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此教学设计基于学生已有的诗文底蕴,借助背景音乐,渲染创设恰切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知秋味”—“感秋情”—“悟秋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阅读文本,走进文本,进而走进作者,寻求情感共鸣,同时学习抒情技巧,学会鉴赏学会写作。
  关键词:散文阅读 知人论世 景与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了解作家作品的特点、时代背景及其典型意义;
  理清文章基本思路,把握其“形与神”。
  2.过程和方法
  品味语言,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知人论世,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出的复杂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学习体会中国传统文学中“秋”的文化内涵。
  二、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知人论世,把握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挖掘文本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学习)方法
  教法:
  1.學案教学法:以导学案为抓手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出质疑并提交有代表性的问题,以用于教师备课及课堂交流。
  2.具体方法:(1)诵读法(2)移情法(3)探究法(4)点拨法
  学法:
  1.课前预习法;2.诵读法;3.圈点批注法;4.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学习)手段
  《学案》(课前预习案、随堂探究案、课后巩固案)、多媒体辅助工具
  五、教学(学习)环节
  《故都的秋》
  (一)导入
  1.播放《汉宫秋月》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欣赏几幅北方秋天的图片,请学生说说自己关于秋天的感受以及想到的前人描绘秋天的经典名篇名句。
  2.教师总结引领,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1.借助诗文和音乐的抒情特质及感染力,创设情境,营造出与文本相应的情感氛围和文化氛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文化积淀,通过温故知新、引发思考、读说练习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二)整体把握(“知秋味”)
  1.解题
  从题目看,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什么?
  “故都”指北京,也称北平,作者为何用《故都的秋》而不是《北京的秋》或《北平的秋》?
  2.速览全文
  齐读第1、2节和最后两节(13、14节),找出本文的文眼,思考:作者眼中的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绪?(“形”与“神”)
  快速浏览第3-12节,理清其结构层次,进而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
  设计意图:落实目标1
  从题目和“文眼”入手,借助齐读、速读、默读等整体把握文本的形与神,为下文赏读美读奠定基础。
  (三)赏析品味(“感秋情”)
  那么,这种“清、静、悲凉”在作者笔下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呢?
  1.研读第3-11节,思考
  思考:
  (1)用四字词语概括文中描绘的五幅秋景图。
  (2)从五幅秋景图中选一幅最能打动你的图画,思考:
  这幅图画描绘出故都的秋怎样的特色?传达出作者内心哪些复杂的情感?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处理景与情的关系?
  方法:
  (1)圈点批注所选段落,先自主思考,然后有效参与小组讨论。
  (2)遵循由“句—词—段—篇”的语句回环分析原则和方法,注重语言篇章的整体性。
  (3)注意分析出每一段独特的写景抒情手法和角度。
  设计意图:落实目标2,解决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这是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旨在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文本的基本方法,把握鉴赏的主要内容(形象和情感),培养和提高相应的语文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说、读、写、演”等展示自己和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
  (四)探究升华(“悟秋魂”)
  在对美景赏析的基础上,将学生引入第12节。
  1.速读第12节,思考:
  (1)文中的“秋士”指哪些人?作者对“悲秋”的中国文化传统怎么看?这种传统对作者有何影响?(2)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及其性格特质,思考:除感时伤怀外,作者在文中还传达出哪些复杂的心绪?
  2.拓展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欧阳子的《秋声赋》和苏轼的《赤壁赋》(《学案》链接资料),思考:
  这些文章在写景抒情上及行文用语上有何共同之处?“悲秋”蕴含了哪些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涵?
  设计意图:落实目标3,解决本课的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探究文本的深层思想情感,深层次把握文中“景与情”即“形与神”的关系。
  (2)拓展延伸文本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体味文本的文化内涵,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多元化解读。
  (五)作业
  1.必做题
  (1)从五幅秋景图中任选一幅,运用知人论世的手法,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2)金秋十月,正值我国第67个国庆日,请写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描绘刚刚过去的国庆节。
  要求:1.主题鲜明,思想健康;2.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300字以上
  2.选做题
  中国传统诗文中还有哪些写秋的名篇佳作?从思想内容和语言结构等方面看,它们有何异同点?蕴含了哪些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涵?请查阅相关资料,试做简要赏析。
  设计意图:
  1.必做题引导全体学生总结反思提炼本堂课所学内容,考查学生散文阅读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学习效果;
  2.选做题引导优等生拓宽阅读视野、深化阅读层次、提升阅读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孔维勇.浅谈郁达夫的语言艺术和审美效应[J].现代语文,2007(07).
  [3]董国俊.重读《故都的秋》中的秋景图[J].中学语文教学,2011(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05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