活动中会比较受限制,但是教师为意识到这一点,也未曾反思自己的指导语言在不同的绘画形式是否会对幼儿的创作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不管是命题画还是实物写生,教师都应针对当时指导的过程做一个反思总结,特别是在运用指导语方面,多加考虑什么类型的指导语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帮助,什么绘画形式应该设计什么类型的指导语,并在什么时机适合运用。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为教育实践积累经验,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提供保障的基础。   三、对幼儿园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语运用的建议
  (一)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教师对中班幼儿全方位的了解
  《指南》中写道: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也有异于成人。教师首先要了解关于幼儿在绘画方面发展的认知和学习特点,了解本班幼儿对绘画学习方式的行为习惯,针对不同绘画形式设计指导语,设计恰如其分的指导语,比如在命题画中,即使幼儿创作的主题与之不符,教师也应尊重幼儿别出心裁的想法。其次,教师要把重视与把握理论知识,特别是对关于艺术领域甚至是绘画活动中幼儿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再结合本班幼儿绘画发展的实际水平,深化对幼儿学习特点的认识。最后教师还要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了解幼儿并且促使幼儿具备积极的行动和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教师才能更好的去创设教育情境,以最真挚的情感教育去提升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制定观察计划,灵活设计不同绘画形式的指导语
  在绘画活动指导中,教师的观察技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教师在運用指导语前,先了解每个绘画活动教师运用的指导语对幼儿的绘画创作有何影响。在本次调查发现教师组织的绘画活动大多是命题画和实物写生,但不管是命题画还是实物写生,培养幼儿绘画的目标都是为了鼓励孩子大胆地表现自己的经验、情感和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绘画活动习惯。因此,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绘画形式设计相对应且合适的指导语,在命题画活动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减少指令式、建议式的语言,更不应该边讲解边给幼儿做示范,多运用鼓励式和询问式语言鼓励幼儿创作,支持幼儿别出心裁的想法,而不是仅仅要求幼儿的创作必须符合设定的主题。
  (三)不断反思指导语的学习与运用,找到教师应该具备的角色和地位
  反思是促进教师提升自我认知的重要方式,更是教师认清自身角色地位的有效方式。在每次绘画活动结束后,教师善于反思总结,更容易深化理解教师自身在中班幼儿绘画活动中的角色地位,认清自己在幼儿绘画活动中应扮演幼儿的引导者、帮助者、支持者等角色,并且认同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之间共同反思交流,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与反思的能力,使其思想相互碰撞,它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理解儿童的主体地位,将儿童视为具有主观意识的独立个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201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011.7.
  [3]张念芸著.书名/顾名著.幼儿美术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39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