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语文多元识字方法的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制约着阅读与写作。部编本教材将识字方法更是提到重要位置。本文具体地论述了语文识字教学上所采用的趣味识字、字理识字和思维识字的方法,能有效地扩大识字量,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
  【关键词】多元识字方法 趣味识字 字理识字 思维识字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6-0142-02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识字方法的必要性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能了解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具体目标中也明确提出,要逐步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并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因此,如何使学生运用恰到好处的识字方法,有效提高识字能力,是教师的一門必修课。
  2.我国为改善“一纲多本”的现象,从2016年全国开始统一使用部编人教版教材,而新教材专门安排了 “多元识字”方面的内容,这提示我们应当关注并加强研究多元识字方法。
  3.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只有汉字教育认识的全面牢固,我们才能更好的阅读、写作并且交流。而义务教育阶段就要求认识3500个左右的汉字。所以说掌握行之有效的多元识字方法至关重要。
  4.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最集中的体现在汉字上,认识大量的汉字,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历史,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如此看来,掌握多元识字的方法,意义深远。
  那么如何传授学生多元识字方法,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呢?本文以部编本教材为例,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识字方法的教学进行探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识字方法
  (一)趣味识字法
  1.换偏旁的方法。换偏旁可分为加偏旁和减偏旁以及变换偏旁。中国汉字有好多形近字,比如说在一年级下册语文书中《小青蛙》这一课,以“青”字为基础进行加换偏旁,变成“请、清、情、晴”以及“睛”字,通过变换偏旁使学生发现有很多相似的汉字,因为偏旁不同,汉字的意义就不同。这样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住生字更有效。不断的温故知新,还能扩充识字量。
  2.猜字谜的方法。猜字谜的识字方法在一年级下册的《猜字谜》中就已经出现。这篇课文以谜语的形式来让学生猜汉字“秋”。教学中,对于汉字“闪”,可以把谜面设置为:守门员,既形象又生动;接着由学生试着编谜语,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有利于其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
  3.说部件的方法。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姓氏歌》一课,通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百家姓的形式,介绍了说部件的识字方法。比如课文中的“木子李”、“弓长张”“口天吴”、“言午许”、“双人徐”。还比如我们常说的“亡口月贝凡”即赢字等等,通过介绍一个汉字的组成部分,把繁杂的汉字简单化,方便记忆。
  4.形声字的方法。造字方法中形声是最常见的。因此很多形声字都可以采用同样方法识记。通过形声字,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汉字,还能了解汉字的意义,有利于规避错别字。
  5.图文结合的方法。一年级下册《春夏秋冬》一课就是利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先出示“春分、夏雨、秋霜、冬雪”四幅图,让学生利用图画记住汉字。在传统的蒙学教育中大都采用这种方法。以图认字的方法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还有联系生活、组词、数笔画、说字意、形近字对比、做游戏等方法,都是颇有成效的识字方法。
  (二)字理识字法
  1.根据汉字的规律来认识汉字,是一种有趣又简单的识字方法。通过了解汉字的形成过程来记住汉字。而象形这类基本字的教学都可采用“溯源——对照”的方式进行。
  2.掌握了字理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常见偏旁部首的含义,学生的识字能力就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思维识字
  1.思维识字就是通过探索笔画间的规律,用思考的方式来认识汉字。例如以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创设情境,引出汉字字根“大”,即像盘古这样一个大英雄形象的人立在天地之间,因此,“大”最初是指手脚张开的人的形象。在大字头上用一个横表示人头顶的地方,就是“天”字。人的脚下加一横,就是人站在大地上,就是今天的“立”字。像这样去思考汉字,可以降低识字的难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学习汉字的乐趣。
  语文识字教学中,我们需要采取多元的识字方式,为学生创设积极活跃的课堂情景,让学生和汉字做朋友,真正把学习生字当做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最终使学生自己掌握多样的识字方法,把复杂的汉字简单化、趣味化,从而能够主动地独立地识字,这样才能避免死记硬背,才能使学生更加有兴趣地去识字,提升识字效率。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如何用好“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8( 02):4-9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49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