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霞》的教学设计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本论文以《霞》的教学设计为例,探析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课文赏读 象征手法 品读句子 落实核心素养
  《霞》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散文两篇的其中一篇,它是冰心先生晚年写的一篇哲理散文,此文短小精悍,仅四百余字,文中有许多充满诗情、哲理的警句,这些句子无不透露着作者深邃的思想。若能成功引领学生走进文中“咬文嚼字”,那么,学生无论在阅读散文作品还是情感修养方面,都能有不少收获。
  高一级学生对散文并不陌生,象征手法在初中也有学习过,但他们的人生经历不多,所以在理解本文的哲理方面尚有难度。老师想要讲透它,必然要深入文本挖掘,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冰心先生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和对生命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一)能领悟作者平实的叙事中蕴涵着的丰富哲理,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二)能分析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
  (三)能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和对生命的认识,提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深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在文中所揭示的哲理性语言,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教学用时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句,引发学生对落日的思考。
  2.教师导入语:哲人们喜欢把人生比作一日之中的日出与日落。面临生命的黄昏,也许人类中的任何一员都摆脱不了这种难言的感伤、惆怅。但是,对于一位热爱生命,不懈追求的人来说,他渴望永远燃烧自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冰心的《霞》,看看她面临生命的黄昏,生发出怎样的思考与感悟。
  (二)读中思
  1.配乐朗诵,邀请班上擅长朗读的学生进行全文朗读。
  2.思考:这篇散文是主要是写景吗?如果不是,它还写了什么?
  明确:不是,“霞”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作者借对霞的描写来抒发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三)思中悟
  1.作者为什么说这个sunset应译成“落照”或“落霞”,“黄昏”和“落霞”有什么不同?
  明确:黄昏使人伤感,落霞给人一种灿烂的美感。
  2.作者认为怎么样的霞光才是最美丽的?
  明确: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3.作者为什么认为“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云彩、霞光、云翳”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小组共同探讨)
  5.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四)品中言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爱的句子。
  2.结合自身经验,与同学分享文中你最喜爱的句子。
  教师示范:
  我最喜爱的句子是“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这是历经风霜的作者在晚年的时候,面对日常见惯的云霞,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因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正如同学们现在念高中,从早到晚都在学习,这个过程是非常艰辛的,有如压城的乌云,但等到同学们通过不懈的努力,考取了自己心仪的大学,它便化为我们天边的一抹微云,等到我们年长后再回首,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五)课堂小结
  霞对于冰心来说,已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而是一种生命感悟的外化。作者透过“霞”表现出对人生的豁达和对生命的乐观。
  (六)作业
  搜集“冰心语”,并摘抄到抄写本。
  (七)板书设计
  自然景观 豁达乐观的人生感悟
  四、教学反思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为此,本节课我设置了三个教学目标:1.能领悟作者平实的叙事中蕴涵着的丰富哲理,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2.能分析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3.能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和对生命的认识,提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为完成这三个目标,我分别设计了读中思、思中悟、品种言三个教学活动。其中在讲解体会作者对人生思考与感悟一点上,我设计为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分析品味文本具体语句,即“品中言”这一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同学们陶醉于挖掘句子深层含义的乐趣,陶醉于文本背后蕴含的深刻人文情怀,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在教学方式上,我遵循“教師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这一原则。课前,布置学生到多媒体室查找资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按时间顺序,列出冰心的挫折与晚年冰心所做的事”,使学生深入了解冰心其人。课堂上,组织学生通过个读、齐读、自由读等形式的朗读进入到文本中去,以便形成对文本的个性领悟;小组讨论象征手法的运用;学生结合自身经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这些教学手段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这节课的具体实施过程来看,我基本完成了预设目标,然而,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哲理散文的概念以及本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都没有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课堂上没有范读课文,几个教学环节间的过渡语不够精炼等。但我相信,只要能坚持学习、实践、反思、分享,那么,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一定能走得更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66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