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艺术专业课程设置创新和就业指导一体化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社会文化艺术专业是指就社会中文化艺术管理和辅助工作领域需求,所采取的人才培养的定向模式。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应当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专注于“一专多能”的人才标准,有效解决社会人才矛盾。对此,本文以社会艺术文化专业课程的设置创新为主导,在其中融入就业指导工作,实现具有市场价值的人才培养结果,以期能够由此为相关领域的实践提供相应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社会文化艺术专业 课程设置创新 就业指导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024-02
社会文化艺术专业是根据市场需求所设置的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社会中文化艺术工作者匮乏的问题,提供专业对口人才。而社会中心文化艺术工作,主要包括各类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的监督管理和组织协调等,同时对于特定的活动内容,也要提供相应的支持,继而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由此可以认为,社会文化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关乎于我國民间文娱活动实现的效率和效果,继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本文就此展开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够在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指导领域,提供些许行之有效的建议。
一、专业课程设置创新
(一)合理设置专业
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关系到专业本身的人才培养效率,甚至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结果的成败。而对于有效的人才培养,在上文中已经反复提及,即以满足市场诉求为主导,充分调动教育资源与之配合,从而实现“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结果。但是,从目前实践来看,仍旧有很多艺术类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并未充分考虑到市场对于人才的客观诉求,基于市场所实现的调整机制严重匮乏,教学方式陈旧,技术相对落后,学生毕业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故而导致无法进入岗位状况出现。众所周知,艺术类院校一直存在着毕业生就业问题,导致很多学生毕业之后仅能进入“非对口”领域的岗位。但是,艺术专业培养却有着较大的社会需求。由此可以认为,学校缺乏对于社会需求的考量,并未真正意义上提供社会需求的人才。对此教学单位理应转变思维,充分调整专业设置,实现具有专业水平的人才培养,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多项技能。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的培养,也要有效结合社会生产氛围进行调整,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岗位模式,为其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而采取该方式的原因,是在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才有着较大的渴求,而工作内容的设置,也正逐渐转变为能者多劳。所以,学生未来能否得到有效的发展,不仅受到技能本身的影响,学生是否能够理解社会规则,并认识到社会生产氛围,也是其得以生存的重要因素。
(二)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
基于社会需求实现社会文化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无疑是当前该领域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不过,鉴于以往课程改革的情况,当前所采取的改革内容,必须真正意义上实现重新建设与深化改革。重新建设是指打破教学设置的常规逻辑,贴和社会需求,以社会需求为根本考量,适当添加具有更强社会竞争力的学科,减少依然淘汰的教学内容,从而构建全新的课程内容;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践诉求,而艺术领域的实践教育主要是在于氛围的构建,所以,应当考虑到艺术氛围构建成本的投入。例如为侧重点以美术为主的学生,可以为其设置画廊,而对于以声乐为主的学生,则可以为其构建小型音乐厅。在相关场所完备之后,除了供给学生使用之外,也可以对全社会公开,为学生接触社会提供有效的渠道;另外,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过程中,也要重视先进技术对于教育成果的影响。由此应当充分调动信息化技术,为学生提供积累知识和模拟实践的平台,使学生能够更高效率掌握相应技术和知识;而在环境上,考虑到艺术类院校的经营成本较高,所能够持续投入的资源有限。对此可以开展联合教育的方式,将同类学校的培养模式捆绑在一起,由此便能够实现集中优势资源推动成果的目的。
(三)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教学方法改革。”由此可以认为,我国当前教育的主体已经从专业知识型人才培养,转变为具有社会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对此,艺术类院校应当积极推动工学结合的教育实践,具体工作在于:首先,完备工学结合教育实践的硬件设施,积极投入相应的培训硬件,确保相关教育工作能够畅通无阻的实施;其次,优化学生培训内容,应当有效结合市场机制开展培训工作。由此,也考虑到一些学校并不具备相应的培训能力,所以也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引入企业培训机制,促进培训成果的实现;最后,采取定制化培养措施,就具有特殊需求的企事业单位,进行独特专业技能的培养,由此实现特殊人才攻击工作。而除了上述三个层面的措施建议之外,学校还应该为工学结合的培训成果提供适当的保障。
二、基于课程设置创新的就业指导建议
(一)加强引导和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心态
艺术生在就业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即,艺术学习过程中多会主张学生自由发挥,以想象力来诠释内容。但是社会实践时,则需要满足商业化的诉求。也就是说,学生所创造的东西必须能够为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价值,才能够由此肯定自身存在的价值。但是,学生往往难以适应这样的氛围,特别是服务对象与心理所想象的内容存在着差异的事情。对此,在教育实践上应当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的多样化,以及商业价值对于其个人发展的客观意义。避免学生过度强调艺术,而导致自身与社会需求脱节。与此同时,能够学习艺术的学生多有着相对理想的家境,我国普遍社会层级则导致了此类家境的学生长期以来受到保护,所以,应对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对此,学校需要就学生的特点,为其选择适合的心理建设,从而保证学生未来具有健康、正确的择业心态。
(二)打造集团化教学模式,发挥政产学研结合优势
实现教育成果符合市场诉求,便必须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推动市场与学校的结合,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结合西方先进教学经验,如英国的“工读交替”、美国的“社区+学校+企业”联合、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等。可以发现,其相对成功的教学成果,不仅有赖于学校与企业的联合,政府在其中也扮演着主导角色。对此,本文认为应当积极发挥政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以政府促进相关资源的流通,以市场为学校提供方向和技术,以研究为学校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教育实践提供满足于市场的教学成果。只有如此,才能够全方位的调动资源,积极意义上推动教育成果的实现。与此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其中也应当扮演监督者的角色,确保教育工作能够有效的实施。
结语
本文以社会文化艺术专业为研究核心,结合其当前应用背景和所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了专业课程设置创新和就业指导的实现方式。社会文化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就业指导的一体化,关键在于两者之间能够有效融合,课程设置创新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的能力。就业指导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课程设置,发挥学生的专业技能优势,促使学生能够有效就业。
参考文献:
[1]王秋红.社会文化艺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08).
[2]李江华.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06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