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素质教育开展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属于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以及素质教育普及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对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难点进行总结,并从教材设计的生活化、布置合适的实践作业、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优化三方面,论述了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义务教育 心理健康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6-0064-02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义务教育阶段属于人才培养的摇篮,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文化基础,此外,教师还要在学生心理素质养成上提出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学目标,应该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引导学生保持一个乐观向上的心态,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功能彻底激发出来,赋予学生强大的调节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难点
(一)教学目标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个性健康和潜能激发,而德育教育则是通过规范化教育,避免学生受到不良因素影响,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走向,赋予学生更多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对社会责任进行切实履行。例如,在《狼来了》寓言故事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不要选择一些低级方式进行娱乐,德育教育则是强调做人应该诚实守信,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从这里可以看出,二者在教学目标上存在明显差异。
(二)教学理念上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对学生心理状态、未来发展情况等进行常态化评价,以“价值中立”基本立场为主线,通过品行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而德育教育在价值导向上具备很强的鲜明色彩,利用核心价值观评价来引导学生的行为和品德,避免错误行为出现。从这里可以看出,想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发挥出来,需要对学生的价值导向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另外,在你教学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倾听和理解,让学生学会主动接受。而在德育教育上,其传递的社会价值观主要是强制学生接受,很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相反效果[1]。
二、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的主要途径
(一)教材设计的生活化
义务教育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道德观、善恶观形成的主要阶段。现代社会上存在很多诱惑因素,在青少年道德渗透上,主要依赖于心理健康课程以及生活实践内容。整体来看,义务教育阶段的心理教材内容编写,需要与学生实际生活内容相结合,将更多的生活气息和场景展示出来,可以将重点部分放在学生关注度较高的热点问题上,做好定性实例选取工作。
(二)布置合适的实践作业
与语文、数学等课程作业内容不同,心理健康课程作业的布置应该以行动力为主。现代义务教育中的学生学习压力有所提升,很容易出现心情烦躁、厌倦等心理问题,无法对美好生活进行体验,教师可以将此作为作业构建的出发点。例如,以“抓住身边美好”为主题,鼓励学生拍摄一些生活之中美好画面,通过这些因素,将学生心中的真实感和美感展示出来,赋予学生更加美好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一个良好性格,对德育教学效果进行深入强化。
(三)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优化
如果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很多德育功能便无法展示出来,而心理健康教育下的德育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主动吸收和接纳相关知识。在课堂之外,教师可以应用多种心理健康教学组织形式,对德育教学功能进行合理完善。例如,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主题班会、电影赏析以及话剧表演等等。除此之外,各个学校还可以通过心理电影展播形式,多传递一些社会正能量,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影视情节,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激发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进而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全部激发出来,维护学生的全面发展[2]。
总结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心理健康课程应该将德育功能发挥出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以及道德观和人生观,提升其综合素养。为此,各个教师可以将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开展现状为切入点,探讨德育功能发挥的整体性优势,在培养出全方位、高素质人才同时,為未来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金平.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的编制及其现状调查[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126-136.
[2]王建斌.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7(02):192.
作者简介:
高建军(1970-),男,汉族,大学本科,1990年从教至今,一直在农村第一线任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50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