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音乐的耳朵”为中心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要感知手段的一项活动。音乐欣赏课则以欣赏为主即以“听”的教学活动为主的一种课型。马克思曾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说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音乐欣赏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有一双“音乐的耳朵”,在音乐美的感知过程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了解社会,认识生活,去认识美、追求美、创造美。因此,上好高中音乐欣赏课,以“听”为中心便成了必由之路。本人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就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问题,作了一番尝试与探索。在此我将一些做法与心得与大家切磋、共勉。
  【关键词】音乐  耳朵  培养  听觉  欣赏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217-01
  一、培养音乐的耳朵,明确“听”的要求。
  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潮流的冲击,现在的学生大多爱哼唱流行歌曲,而对音乐的真正理解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更谈不上欣赏音乐了。因此,教师明确提出“听”的要求,悉心教给学生 “听”的方法,提高其听音乐的能力,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是音乐欣赏教学能收到实际效果的关键。
  1.要安静,静是欣赏音乐的重要保证。在听课时要求学生精力集中,保持安静,并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讲述,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为“听”的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氛围。
  3.要培养乐感,在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逐步了解、熟悉、掌握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和表现要素,不断积累,不断丰富,从而使乐感得以培养和加强。
  4.要记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一段优美的旋律,一个动听的音响,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失。要想使优秀的音乐作品给自己带来回味,并从中汲取营养,就必须学会记忆。
  5.要动情,音乐又是情感的艺术。“情之所至,音之所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让学生深刻领会理解作者倾注于作品中的情感,并由此积极展开对相关生活、意境的联想与想象,去领略音乐的高远境界、瑰丽风光,去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得到情感的陶冶和升华。
  二、培养音乐的耳朵, “讲”是为“听”服务的。
  “讲”和“听”是音乐欣赏课中紧密联系、互相统一又互相制约的两种教学活动方式。“讲”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听什么、如何听, “讲”是“听”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教师的“讲”应该是“精讲”,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发挥联想与想象,使学生愿听、想听、听得到、听得懂。
  三、培养音乐的耳朵,从“听”升华到“欣赏”。
  音乐欣赏是一种人们喜爱的高雅活动。它有着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这一过程是以“听”为主要感知手段来完成的。通常人们认为听音乐就是欣赏音乐了,殊不知“听”绝不能等于“欣赏”。欣赏音乐不仅要用“音乐的耳朵”来听,还要用音乐的情感去体验,用音乐的头脑去展开联想与想象。培养学生逐步做到会听、认真听,能动地听,听出门道、悟出道理、品出味来,使学生在音乐美的陶冶之中达到一种高远的美的境界尽快完成从被动地听音乐到主动地欣赏音乐这一境界。
  四、培养音乐的耳朵,“聆听”灵活多样。
  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新颖灵活的教学形式,设置生动的音乐情境,营造活泼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多方位地给“听”以支点,就会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听”的感受,给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1.听视结合。学生的视觉感知力一般高于听觉感知力。适当地调动视觉感知为“听”服务,将会使听得到更直观、更形象、更深刻的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出示挂图、放映有关录像片、幻灯图片等,使学生得到视觉美和听觉美的交融。
  2.听唱结合、熟悉掌握作品的音乐主题是欣赏音乐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能够视唱作品的音乐主题会给“听”增强亲切感,加深对欣赏作品的记忆和理解,易于引发学生与欣赏作品感情上的共鸣。
  3.听与动结合,爱动是青少年的特点。在“听”的同时,教师根据作品的内容情绪适当地安排一些律动、手势等,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为教学增添生气,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力度、速度、节奏、节拍、旋律走向,情绪特点等方面的认识。
  4.听思结合,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应紧扣主题,启发引导学生深刻地体验情感积极展开联想与想象、让学生投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
  5.向课外延伸,学生可以通过参加音乐讲座,音乐会、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介去找“对音乐音响的感受力”。并由此达到对旋律美以及对其中蕴含的感情内容的体验。获得音乐的美感,实现完满的音乐感知。
  总之, “培养音乐的耳朵”是上好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关键和中心,其內容和形式是非常丰富、大有文章可做的。让学生听有所感、听有所知、听有所得乃是音乐教师应致力追求的目标所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03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