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中英姓名看中西文化差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姓名是标志一个家族的血缘符号,由于中西方地理位置、政治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中西姓名存在着较大的不同。随着现在跨文化交流的日益增进,了解不同国家的姓名文化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利于避免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障碍,从而引起文化冲突。本文运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从中西姓氏的起源和姓名构成上比较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以期更全面地了解西方文化,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中西姓名;对比分析;跨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7-0029-04
  0 引言
  姓名不仅是一个家族和血缘关系的象征,同时也能够反映出文化的差异。随着跨文化交流日益加深,清楚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十分重要。许多学者也致力于研究中西文化差异,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饮食文化、婚姻文化、日常理解等方面。当然也有几篇关于姓氏文化的文献,不过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进行深刻细致的比较分析。因此,本文将从中西姓名的差异入手,深入剖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希望在跨文化交流中减少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冲突。本论文试图从中英姓名起源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中英文化差异和原因,希望人们可以对跨文化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研究本论文有助于人们理解、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增强对外国文化的理解。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中英姓名在起源和构成上的差异。第三部分主要根据起源和结构上的差异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和这一差异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第四部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分析了造成这种文化差异的原因。第五部分是结论。
  1 中英姓氏的起源和名字结构形式差异
  中英姓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差异:一是姓氏起源,二是名字的结构形式。
  1.1 姓氏的起源
  在古代,姓和氏是分开的,姓、氏分别有着不同的含义。姓,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是区别血缘关系和禁止通婚的标志,人们对于“同姓不婚”是看得极其重要。氏是从姓衍生出来的分支,起源于父系社会,用于区别贵贱,贵族有氏,普通人有名无氏。直到秦汉时期,姓和氏合二为一,才有了今天姓氏不分的局面。英语的姓氏出现的相对较晚,且姓和氏没有明显的区别。众所周知,公元1066年诺曼征服以后,英国人才出现了姓氏。自那以后,盎格鲁—萨克逊人才有了姓氏。到16世纪末,英国人才建立起完整的姓氏体系。
  1.1.1 中国姓氏的起源
  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分为以下十种。(1)起源于母系社会的姓氏其主要特点是带有一个女字旁,如姬姓、姚姓等,这些姓氏反映出女性在那时的地位举足轻重;(2)以祖先的图腾名称为姓氏,如龙,熊等姓氏;(3)以诸侯国的名称为姓氏,如宋、齐、楚等;(4)以方位名词作为姓氏。人们常根据自己的方位习惯来作为自己的姓氏,这些主要以一些复姓为主,如东方、西门等;(5)以官职名称作为姓氏,如司马、司徒等;(6)以职业或技能为姓氏,如巫、卜、陶等;(7)以谥号或贵族封号作为姓氏,如文、武、王、侯等;(8)有些是以兄弟姐妹中排行顺序作为姓氏,如孟(亦称伯)、仲、叔、季等,孟(或伯)是老大,仲为老二,叔是第三,季为第四,比如三国时孙坚的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9)有些姓氏起源于民族融合,如拓跋、元等;(10)有些姓氏是皇帝所赐,如李姓。
  1.1.2 英語姓氏的起源
  中国姓氏的起源复杂多样,这当然是得益于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而英语姓氏的起源这相对简单,主要有以下五个特征:(1)姓氏来源于祖先,比如,叫Johnson的人是John的后代,这种起源形式是通过加上一个后缀—son,表明血缘和姓氏的关系;(2)以身体和性格特征作为姓氏,比如,White, Wise等,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姓是Brown,那么他/她的祖先应该是黑皮肤;(3)以祖先职业作为后代姓氏的,比如说,Cook(厨师), Baker(面包师傅), Smith(铁匠)等,再如,Thatcher的祖先就应该是一位盖茅草屋顶的人;(4)以地名、地形地貌为姓氏,如London, Wood, Bush等。据此我们可以推出,英国前首相Winston Churchill的祖先可能生活在带有一个教堂的小山上;(5)以祖先的爵位作为姓氏,如Duke(公爵), Rose(威尔士语,意为王子)等。除此之外,英语姓氏的起源还有来自《圣经》的,如James, Michael, Lawrence等,还有以动植物或自然现象作为姓氏的,如Lamb, Rice, Frost等。
  1.2 名字的结构形式
  中英名字的表现形式也大不相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这些差异的体现。
  1.2.1 中文名字的形式
  中文名字有两部分构成,姓和名,姓在前,名在后。传统意义上中国人的姓名由三个字组成,第一个字是姓,象征着家族;第二个字代表辈分,象征着家族血脉的传承;第三个字是属于自己的,区别于他人的名,包含着家族的希冀与祝福。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有“字”,名与字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联系的,有些古人除了名、字,还有自己的号。比如说,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通常意义上,“字”是对名的诠释和补充。古代的人一生下来就有名,等到二十岁的时候,就要举行“结发加冠”之礼,这时就要取字,代表着他已经长大成人,即将走向社会,走入官场。朋友或平辈之间称呼其字而非直呼其名,若称呼人名则有不礼貌之意,除非两个关系特别亲密才能直呼对方的名字。而古代的女孩子在十五六岁时,就要举行“结发加笄,表示女子已经成熟,可以嫁人了,这也要取字。而古人的号是自己取定。在封建社会,上等阶级,特别是文人们都喜欢自取称号以表示自己的兴趣爱好、远大抱负或抒发某种感情。号的实用性很强,不仅可以用于社交,也可作为文章、书籍和字画的签名。   1.2.2 英文名字的形式
  英文名字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本名(又叫教名)、中间名和姓氏。英文名字和中文名字顺序正好相反,是把本名放在最前面,姓氏放在最后。一般来说,绝大多数人只是用一个教名;中间名又叫做第二名,这种名字可由本人自选,但在欧洲则必须在洗礼上获得,大多数人只用一个中名,但也有人使用两个以上的中名;姓氏称为family name,女子婚后一般要改姓,以夫姓取代原来的姓。习惯上,英语姓名中除了姓氏不可用缩写之外,中间名和本名都可以缩写,但英美两国人的缩写方法不同,英国人习惯把本名和中间名全部缩写,比如英国著名诗人Thomas Stearns Eliot, 常常缩写为T.S.Eliot;而美国人习惯只缩写中间名,如美国第43任总统George Walker Bush,缩写为George W. Bush。
  2 中英姓名的文化内涵
  中英姓名不同的起源和名字形式折射出中西不同的文化内涵。
  2.1 姓氏起源的差异
  从起源上看,英语姓氏与中国姓氏有相似之处,它们都以职业和地点为姓氏,这体现出人类文化具有一致性。但是中英姓氏差异巨大,这反映出中西方不同的价值取向。
  第一,中国姓氏出现之初是为了给社会创造一种有序性,系统性。这种有序性、系统性就是中国古人强调的“礼”。人人都想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礼”来规范社会。姓氏就在贵贱、上下、尊卑上执行了这一套礼仪规范(艾褔旗,2007)。姓明婚姻,氏别贵贱,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平民和奴隶有名无氏,姓氏的出现表明人们已经有了阶级社会的意识。相比较中国,英国人的姓氏则没有体现出那么明显的阶级性,没有宗族意识,也没有森严的等级观念,因此英语姓氏的命名则不受约束,比如英国人以动植物名称、地形地貌特征为姓氏。
  第二,中国的姓氏体现出中国人敬畏祖先,有着很强的宗族色彩,比如中国的姓氏会以祖先的图腾名称为姓氏,为避帝王的名讳而改姓以及帝王赐姓等。中国这种对于祖先的崇拜以及作为宗法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相当严密的姓氏制度,使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姓氏体系作为承载祖先崇拜、宗法制度的实体,因撰修家谱,百代传承得以实现(艾褔旗,2007)。而英国人的姓氏却没有那种强烈的宗族色彩,其姓名出现与基督耶稣的关系非常密切,比如,有些外国人的英语名字是Christine(Christ意为基督耶稣),Manuel(上帝与我们同在)。中西方在对待天人关系或神人关系的态度上竟然大相径庭,中国姓名因避讳与帝王姓名重字而改姓,而西方人这沿袭上帝和神的名字,这就是中西文化在姓氏文化上的体现,这也体现出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区别。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皇帝长期实行独裁统治,且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容百姓违反,冒犯到皇帝的人则会被处以死刑,甚至会连累整个家族。因此,为了不触犯到皇帝的利益,当百姓的姓名与皇帝有重合时就要更改。而在西方,《圣经》是最伟大、最神圣,对西方人影响最深远的书,因此它对西方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西方人愿意把与《圣经》有关的人物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名字或姓氏,因此《圣经》对英国文化的影响也可见一斑。
  2.2 姓名顺序的差异
  从中英姓名的构成顺序来看,姓名的排列顺序不同,即姓在前名在后,还是名在前姓在后,能够反映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差异。中英姓名顺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而逐渐固定下来,成为一种模式。
  中国的姓氏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但是却深深地留下了父系社会的烙印。中国人重祖先,强调薪火相传,血脉相成,因此中国人把姓放前名放后,首先表明这个人是家族的成员,血脉的延续,接着才是名字,用于社会交往区别个人。名字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密切相关。传统的中国社会以农业为基础,采用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农耕模式,这种模式让家庭成为主要的社会单位,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集体,他们耕耘着同一片土地,祭拜着同一个祖先,以婚姻和养育孩子为基本前提的血缘关系在这种社会经济集体中不断加强巩固,最终演变成父系氏族。姓氏,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血缘文化的传承,表达了宗族的思想。因此在中国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现在的中国姓氏文化,代表着家族的姓氏必须放在前,再跟上代表着个人的名字,这体现出中国文化氛围影响下家族观念的价值取向是强调家族而不是强调个人,也反映出中国姓名体系重姓不重名的特点。
  相反,英文名字是名在前,姓在后,这反映出西方人重视个人,强调独立平等。英文姓氏制度形成得比较晚,而且没有强烈的宗族色彩,个人意识在西方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生而独立平等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因此英国的姓名构成也体现着重视个人,强调个性的特点。从西方文化的两个源头,希腊和罗马文化来看,作为海洋民族的古希腊、罗马商业发展较早,而商业发展往往会给旧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带来冲击,对于由血缘纽带组合而成的宗法关系破坏非常大。因此,西方人的家族观念、家族意识比较淡薄(庞倩华 2007)。再者,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西方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反对社会对人的束缚,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因此西方文化形成了重名轻姓的姓名文化体系。
  2.3 其它方面的差异
  除了以上分析的姓氏起源和名字结构方面的差异,中英姓氏在其它方面也存在这明显的差异。
  第一,英语姓氏和基督教有着很深厚的渊源。英国人的名字不仅来源于《圣经》和圣徒的名字,有些英国人的名字是由牧师所取,这就体现出基督教精神在西方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英语姓名也和古希腊罗马神话有着密切的联系。英国人会以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的众神的名字为自己的名字,如Diana, Diomedes, Marcus等。这种现象在中国姓名文化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尽管中国古代的祖先们对天地神灵都很崇拜,但他们都不敢以这些神灵命名。中国人敬重而不敢以神灵命名,更多地表现出的是一种敬畏之情;西方人则是以众神之名作为自己的名字,借用这些名字的美好寓意,这也折射出中西方人对于人与神关系看法的差异。第二,中国的女性结婚之后,姓氏保持不变。而英国的女性结婚之后,姓氏由原來的父姓改为丈夫的姓氏。这也是中英不同的习俗导致的姓氏文化差异。第三,英国人可以把父母姓名作为自己的名字,但是在中国,是绝对不允许使用长辈的名字。西方人沿用祖辈的名字是因为他们想要继承和发扬祖辈的智慧,而中国人如果与祖辈重名,这是非常忌讳的,将被视为对于祖先的而不敬。这反映出中国自古以来严格的礼教和伦理道德观念,而西方人则是重视个人价值,强调人人平等。   3 中英姓氏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英姓氏文化差异巨大,下面笔者将从政治体系、经济和思想方面分析这一差异的原因。
  3.1 不同的政治体系
  古代中国是一个母系社会,女性是权力的中心,因此那时的姓氏都包含一个女字旁。西周实行分封制,出现了许多诸侯国,随后,诸侯将相们就把受封地的名称作为自己家族的姓氏。从秦朝时期开始,中国开始实行高度集中的独裁统治,君主统领大权,集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监察权、财政权、军事权、文化教育权于一身,并倡导“君权神授”的思想,认为君主是天命派遣,是神在人间的代表,君主的指示不容反抗。人们出于对皇权的敬畏之心,不能更不敢违反天意,触犯皇权。因此,为了避讳与皇帝重名,人们不得不改变自己家族的姓氏。除此之外,宗法制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建立在父系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制定的继承原则。宗法制与中国姓氏有着直接的关系,影响中国的家族伦理——尊敬长辈。如中国的晚辈不能与长辈重名。而且宗法制强调整个家族,注重家族的整体利益和社会地位,而不关注个体,这体现的是中国家族观念的价值取向。
  然而,在西方,从中世纪开始基督教国家的政治其实是宗教政治,即政教合一,那时基督教宣扬政权和教权都由上帝赋予,牧师有权解释《圣经》,其他人无权干预。基督教宣称上帝的意志要通过教堂来传达,教权也一度高于君权,教皇的权力至高无上,国王王位要通过教皇加冕才具有合法性。基督教还宣扬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即原罪,只有相信承担世人罪孽的耶稣基督,才能从罪恶中救赎自己,基督教精神就主宰者人的意志和精神。因此,西方基督教國家的人出生后要受洗,并由牧师取名。从黑暗的中世纪开始,在欧洲,基督教精神在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主导作用,是人们的精神支柱。
  3.2 经济原因
  中国古代实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单个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为了巩固经济基础,加强中央集权,历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那时,根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把民众分为四个等级:士、农、工、商四种职业,其中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最高,商人排在最后,这样的观点被古人普遍接受。比如,人们把官职名作为姓氏,因为它能显示一个家族的社会地位,而商人由于社会地位最低,只能让子孙后代努力学习,考取功名,改变家族的社会地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决定了中国以宗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而这种宗法制度又深深地影响到了中国的姓氏文化。而西方国家重视商业的发展,从十二世纪开始,英国经济加快发展;从13世纪到14世纪,英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羊毛业发展迅速,经常与欧洲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从15世纪开始,英国的航海业不断发展,英国政府支持舰队进行海外探险,开辟了新的航海路线,促进了西方贸易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往往会给旧的封建制度和社会结构造成一定从程度的冲击,因此英国人的家族观念意识淡薄。他们热衷于海外探险培养了热爱冒险和无拘无束的性格,因此英国人重视个人独立和个体意识,这就造成了英语姓名顺序上重名轻姓,体现出了重视个人价值,突破传统的家族观念的特点。
  3.3 传统思想观念差异
  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继承和发展了先辈的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汉武帝接受了他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正统思想,为巩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思想基础。并且他提出了三纲五常,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维护了封建等级制度。儒家思想提出“礼治”,即君、臣、父、子各有名分,贵贱、上下、尊卑、亲疏都有严格的区别。国家的稳定与否,取决于等级秩序是否稳定。礼治,作为稳定国家的一种手段,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宗法等级制度。儒家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等级和人们的伦理观念。因此,中国人在取名上尤其重视代表了家族观念的姓。
  西方的文艺复兴是一场思想和文化领域的运动,起源于13世纪的意大利,并在16世纪末波及西欧国家,并在那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它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赞美人的智慧和力量,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同时,它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基督教专制统治和禁欲主义,追求世俗的快乐而不是强调人的原罪。它还倡导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文艺复兴思想打破了封建专制和基督教神学思想的束缚,促进了人类意识的觉醒和思想解放。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就形成了西方国家重名轻姓的姓名文化传统。
  4 结语
  姓名不仅是区别于他人的标志,也反映出不同姓名蕴藏的文化内涵。从姓氏起源上看,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伦理道德、祖先崇拜和宗法制度,而西方国家文化受基督教思想影响很深,不受宗法制度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任意性。从中西方姓名的构成来看,中国人重姓轻名,而英国人重名轻姓。中国人的这一文化传统深受宗法制的影响,重视家族的利益和得而不是个人得失,它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家族本位的价值取向。而西方人深受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注重个人价值,强调个性解放,人人平等,这显示了西方文化中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艾福旗,胡宗锋.汉英的姓氏差异及其文化根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6):5-6.
  [2]庞倩华.文化差异在姓名上的投射:中英姓氏习俗的对比[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7(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6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