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类本科生“种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种子生物学”是农学类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课程。面对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个问题,文章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种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其发展亟须一批创新复合型的种业人才。“种子生物学”是农学类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课程,在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园艺学等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教学内容层次化
培养创新复合型的种业人才,先要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种子生物学”的知识内容较多且涉及面广,加上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因而系统深入的学习令学生很难坚持下去。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逐步养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自学习惯,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具体而言,就是将教学内容分层[1]。结合教学实际,我们把教学内容分为两层,深度和难度依次上升。第一层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种子生物学”各章节的相关概念、类型及一般过程等。教师先进行这一层次的教学,学生不仅感到学习非常轻松,而且还能系统全面地把握“种子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这恰恰是学生自学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然后教师通过考核手段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学生较好地完成第一层次的学习之后,教师逐步进入第二层次的教学,即“种子生物学”各章节的相关生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这一层次的教学学生会感到吃力,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最终理解和掌握更深层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是学生自学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二、“启发式教与探索式学”的教学模式
目前教育的主流形式依然是灌输型教育,即教师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学生则处于绝对的被动地位,表现为被动地听和记。灌输型教育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而造成学生厌学情绪不断上升。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而要树立起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导,最终过渡为把教師的角色定位于引导和启发的角色。
为了激发学生的自学潜力,教师“启发式教”主要通过问题教学法进行[2],教师根据农业生产实际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教师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由浅入深地探索其内在规律,并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比如,农业生产中,采用未通过休眠期的种子播种后出苗率很低,出苗时间延长,耽误生产时机。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要提高出苗率不耽误生产时机,就必须打破种子的休眠,而要打破种子的休眠,就必须找到种子休眠的原因,继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分析种子休眠的原因。最后,学生会自觉地根据种子不同的休眠原因去寻找对应的方法打破休眠,从而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启发式教与探索式学”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专业理论知识,还掌握了宝贵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极大地提升了自学能力。
三、“期末考试和单元测试并重”的考核模式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期末考试又是检验学生是否系统全面掌握一门课程的主要方式。目前,学生平时不学、期末突击复习的现象普遍,因为学生利用短时间的强化记忆就能通过期末考试。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应试能力日益增强,而最为重要的自学能力却无法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这是学生自学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期末考试和单元测试并重”的考核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平时更加努力地学习,逐步提升自学能力,也可以让教师从中及时找出共性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解惑,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总之,在“种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高校要遵循“提升学生自学能力”的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大批能更好适应社会需要、具有较强独立创新能力的种业人才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广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9).
[2]林海荣.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种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6(36).
作者简介:王建武(1980—),男,山西运城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种子生物学教学与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63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