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入乎材料,出乎观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篇好作文的开头大都分为两种:一种“开门见山”,一种“曲径通幽”。“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能让读者快速入题。不过对于记叙文之类故事性强的文章,太过单刀直入有时显得太“平”,不够引人入胜。“曲径通幽”恰好能弥补这一缺憾,铺陈是为高潮而设,无论是悬念、留白,还是情节逆转,“曲折”的情节叙述能增加故事的跌宕起伏。
  然而,对于议论文而言,写作的目的不在于吊人胃口,而在于表明观点、论证观点,最后使读者信服。所以立论最好直接、准确,快速入题。快速入题即尽快提出论述对象,然后始终围绕论述对象展开论述,能让读者清晰地把握观点与论证逻辑。
  从形式看,两类考场议论文——材料作文和概念(话题)作文看似形式不同,其根本的思维路径又有相通之处。材料作文是从题目所给的具体事例(纷繁复杂的材料)中,提炼出材料的核心事件或核心话题,然后以此为基础形成立论观点。概念作文则直接面对概念(话题),结合自己联想到的相关领域、相关事例阐释概念谈看法。前者是归纳逻辑,后者是演绎逻辑。但立论前提都基于对写作对象——核心概念的理解。如果写作伊始不能把核心概念“是什么”解读透彻,那么“怎么看待”就会显得言之无物。
  对于材料作文而言,理解核心概念的关键在于阐释材料。概念由材料所给的特定语境定义,如果抛开材料任意发挥,很容易造成偷换概念、转移概念、混淆概念等问题,从而无意中偏题跑题而不自知。例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讨论:
  学生甲:太好了,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叫实至名归。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
  学生乙:但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名将。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项体育比赛的金牌,其实并不利于这一项目的发展。
  学生丙:有人主张中国队应让出一两枚金牌,我不赞成。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赛原则与奥林匹克精神。
  ......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材料由两部分组成:核心事件及围绕事件的观点讨论。首先,所有讨论的思维起点是基于“世乒赛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一核心事件。其次,甲、乙、丙三個学生的讨论其实给考生提供不同的思考角度,即提示不同的立论方向。我们通过梳理每个人谈话中的关键词不难得出这样一些不同角度的核心概念:“实力”“垄断”“让”等。但若脱离了核心事件所给的讨论基点,很容易泛谈这些概念。
  例如,有考生从议论“让”入手,谈到孔融让梨、公交车让座,其实讨论的是传统美德中的谦让、礼让的概念,而非题目所讨论关于金牌、成果、成绩是否应该出让、转让,在无形中置换了概念。究其原因,考生只看到了概念本身,于是由一个概念的多重含义发散开来,而脱离了题旨所限定的特定语境:在竞技比赛中对于努力成果的“让”。
  诸如此类材料作文中抛开材料置换概念的问题在考场作文中十分常见。既是给定材料的作文,一定要耐心仔细剖析材料,材料由哪些部分构成?单一还是多元?核心指向是什么?限定背景是什么?如果多则材料,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把握材料的逻辑脉络,从中抽丝剥茧引出你立论的核心概念,再由此生发你对于这类现象的看法,是材料作文立论准确、论证集中的关键所在。
  【作文题】
  南开中学百年来要求学生“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北京大学等高校把宿舍作为促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载体,以“大家筑小舍,小舍出大家”为追求。
  以上材料引发你对“养成教育”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写作提示】
  这篇材料作文题目由两部分构成:两个学校的“校训”(姿容规范和宿舍管理)材料和提示语。材料所给“校训”提示了核心话题/概念——“养成教育”的内涵。因此,这篇作文的审题立意就是要通过对两个学校“校训”的分析,理解“养成教育”何为。
  学生需自问三个问题:养成教育“养”什么?“成”什么?如何“养成”?
  这三个问题涉及对于核心概念内涵的理解。空想太难,放到“校训”中想:南开中学为什么对头、肩、胸、背等姿容有如此之要求规范?这些要求烦琐、可有可无吗?北大宿管的三个“自我”体现出对于学生怎样的要求?“大家”与“小舍”的关系又体现宿舍生活对于一个人哪方面的塑造?
  只有在透彻理解材料所示校训之目的、意义后,才能抽象概括出“养成教育”的核心内涵,继而才能真正对其进行评论。
  问题作文
  从“教”到“育”
  周桐西
  “教育”作为一个复合词,不妨拆开推究其本义:“教”是指通过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育”是指用教学环境形成学生的价值观。二者不可或缺,是统一的。
  但其实,现代教育起源于工业革命后,它的发展历程中避免不了对某一方面的偏重。比如,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新学校主要用来提升国民基本素质,使其掌握一定技术来适应工业化。侧重于技能培养的目的使现代教育呈现“流水线”式的年级课堂形式。新中国成立后急需科技人才,实行院系调整、培养专科人才也是偏重于“教”的。
  而南开中学注重学生技能水平外的生活细节,形成端正严谨的学风;北大从小宿舍着手,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贯彻了自由包容的校风。两校都找到了学业外最能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日常生活方面,从小处着手,重在“育”人。
  “养成教育”实际上就是以育人为目的的全面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社会需要的全面的合格的公民。如若对“教”的着力大于“育”,培养的公民是不“健全”的。这种人格的不健全,小则不利于社会进步,大则危害社会稳定。   钱学森曾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相比于民国时期,我们有更优越的教学条件,却培养不出更多的“大师”?问题可能就出在教育的方向上。忽视全面的养成教育将学生的视野限定到了某个领域,可事实上各领域本就是相通的。文艺激发数理的灵感,数理培养文艺的思维,民国大师多广有涉猎。一味追求专业的“高”“精”,反倒不利于顶尖人才的培养。诸如马加爵杀人案、复旦投毒案,哪个教育的悲剧根本上不受偏重于“教”而缺失“育”的教育方向的影响呢?教育的偏重失误总会反作用于社会的成长。
  我们的社会正向着高度现代化迈进。繁荣的社会就像一双新鞋,而构成社会的公民就像双脚。现代化的社会要求兼重技能与人格的公民,可如果公民的综合素质不达标,是无法穿上新鞋继续前进的。一方面,我们看到了教育部门对“立德树人”方向的回归与强调,各大院校开始培养学员的综合公民素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警惕诸如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之类的“素质悲剧”的存在,清楚贯彻正确教育方向仍旧任重道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养成教育下的南开北大,是对“教书育人”的正确回归,是对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长远贡献。
  从整体行文看,作者将“教育”一劈为二,由此进行两种不同教育理念的对比。但对于未读文章的读者,这个题目太大,能否一目了然从题目体现“养成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实质区别?
  本段对于材料的概括很到位,但挖掘不够深入。如果不能深入、具体地说清楚“养成”的内涵、目的,则往下对于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之论述就会空泛。
  应将此段提前到第二段,开篇对核心概念进行定义。
  此段无形中有偷换概念之嫌。材料和前文所定义的“养成”偏重于对人格、品德、生活习惯的塑造,而不是全面教育、素质教育。
  这个反向对比的事例能体现人格教育缺失导致的严重问题,如果能正向勾连材料示例,则论述更加紧凑、对比更加鲜明。
  修改意见
  1文章标题可以改为“养成教育养育‘人’”“校风学风塑造健全人格”等,最好能体现观点或引发阅读兴趣。2结构调整:第一段可以从材料入手,体现出在细节处、生活中陶铸人格的养成教育特点,将第四段提到第二段,紧接着材料分析后作为总结论述,得出“养成教育”的定义。3加强材料阐释:对于两个学校校训的阐释不够深入,可以逐句进行挖掘,阐明其目的、意义,以深化对核心话题的理解。4素材示例升格:全文紧扣学科人才和基础人格培育的冲突,不要用“全面”与“偏科”进行干扰。
  升格佳作
  养成教育回归“育人”
  周桐西
  南開中学对学生仪容举止提出的细致要求,实际是在通过外部约束促使学生修养内在品格:头正肩平者端正公平,胸宽背直者宽容正直。这一百年校规由表及里地培养了学生的优良品质,养成了代代英才。而北京大学抓住了校园生活中最贴近学生,也最易被校方忽略的寝室生活,通过鼓励学生自我建设宿舍,提倡自我管理,事实上将校风有力贯彻到了学生群体,锻炼学生自律能力,为未来培育传承北大精神的“大家”打下基础。所谓“养成教育”,是偏重于“育人”的教育。“养成教育”偏重于“育”,即更加注重对学生品格的培育。
  教育是养成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的手段,是培养健全劳动者的方式。若对“教”的着力大于“育”,单抓学科素质,忽视品德建设,培养的公民是不“健全”的。这种人格的不健全,对个人则不利未来发展,对社会则不利长远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急需科技人才,实行院系调整、培养工业人才,偏重于“教”。钱学森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教学成果曾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相比于民国时期,我们培养不出更多的“大师”?问题可能出在教育的方向上。院系调整拆分了民国时期的综合性大学,各高校原本独有的校风学风在被拆解合并后难以存续。合并后的专科院校埋头于重工业技术教学的热情中,忽视对学生习惯与品格的教育。这样一味追求专业的“高”“精”,却忽视人格的健全,反倒不利于顶尖人才的培养,甚至出现不“健全”公民危及社会秩序的惨剧。试想:如果马加爵不仅仅学会了能赢得物理竞赛奖项的知识,而且还受到过对“胸容宽”的严格要求,养成了“大家筑小舍”包容他人的品格,他还会手持凶器连杀四人吗?如果教育不仅为林森浩带来考入复旦大学的智力,还教会他在“大家筑小舍”中学会与人友善共处,相互扶持,他还会投毒杀害室友吗?这些教育的悲剧哪个从根本上不受偏重于“教”而缺失“育”的教育方向的影响呢?品格教养的缺失可能会将人的一生引入歧途。
  我们的社会正向着高度现代化迈进。繁荣的社会就像一双新鞋,而构成社会的公民就像双脚。现代化的社会要求人格健全的公民,可如果公民的道德素质不达标,我们又如何穿上不合脚的新鞋继续向更美好的生活奔跑呢?一方面,我们看到了教育部门对“立德树人”方向的回归与强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警惕诸如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之类的“道德悲剧”的存在,清楚贯彻正确教育方向仍旧任重道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养成教育下的南开北大,是对“教书育人”的正确回归,是对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长远贡献。
  标题点睛,点名“养成教育”的实质,暗含价值判断。
  从分析材料入题,指出通过外在约束养成内在品格,言之有据。
  抓住材料二的特定内涵,分析宿舍管理“小舍”与“大家”的内在关系,透析培养宗旨。
  提炼概括两则材料共性,提出观点:何为养成教育。对比“学科教学”突出“养成教育”的特定范畴。
  从教育的本质入手,对比“教”与“育”的不同侧重,突出“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援引1949年后现代化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反向证明缺失“人格”的养成可能造成的危机。
  点评
  段落顺序调整后,全文入题快,论据足,逻辑强。由分析材料得出观点,观点与材料对位明确。从“养成教育”是什么的内涵阐释,到“养成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探讨,逻辑井然,层进清晰。文章抓住“人格育化”与“人才教学”之间的张力,探讨教育的本质——立德树人,切中这一话题的核心问题与现实意义。对于两则材料鞭辟入里的解析以及对于现代学科建设过程的历史反思,既凸显分析、论证具体材料的阐释能力,又体现对于民族发展、教育问题极具现实关怀与批判性反思的大格局与大视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58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