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解题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高中生的认知层次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他们对于数学的公式、定理、概念能够熟练地掌握,但是思维转化和知识迁移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很多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总是手足无措,深究其原因才发现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解题方法比较僵化。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培养解题能力时,更需要从数学课堂的角度进行探索,建立完善的数学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中数学;解题;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5-0119-01
  一、前言
  在高中階段,数学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数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严密、知识点庞杂、实用性强的特点。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时,应该关注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的提升。包括数学基础知识运用,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直观想象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因此,在复杂的数学课程体系中,教师应该立足教学实践。关注学生的个体特性,优化教学方法,旨在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要点
  新课程改革越来越深入到数学教学实践中,对数学教学的发展方向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其中新课标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有了新的要求:数学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在新课改的语境下,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抓住教学的重难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自主探究能力。在指导学生解题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教师不紧要答疑解惑,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形成完善的学科思维,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的思维框架。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颇有一些学生在解题时总是思维混乱,知识迁移能力比较薄弱。由此可见,抓住数学教学的要点,要面向学生,关注学生的思维缺陷,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对症下药,激励学生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尤其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构建知识框架,盘活数学思维
  僵化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解题能力。很多时候,数学问题都有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全面化的解题模式。数学学科各个板块的知识其实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那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各个知识点的关联性,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盘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很多学生在学习了函数的单调性后,对于本知识点掌握得还不牢固,在做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低级错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整理和观,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引导学生回顾函数增区间、减区间的计算方法和原理,甚至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在知识整理和巩固后,还需要进行学习检验,只有将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中,才能算真能建立起完善的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相关问题进行考查:求函数f(x)=ax+b/x(a≠b≠0)的单调性。对于这个函数,学生要先求出定义域,再求f(x1)-f(x2)与0之间的关系,以此确定函数的单调区间。通过进行知识点的回顾和总结,将数学的知识和方法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四、以题目为基点,提升解题能力
  长期以来,数学教师都喜欢运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大量做题。数学学科确实有其特殊性。数学问题比较灵。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总是不知从何处入手。这其实暴露了学生解题能力的薄弱。教师在进行教学指导时,要从题目出发,将数学题目和知识点衔接起来,让学生能够在数学题目中找到规律,形成完善的逻辑思维,转化数学知识,应用灵活的方法,应对多变的数学题目。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列”这个知识点时,教师以数学题目为范例,引导学生巩固数列的知识,并且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探寻科学的解题方法。如,在等比数列{an}中,a2-a1=2,且2a2为3a1和a3的等差中项,求数列{an}的首项公比及前n项和。在这道题目中,很多学生都认为难度不大,但是教师观察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忽略了q=1这个条件。又如,等比数列x,3x+3,6x+6,……的第四项等于(  )。通过引导学生在解题中探寻数学方法,教师能够发现学生的思维漏洞,同时也能够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强化训练。通过引导学生在解题中锻炼思维,夯实知识,强化数学逻辑,查缺补漏,能够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尊重学生主体性,引导探究问题
  在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要让学生投入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要明白,自己不是在教知识,而是在教方法。知识是死的,方法是活的。因此,只有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活动中,才能跟着教师的思维前进,才能在数学的海洋探寻更加广阔的空间,才能寻找更多的解题方法。学生在教师在引导下,思维会更加活跃,在解题时也更有方向感。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正如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言:“教学要让学生保持饥饿感。”如果教师一味地将知识塞给学生,不仅不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反而会激起学生的厌烦心理和抗拒心理。因此,在数学课堂上,绞死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正弦、余弦和正切”这个部分的内容时,可以设置引导性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思考:,如:如:一个三角形,有A、B、C三个角,其中,SinB=3/5,求SinA和SinC的值以及B和C的度数。通过设置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时也能让学生对三角函数的理解更加深刻。
  六、小结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不能闭门造车。数学的知识都是具有关联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具有系统性、层次性、联动性的知识框架。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够举一反三,能够由点到面,层层推进,形成全面的解题思维。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境,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薄弱点,针对性进行强化训练,引导学生探索多样化的解题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思维会更加完善,知识基础会更加扎实,数学解题方法也会更加灵活。
  参考文献
  [1]洪燕君,周九诗,王尚志,鲍建生.《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的意见征询——访谈张奠宙先生[J].数学教育学报,2015,03:35-39.
  [2]李保臻,孙名符.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的现状调查[J].数学教育学报,2016,02:49-53.
  [3]王秀琴.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史知识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杨德贵(1983.9-),男,安徽,汉族,大学本科,中学一级,研究方向:高中数学教学,六安霍邱县霍邱一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88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