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普场馆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科学概念形成的方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科学概念是儿童相对复杂能力构建的基础,对儿童有着比较特殊的意义。儿童科学概念的提升能够让儿童对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有效组织,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记忆进行储存和提取,推进思维系统化,提升科学认知,强化科学素养。博物馆是当前儿童在除学校外进行科学学习的最佳场所和主要场所,儿童科学推理能力的形成和科学概念的形成是博物馆学习中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普场馆的教育活动应该促进儿童提升科学概念。
  关键词:科普场馆教育;科学概念;方式;研究
  儿童非正式学习的一个重要场所就是科普场馆,博物馆和科技馆不仅能够辅助儿童提升自身科学素养,还能帮助儿童对科学概念的框架进行构建,更好的引导儿童对科学活动产生兴趣和激发其探索自然科学的积极性,促进儿童自身科学概念的养成。本文以上海自然博物馆探索中心的儿童化石挖掘活动为例,通过对活动前后儿童知识掌握水平的对比进行分析和探究,讨论当前博物馆的个体教育形式,并对儿童科学推理能力的变化程度进行记录。
  1.在博物馆中对儿童活动进行布置和教育
  非正式环境下的教育和正式环境下的教育体验感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儿童在非正式环境下进行的科普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学习,经过相应布置和设计后就能逐步引导其展现出对项目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因此,在博物馆内通过对某种教育主题进行包装,并搭配有目的设计和布置,就能更好的提升儿童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
  博物馆等科普场馆的学习活动不仅是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还要引导儿童积极自主的学习。对博物馆等科普场馆内进行学习意境的创设能够让儿童更好的思考问题,一定程度上不断的促进儿童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动手参与能力,让儿童体会到互动的真实意义。所以在活动布置时,既要给儿童提供动手的环境,又要给儿童提供交流、记录的环境。传统的课桌布置并不适合博物馆教室,它会局限孩子的互动、肢体表达,并使儿童产生束缚感,对思维进行禁锢。因此,开放式的空间搭配简单的书写工具、活动教具或是最佳选择。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主题教室一共有三间,其中两间是开放式教室,儿童在上课时可以尽情的表演、互动。
  此外,博物馆或科普场馆中这些并不相同的教育活动和教学内容,对其进行评价的过程主要是对活动进行设计和改进,更好的将科学概念融入进去,从多种方面来对学习科学进行变革。因此活动场景的布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根据参与者的体验感进行调整,例如在原有基础上配备和完善一些基础设施,改进学习单等等。此外在每一项教育活动正式实施前都需要活动预演,根据观众反应去改进内容,改进配套设施。
  2.对于博物馆内活动的设计和应用
  儿童从一些相联系的事物中挑选出自己需要的内容和模块,前提是要在大脑中有相应的构架,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寻找,更好的借助之前的经验来对某种事物的现象进行解释和准确的描述。
  因此博物馆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就需要在活动开始前,对活动内容进行总体概括,帮助儿童搭建一个知识框架,梳理知识脉络,这样儿童在进行后续活动时,才会对所接受的科学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帮助形成科学概念。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探索中心区域,是针对教育活动单独设置的区域,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活动需求。该活动区域可以在儿童进行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过程中开展科学观察和科学探索,从而辅助受教育对象更好的对科学方式进行掌握,获得感性和理性的启发。探索中心包括儿童活动区域,科学家实验室,实验教室,主题教室,每个区域都有独立的视觉风格和体验风格,它们即是完整独立的个体,又是统一和谐的整体,共同组成了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学习营地。
  在化石挖掘区域,儿童的身高限制在1.2-1.4m,通过对生物学家探索化石奥秘的过程进行模拟,促进儿童对化石的认识和对化石的辨识能力,从而提升儿童关于化石的科学概念,让儿童对化石考古工作有初步的认识。
  3.研究实施结果
  化石挖掘活动主要面向的是5-8岁的儿童,笔者通过观察、结构式访谈以及自主描述等方式对儿童关于化石的理解程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儿童识别化石来对儿童的辨别能力进行研究。化石挖掘区内的墙面上,有对应的检索图,儿童可以根据检索图,思考自己挖掘出的化石是动物的哪个部位,对化石原始的样子形成初步印象,比如“化石是动物的骨骼固定在坚硬的石头里”、“化石挖掘出的部位大多是身体的一小部分”、“这是一块牙齿化石”等等。
  通过上述活动的实施,提升了儿童对化石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在活动之后经过对比,笔者发现参加活动儿童可识别化石的人数显著增加,化石实地挖掘的活动对儿童推理能力也有着显著的强化,这也证明了活动的有效性和儿童识别的有效程度。根据当前一些参与活动的儿童描述记录,儿童在活动实施前后对化石的描述能力相差较多。在进行化石活动之后,语言描述能力不好的现象逐渐降低,描述能力有着非常明显的提升和增强,这也体现出儿童对化石的理解程度有了提高,化石挖掘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科学概念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化石挖掘在活动之后体现出活动的时间长短和儿童对化石的理解程度也有着直接的关系,活动进行的时间越久,儿童对化石的理解也就更加丰富。[1]
  另外,实验教室的动手活动,比如说绘画,也是提升儿童科学概念养成的重要案例。让儿童进行绘画描述的时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是有难度的,这首先需要儿童在脑海中要对画画对象有一定构建,并将其转化为图案。其次,儿童还要对笔下形象的内涵进行理解和掌握,才能更好的将其以绘画的形式描述出来。最后,儿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绘画能力,帮助其将脑海中的形象尽可能的转化成纸质。所以,通过让儿童进行绘画来描述作品也能够很好的体现出作品的主要特征,比如画面中的蝴蝶有六条腿,让儿童对生物的外观了解的更加具体。在绘画活动开始前夕,儿童并不都能很好的将观察对象完整的绘画出来,也不能对绘画对象的一些细节进行很好的把握,但是在画出来之后,儿童对笔下的形象应该有了更好的认识和改进方案。[2] 。
  通过化石挖掘活动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的来说儿童的科学认识和科学概念得到了良好的提升。儿童在辨别、描述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知识,例如了解到化石的形成原因和渊源,更好的从多个方面对化石进行较为科学的描述,这也促进了儿童自身推理能力的形成。在化石挖掘活动中,儿童还了解到一些化石挖掘过程中的专业术语,像是所处地理位置,质地发生变化,有机组织消失等等,这些都能促进儿童自身科学概念的形成和掌握[3] 。
  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在博物馆中进行活动的过程是展现儿童活动的兴趣和热情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推动了儿童科学概念的形成,提升了儿童对科学的认识,也有助于馆方更好的观察活动结果,总结活动效果。同时笔者建议,为了让儿童加深理解加深记忆,在儿童活动结束之后,除了不允许带走的活动教具外,博物馆内儿童自己的绘画作品、手工作品更推荐他们带走,这些活动成果会继续发挥后续加深记忆、延续情感的作用,更好的促进和加深儿童自身对科学推理能力的理解和掌握,完善兒童体验程度,增强儿童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参考文献:
  [1] 张辉.科普场馆教育活动如何促进儿童科学概念的形成——基于“遇见·光”主题探究活动案例的研究[C]// 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四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第九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论文集.2017.
  [2] 罗跞,周颖.基于科技馆展品的科学史教育活动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以电磁学为例[J].科普研究,2018,13(06):33-40+111-112.
  [3] 王政淞,李红娟,张柳.动作能力对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与健康促进的重要意义——基于动作能力研究模型的综述分析[J].体育科学,2017,37(11):72-80.
  (作者单位:上海科技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1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