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学校“学困生”习作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由于苏州人口急剧膨胀以及苏州教育迅速扩班,有很多打工子弟入学苏州,但是父母却没有时间、没有能力去辅导和培养孩子,以至于造成很多“学困生”。在城郊结合带的学校,这种现象尤其明显,学生的语文素养很低,尤其是习作能力更是低下,已经影响到学生进一步的发展。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综合体现,从某种程度上说,提高习作能力正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体现。笔者在苏州的一所城郊学校任教,明白习作素养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通过两年左右的课题研究,笔者跟踪观察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学困生”习作能力的研究对策。
一、提升教师对待“学困生”的习作教学的问题意识
教师是习作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是关键。我们通过本次课题研究强化了教师“问题意识”,树立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学会如何和“学困生”打交道的方法。让老师牢牢树立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理念,懂得对待学困生采用什么方法能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只有把教师教学这个环节打通,下面才能真正落实好学生主体的精神,才能真正把习作教学搞活,把这个研究好。事实上,我们课题小组也践行了这个理念,事实证明我们的思路是正确的。
二、构建好“学困生”写作教育网络
城郊结合带小学“问题学生”习作能力低下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实践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相关要求,我们逐步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特别是加大对家庭教育环境的研究指导,通过影响家庭教育来达到影响“问题学生”的效果。事实证明,只有家校紧密联系,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生活是孩子的习作源泉!特别是“学困生”的家庭教育实在太重要了。所以,我们课题小组构建了“学困生”教育网络,效果显著。我们也把这个教育网络的成功构建作为课题成果之一!
三、寫作教学理念、模式和评价方式的最优化
“师导——生说——师生共评——生写——师生再评——誊写”。从口头语言转化到书面语言,每一次“语言”的形成都要有评价语介入,老师和同学都要评价,老师在其中要起到引导作用,评价口头语言的时候要主要起到启发和打开思路的作用,在评价书面语言的时候,要帮学生理清文章表达层次的作用。习作教学模式基本成型,实践效果显著!
在教学实践中较好地处理“读”和“写”的关系,做好读与写的“长线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的方法。做好读与写的“短线结合”,根据课文特点,选择适当的角度,让学生通过“小练笔”,对课文从句式、段式、立意和写法等方面进行模仿。这样一方面不断地增加学生的语言储备和材料积累,另一方面不失时机地进行局部的仿写练习,就能使学生更好地从“读”中学“写”,解决老师们认为孩子缺少阅读量的问题,解决孩子们口中不会具体写、没有内容写的问题。
四、指导“问题学生”进行“悦”读训练探究,构建了较为成熟的体系
1.找寻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有计划地指导他们阅读,由易到难,培养他们阅读兴趣开始。创立“我爱读书”兴趣小组。
2.开展“我与李白同行”古诗文诵读活动。通过每月举办“古诗文诵读节”活动,引导学生诵读家乡诗文,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3.以《春蕾小报》为阵地,开展写作投稿竞赛。《春蕾》分纸质报纸和板报两种。为“问题学生”专门开辟“小荷初绽”栏目,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激励他们的投稿积极性。
4.以“漂流日记”为把手,开展写作接力活动。让学生在日记中袒露心迹,放飞自我,让老师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也便于着手指导他们如何进行遣词造句,提高其表达能力。
五、独辟蹊径,从对“学困生”的心理角度来探究提高习作能力的可能性
1.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和“问题学生”习作能力分析。
2.创立“知心老师”信箱和“悄悄话”工作室,加大与“问题学生”的心理沟通,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相关依据,我们根据地域资源特点及学生发展特点,开展一系列以“我手写我心”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写作实践活动中锻炼能力,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写、会写的情感状态。课题研究两年来,学生习作能力明显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班级的学困生进步神速。具体体现在平时的习作练习上,有话写,想写!在校“蒲公英”作文大赛上,班级六名选手,实现全垒打,全部获奖!在《语文周报》,老师和学生频频获奖!在三年级和四年级做了两期 《春芽》习作集,反响热烈!
综上所述,针对学校和学生的现状,只要我们老师沉下心来思考研究,完全可以大幅度地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提升孩子的核心素养——习作能力!让所谓的“学困生”能具备可操作性的写作方法,尽快打通心中魔咒,践行“我手写我心”的理念,写出更好的文章,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85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