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师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是一门课程。是一门教学生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写作的课程;是一门教学生掌握语文学习规律,培养良好读写习惯,提高语言思维能力的课程;是一门教学生吸收古今中外语言文化精华,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课程。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单纯强调工具性,必然浮于语言的表面,陷入应试训练的题海。单纯强调人文性,则必然削弱语言的应用功能,丰富的人文内涵就会变成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
  语文这门课程的内涵非常丰富,但语文学习却一点也不神秘。我自己认为学习语文的秘诀有三:一曰积累,二曰消化,三曰运用。
  积累是第一步。犹如吃饭,一日三餐,天天都要吃。只要有营养,先吃下去再说。当然,那饭最好是要合胃口,有吸引力,有趣味。天天萝卜白菜不行,天天大鱼大肉也不行。《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日积月累,何愁自己知识不丰富!语文学习如果没有量的积累,就很难有质的飞跃。
  消化是第二步。吃下去的食物,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转化成身体所需要的能量。语文学习也是这样,只有经过自己的反复咀嚼、揣摩,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所学知识才能融入自己的细胞,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不经过消化的步骤,就是囫囵吞枣,知识再多也只是容器而已,难以转化成素质和能力。
  运用是第三步。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陶行知强调“教学做合一”,都突出了知识运用的重要性。语文学习只有在积累、消化的基础上注重运用,才能够真正学懂学会,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莫不如此。知识装在脑子里是死的知识,能够拿出来运用的才是活的知识,才是能力,才是素质。
  韩愈说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现在来看,这种认识未免有些狭隘。但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标准,应该是比较高的。我市特级教师薛相畴老师说过:语文教师“内强素质”要比“外树形象”重要得多,有了好的素质,形象也就很自然地“树”起来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是演员。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要练就过硬的素质,也非下苦功不可。
  功底深厚是素质,博学多才是素质,机智幽默是素质,真知灼见是素质,谦虚、坦诚、大度、守信、热情、勤奋等等也是素质,并且是更具人格魅力的素质。
  我一直赞赏师范学校门口常见的两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近十年从山东成长起来的知名青年教师,如程翔、翟小宁、阮翠莲、史建筑等,都是先有过硬的素质,而后才有耀眼的形象的。
  如果说“传道、授业、解惑”有“以教师讲析为主”之嫌,那么我们就应该根据新的要求,为自己正确定位。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说:“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上课伊始,有的老师说“上节课我们讲了什么什么”,有的老师说“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什么”。一字之差,观念迥异。
  过去和现在,许多语文教师勤于讲解分析,课堂上条分缕析、滔滔不绝。其实,这是最容易做的,不必以此为荣。如果把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很多老师会感到无可措手。因为我们把教学的重心定在了自己身上,而忽略了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老师最大的悲哀是一切都以我为主,自己包办。优美的文章常常被语文老师肢解得七零八落,见仁见智的阅读常常被语文老师统一到“标准答案”上来,连文学大师都不相信的作文技法之类常常成了指导高考作文的法宝……
  其实,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也不是考试考出来的,而是在老师的正确组织、指导下,学生学出来的。《山东教育》社的毕唐书老师说的好:“只要审视一下我们自身——无论专家、学者,还是语文教师,恐怕都得承认,我们自身有一点文学修养,也就是多读了几本书,读懂算完……恐怕谁也不会去分段,总结段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更不会设计什么自测题,去找什么标准答案。”
  差不多天天都有语文课。一节课下来,是否应该扪心自问:我是如何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学生读书了吗?读了哪些内容?学习的效果如何?
  语文教师还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示范者。就像体育教练能够做基本的示范动作。体育教练做示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要领,提高学生的运动质量。至于比赛拿金牌,还得靠学生。这一点与语文是相通的。语文教师的示范,与体育教练的示范可能还有不尽相同的地方。
  第一,语文教师的示范不是纯技术性的。他在指导学生掌握语言这种工具的同时,还必然地包含有人文因素的熏陶渐染。前一方面容易检测,后一方面就很难拿一把尺子去衡量。
  第二,语文教师的示范不是固定的模式。他对学生的示范性指导,重在启迪、点拨,“举一隅”使其“三隅反”。语文不象数理化,有那么多公式、定理。
  第三,语文教师的示范不是唯一的标准。他有责任告诉学生,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完全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知道有不少的学生害怕语文,厌学语文,逃避语文。其实不是他们不想学好语文,而是他们对语文已经失去了兴趣。
  语文老师也都是从学生时期过来的,想想我们自己当时是如何学习语文的——当然有经验也有教训,你就会明白现在怎样教学才能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儿童来说,兴趣就是游戏,就是小人书,就是动画片,就是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科幻世界 ……那么,少年的读书兴趣在那里?青年的读书兴趣又在那里?
  1999年我与几位老师编了一本《高中现代文精读》,选文力求精美,导读力求精妙,练习注重启迪。很多学生给我写信,说读这本书很轻松,很有趣,又很感动。称赞这本书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一缕阳光。
  其实我知道,世界上有趣、有魅力的书多得很,可惜我们的学生挣扎于题海,没听说或没有时间去读罢了。这又该去怪谁呢?
  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读书求知的兴趣。语文老师所要做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想办法不断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不断地寻找自己的读书兴趣点,逐步地提高他们的读书品位,并使这种兴趣保持终生。
  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成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自始至终地给与关爱、帮助和鼓励。
  某日,我接到一个电话,是我十年前教过的一个学生打来的。他说:老师,我现在是一名记者,已经实现了中学时代的梦想。但我一直保存着高中时期的一本作文本。因为那上面有您的一句批语——“洋洋洒洒,有大家风度”。
  说实话,这句批语我没有印象,但那时对学生的关心与鼓励却是事实。记得“芦芽文学社”成立初期,我和语文组的老师们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着每一个成员的发展。大家一起读书,共同写作,语文实践活动有声有色。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能得到老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正是有了这种肯定和鼓励,才培养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同时也營造了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特级教师严寅贤调动工作时,学生每人叠一只千纸鹤为其送行,又有几十封言辞恳切的书信送到他的手中,其情依依。特级教师阮翠莲到外地上观摩课,课后几十个学生围着她问这问那,签名留念,其意绵绵。究其原因,学识自然重要,但对学生的关爱、鼓励更是不可或缺。
  由此,我更加坚信:语文教师爱学生就等于爱自己,成就了学生也就等于成就了自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20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