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媒体在乡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性质,利用多媒体在农村小学数学中,能够对于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同时也能够促进教学的改革以及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分析多媒体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多媒体  乡村小学  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141-01
  一、多媒体在乡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第一,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性的提升。学习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能够以鲜明直观有效的方式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不仅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以生动直观的画面和故事使得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来增加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增加课堂的乐趣,实现课堂的生活化。在农村小学数学过程当中,利用多媒体能够增加画面的色彩感,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较差,学生很难体会到数学在生活的过程中的应用,而如果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再现生活当中的情景,来实现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更有效的开发思维创新学生对于生活的体验,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静态和动态的相互结合。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由于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教学资源相对匮乏,进而也就导致教学质量比较低下,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而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则要求必须丰富农村小学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得农村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为达成教学资源均衡发展的目标。其中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引入就为农村教学改革吹来了一股新风。
  第三,促进教学效果的完成,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在时间以及课程安排上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利用动画的形式可以将几何形式或者多种数学图形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解答,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于数学的爱好情绪。多媒体的使用还可以将学生以慢镜头的形式来进行演示,这不仅仅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数学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二、如何利用多媒体在乡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的过程当中,利用来计算圆的面积公式的同时,学生对于圆的概念只有一个抽象的模糊的了解,而针对于具体的情况,还需要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思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通过各种模拟的情况来提升其探索的过程,这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对于多媒体的熟悉,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在愉快的环境过程当中提高学习效率,根据不同的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掌握自己的知识,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利用多媒体在乡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教师根据教学资源以及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对于多媒体教学的使用。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在教学过程当中起辅助的作用,而由于小学农村过程当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学生能力的较差,并且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自制力更差,这就需要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沟通,能够在多媒体效果的过程当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多媒体在农村小学数学过程当中的应用,首先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课件以及多媒体的使用有一个熟悉的过程,能够熟练的掌握其多媒体的技术,从而才能够使得课堂效果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另一方面,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当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课件,同时能够从学生的感兴趣的知识点来与学生进行相互的沟通,促进学生能够简单易懂的学习知识,而农村在经济发展以及教学资源过程当中具有充分的信息可查询,这就需要教师要利用好其农村的教学资源,善于发现问题,利用生活上的事例來为学生解决小学数学过程当中的问题,从而能够有效的将多媒体与教学手段相互结合,最大发挥起多媒体的教育作用,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教学过程当中开始逐渐得到推进和应用,但是在农村的一些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以及区域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多媒体教学在运用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不平衡的状态。因此,在农村加强多媒体的使用就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不仅仅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生学习兴趣,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效的来启发学生的教学思维,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多媒体能够在其教学安排的过程当中,能够以立体感以及色彩鲜明的形式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行为,从而能够将课堂的难点转化为一点,使得促进农村小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马丽萍,杨海茹.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状分析[J].软件导刊,2014(04).
  [2]黄大学.多媒体教学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07).
  [3]张晓明.多媒体课件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19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