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异向交往话语”的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异向交往话语”是由日本学者佐藤学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即当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思路产生了方向差异时,在这种异向思路的指导下学生发表了与教师预设不符的话语。有经验的教师应依靠自己在教学中的经历来浅析“异向交往话语”的产生根源及如何引导学生对待“异向交往话语”,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关注并且正确引导“异向交往”的学生。
  关键词:异向交往;语文课堂;回归课堂
  在《词语交往论》一书中,提到了交往有四种类型,分别是:只有一方讲话的“单项交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被拒绝被阻断的“反向交往”、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往往过分理想化了学生和老师互相交谈的“双向交往”,而忽视了其他三种交往,其实它们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课堂中。笔者认为关注语文课堂上“异向交往”的话语对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这样的话语往往会被老师忽视,常常有这样话语的学生也会被边缘化。
  一、语文课堂上“异向交往话语”的价值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师生在解读文本时,往往会有不同的感悟,对于课堂上老师提问所得到的回答,也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抓住课堂上的“异向交往话语”很有意义,它会让我们的课堂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在语文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对知识点的不同理解反而是学生问题意识、个体差异的一种体现。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在他的书中也特别提到了这一点,并非常明确地指出,在课堂上出现的这些交往方式中,“异向交往”是最值得关注的。关注“异向交往话语”,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的体现,是课堂改革的一大关键。
  二、“异向交往话语”被忽略的现状
  在我们的课堂交往中,为何教师更多是关注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而往往忽略了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话语”?一是教师并没有仔细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无法敏感地捕捉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在课堂上教师总是鼓励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指导比前者更重要。二是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一点不同的意见,我们总是急于去修正学生的发言,把他们的思路引向我们的预设答案上来。我们为什么没有时间听听学生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因为我们要推进教学,我们想着要完成教学任务,或者说想着要实施自己的教学设计。所以当我们还没有了解与我们思路相左的“异向交往话语”时,学生就已经被我们忽视了。每篇课文都有要学习的知识点,每节课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大多数教师还是更多地关注完成教学任务,以实施教学计划为主。特别是在公开课上,即使想要关注学生的“异向交往话语”,都会无奈地忽略。有一次上六年级《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课文中有一段这样写:“从那时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我问同学们:“这里写到了几只兔子,几头老牛?”一位学生举手回答说:“一只兔子、一头老牛。”我当时以为这个学生是不是在课堂上开小差了,这里明明写了三只兔子和两头老牛,而且我预设这个题目的目的是让学生关注这个句式中的不对称,引发学生思考为何这样表达,所以我马上追问其他同学:“是一只兔子、一头老牛吗?”就没有再关注这个学生产生这种思维的原因,因为如果深究下去就没有时间完成预设的教学计划了。三是应试教育的弊端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多的无耐。对于文本的解读,因为个体的差异会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并没有说哪个必然是对的,哪个绝对是错的,但我们平时的考试中,又会给你一个明确的“标准答案”,所以教师有时候为了应试也就忽略并扼杀了这些与所谓的“标准答案”不同的异向思维。
  三、“异向交往话语”回归课堂的策略
  小学生的心理本就容易波动,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響,抗压能力差。同学的言行,特别是教师的态度很容易影响他们的内在发展。在课堂上,当我们忽视了学生的“异向交往话语”时,我们还忽视了自己的行为对他们产生的不良影响。当一个孩子想要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时,他的意见被忽视或者排除在外,这个学生可能再也不会有第二次发言的意愿——我们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因为谁都愿意被肯定,被认可。曾经听过一节二年级的课《问银河》,当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了课文之后,教师说道:“银河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小作者说他还有好多好多的问题问银河,如果是你,你会问银河什么呢?”其中有一个学生说:“银河呀,你的怀里有多少宝宝啊?”教师马上修正说:“你是想问,银河里有多少颗星星吧。”还有一个学生问:“银河呀,你里面的水清澈透明吗?”教师此时却一脸严肃地说:“我们上一课已经讲过了,银河是一条光带,没有水。”当教师这样说时,那些本来小手举得高高准备兴致勃勃地回答的学生们都低下了头,整一节课后来就再也没有学生发言了。因为是公开课,这个教师并没有察觉到学生情绪的微妙变化。在课堂上,“纠正”学生的发言似乎成了我们的习惯,但这样的“纠正”真的合适吗?孩子的想象力是如此的丰富,如果教师当时能敏锐地抓住这些话语中的闪光点,反而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孩子的想象力常常会被成人的理性世界“扼杀”,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会被同化,即使有不同的想法也不想发表了,这实在是令人心痛的事情。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异向交往话语”回归课堂呢?首先,我们要进行课堂改革。随着语文教育新理念的提出,语文课堂上教学的模式也在不断地变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互相碰撞、产生回响的活动。其次,要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心理水平。教师应该了解学生,探究学生的逻辑世界,并能够认真地倾听、敏感地捕捉不同思路下的话语,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性差异,洞察差异之中互相学习的可能性。在深入研究课堂中的“异向交往话语”后,我在课堂上也做了适当的尝试和改变。如有一次在教《猴子捞月》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猴子好不好?”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不好”,但我也很清楚地听到了一个学生大声地说“好”,这个声音在课堂上显得特别突兀,大家也不约而同地转向了他,他显得特别尴尬。但我很亲切地走过去,表示特别想听听他的想法,他站起来说道:“小猴子怕月亮淹死,是特地去救月亮的,这说明小猴子很善良,所以我觉得它好。”我听了频频点头,别的学生也有表示赞同的。其实这个孩子的理解也并没有错啊,孩子的内心是善良的,所以他觉得小猴子也是善良的,我庆幸自己没有在课堂上否定孩子善良的情感。最后,我们要给学生创造舒适、安心、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会畅所欲言,展露自己的真实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 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14.
  [2]薛博文.语文课堂中异向交往的特征和价值[J].金田,2015(12).
  [3]王树华.语文课上几种常见行为的列举与思考[J].小学语文,2015(Z1).
   (责任编辑:李晓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22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