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师生沟通”,提升管理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师在进行中学班级管理时,需要注意到学生的性格特征和接受能力,并积极坚持“以生为本”这种教学管理理念来进行日常班级事务的管理,进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参与到班级事务的管理过程中,进而积极承担自己作为班级成员的班级管理、建设责任。最终,学生将与教师在良好的师生沟通互动中共同进步、共同提升。
【关键词】师生沟通 中学 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9-0206-01
当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不仅需要事无巨细地完成班级各项事务的处理和解决,还需要通过以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来与学生进行师生沟通。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师生沟通方式来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当堂对话来与学生针对班级事务管理交换意见;教师还可以通过课下意见的交流来了解学生对于班级事务处理的建议;最后,教师还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在班级互动群中与学生针对班级事务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达成大家都满意的班级事项处理效果。
一、当堂对话沟通
在班级事务的处理过程中,当堂对话应该是一种最直观、及时互动、透明性最高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也是教师和学生最常使用的师生沟通方式。在班级事务管理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在班会上的当堂对话来了解学生对于班级事务处理的看法和见解、掌握学生的想法和观点,进而更好、更有效使班级事务的处理与解决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
例如,当本班在进行班级文化墙的建设时,笔者特意借助班会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并鼓励学生在良好的班级互动环境中说出自己对于文化墙建设的见解和看法。首先,笔者通过多媒体设备放映了其他班级和校园中布置的班级文化墙,并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墙展示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接着,经过思考和讨论,笔者与学生针对文化墙主题选定进行了当堂沟通。最终,笔者与学生经过商议,决定将班级中的四个文化墙主题分别设定为学习成果展示区、学习进步评比区、班級事务公开栏和活动参与展示区。同时,笔者与学生针对班级事务进行当堂对话和沟通不仅顺利完成了班级事务的解决,也帮助学生建立了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班级文化墙的建设方向在和谐的班级沟通氛围中得以确立。
二、课下意见交流
在中学班级管理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课堂时间无法解决的班级事务。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后时间来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这种交流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敞开心扉,并积极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利用课下的意见交流机会,并借此充分把握学生的想法和看法,进而有效完成班级事务的管理。
例如,本班在进行班级纪律的管理制度完善时,笔者请学生集思广益,如果有好的班级纪律管理想法可以去办公室跟笔者进行沟通。经过一天的准备和思考,有部分学生主动来到办公室与笔者针对班级纪律的管理进行意见交流。学生一认为可以在班级中建立纪律管理轮换机制,并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班级纪律的管理过程中,这样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学生二认为可以让日常经常扰乱纪律的学生承担起班级纪律的管理责任,并使其建立自我管理意识,进而提升整个班级的纪律管理能效。最后,笔者肯定了学生的班级管理见解,并感谢了学生为笔者提供班级管理思路。经过对学生课下反馈的见解进行整理和分析,笔者将学生的班级纪律管理见解加以融合,并在班级中实施了有效的班级纪律管理方法,进而取得了良好的班级纪律管理效果。
三、网络平台互动
除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课下的师生互动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使用来丰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能效,并促使学生与教师可以在放学后依然保持良好的班级事务沟通效果,进而使得师生之间针对班级事务的沟通做到随时随地、事无巨细。同时教师可以针对突发的班级事务在班级网络群中与学生沟通,并及时发布信息。
例如,笔者在放学后经常会在年级组的教研会上与其他教师针对班级事务处理情况和新的班级事务进行交流。在某日教学管理会议结束后,笔者在班级网络群中发布消息:请大家明天上学时一律穿着冬季校服外套。学生在接到笔者的通知后,纷纷回复收到,并询问学校中有什么事情。笔者针对穿着统一服装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解释,并说出了大家即将代表学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班级事务安排。学生在了解了笔者发布要求的原因之后,均表示明天会完成任务,穿着校服按时到校。最后,学生与笔者在良好的网络互动氛围中完成了班级事务信息的传递和师生沟通。
良好的师生沟通是保证班级事务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也是学生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重要教学开展手段。因此,教师应该努力营造多样化的师生沟通形式,并促使学生在丰富的互动形式中建立班级管理意识与能力,进而在和谐的班级环境中实现知识、能力、素养、人格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梁庆琴.“互联网+”时代初中班级管理初探[J].教书育人,2018(28).
[2]黄瑞媛.以人为本理念下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艺术[J].名师在线,2018(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12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