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基于垃圾分类的学生行为规范管理体系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垃圾分类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做好垃圾分类,有利于贯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也是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手段,是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关    键   词]  垃圾分类;学生行为规范;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4-0238-02
   一、高校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数据研究表明,回收1t废纸能生产好纸0.8t,可以挽救17棵大树,节省3m3的垃圾填埋空间,降低造纸的污染排放75%,节省木材2~3m3,水100m3,化工原料0.3t,煤1.2t,电600kWh[1]。我国森林资源本来匮乏,所需的原料十分短缺。废纸作为造纸工业原料是非常重要的。
   高校生活垃圾中塑料废品占比相当大。不少废塑料可以还原为再生塑料,而现阶段的一种技术可以将所有的废塑料都回炼为燃油。1t废塑料至少能回炼600kg汽油,故有人称回收废塑料为开发“第二油田”。这样既清除了“白色污染”,又节约了资源。
   据统计,大学生使用的电池量占全国电池消费量的1/8以上[2],而这些废旧的电池绝大部分混入垃圾中,沒有得到分类收集。回收餐厨垃圾再生资源利用,如果皮、菜叶、剩饭、剩菜等厨房垃圾,可以用堆肥发酵的方法处理为有机肥料或饲料。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了问卷300份,回收285份,有效问卷247份。
   (一)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大一学生42人,大二学生97人,大三学生108人,其中男生149人,女生98人,这一比例基本符合我校男女比例,最大程度地保证调查数据的有效性。进入我校前为城镇户口的86人,其中广东省内76人,省外12人,农村户口有161人,广东省内143人,省外18人。
   (二)垃圾分类工作的支持力度
   在问及“您是否支持校园垃圾分类工作”时,选择支持的有198人,占有效问卷的80.2%;选择“无所谓,个人力量有限”的有43人,占17.4%;选择“不支持”的人占2.42%。调查数据说明校园垃圾分类工作得到了绝大部分学生的支持,认为垃圾分类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同时也有同学对目前垃圾分类的现状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也有对校园垃圾分类工作意识薄弱的学生群体。
   (三)垃圾分类进展的情况
   在问及“您一般是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垃圾”时,选择“混合在一起扔进就近的垃圾桶”的有97人,占有效回收问卷的39.3%;选择“分类后扔进不同标识的垃圾桶”的有53人,仅占到21.5%;选择“可以卖钱的单独卖掉”的仅有32人,仅占13%;在所有回答者中,仅有18人选择了“废旧电池等危险物品分开放”,这一比率非常低,也从侧面说明,尽管我校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已经两年时间,但是垃圾分类投放的效果并不明显,学生整体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支持并没有从宣传和环保意识的提升转变到实践当中,“知行不合一”的现象普遍存在。
   (四)对垃圾分类知识了解的程度
   在给定的7种垃圾的选项中,只有桌布、塑料制品、易拉罐、牙膏皮属于可回收物品,纸巾是可溶于水的不可回收物,药品、废电池属于有毒垃圾。在有效回收的问卷中,仅有85人完全选择正确,仅占34.4%;有多达63人不知道桌布是可回收的,这一比例高达25.5%;还有小部分同学认为药品是可回收的垃圾。这一调查结果说明,学生对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了解并不多,需要加强相关学习和教育。
   (五)垃圾分类知识获取的渠道
   在问及“您在上大学前是否接触过垃圾分类”时,仅有41人选择“曾接受过相关培训和讲座”,这部分多数为城镇户口的学生;有178人选择“偶尔在电视和媒体种见过宣传”,这一比例比较高,说明我国目前正在着力推广大范围的垃圾分类工作,也是未来垃圾分工作的发展趋势。尽管如此,依然有28人选择“没有接触”或者“第一次听说垃圾分类”,说明我们的垃圾分类工作在学生群体中的推广存在问题。
   在“您了解我们学校的垃圾分类吗”这一问题中,仅有98人选择“有专门召开过班会宣传”,这一比例仅占到39.7%,也就是说,尽管我校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两年时间了,并没有得到广大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足够重视,导致在这一项工作的推广中,仅有不足50%的学生接受过相关宣传;另外有118人选择“不了解怎么分类”,说明我们尽管做了垃圾分类的宣传,也有专门的垃圾分类的垃圾桶,但是我们的学生并没有真的做到正确分类。
   (六)垃圾分类系统使用情况
   在问及“您是否使用过校园内的垃圾分类系统”时,选择“使用过并分类投放”的仅有49人,仅占19.8%;其中“使用过但是没有分类投放”的多达185人,占据全部回答者的74.9%;还有13人选择没有使用过垃圾分类投放系统。
   调查显示有42人表示“坚持使用刷卡投放”,其他被调查者均选择“没有使用刷卡投放”,且坚持使用刷卡投放的多数为女生;而没有使用刷卡投放的被调查者中,认为“不刷卡也可以投放,方便”的占到了46.7%,认为“刷卡系统不灵敏,反应慢”的同样占到了42.2%,认为“刷卡并没有实质性奖励或好处”“刷卡麻烦”两者的则多达68.5%。数据表明,我校垃圾分类系统存在技术上缺陷的同时,相应的规章制度并没有很好地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积极性。    在“垃圾分类的阻碍因素”这一问题中,有173人选择了“从小没有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占比非常高,这说明垃圾分类应该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花大力气教育、宣传和推动。选择“对垃圾分类不了解”“塑料袋不够且难以区分”“太麻烦不愿意分类”和“分类没有意义,暂时不起作用”的分别占62.4%、43.7%、35.6%和16.7%。
   (七)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途径
   在如何更好的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调查中,认为应当针对垃圾分类“开设选修课”“制定校规”“进行专门的讲座”“开展相关知识竞赛”“海报宣传”和“校园广播宣传”的分别占被调查者的79.3%、74.6%、73.2%、68.8%、63.5%和41.9%,说明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过程中,依然有很多方法是可以使用的。同时有效的监督也可以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如“定时收垃圾,抽查分类情况”“制定惩罚措施”等;而相关的奖励的措施则可以将“垃圾分类列入文明寝室的评比”“增强积分奖励力度积分兑换的便利性”“颁发荣誉奖状”,而“积分抵扣宿舍水电费”一项则获得大部分同学的青睐。
   三、基于垃圾分类学生行为规范管理的措施
   (一)构建垃圾分类的考核制度和分类行为管理制度
   我国推行垃圾分类较晚,大学生对垃圾分类缺乏了解,垃圾分类意识薄弱。因此,有必要對全体在校大学生进行垃圾分类教育,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和制度施行标准,建立“学院、班级、宿舍、个人”四级联动的考核机制,作为参考指标,将垃圾分类纳入学院考核、负责教师的个人考核、班级考核、宿舍考核以及学生个人考核。
   如从个人来讲规定学生每月需要合理刷卡投放垃圾的次数,纳入到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测评,并且细化学生的投放在德育测评中加减分数的分值,作为当年奖惩等的依据。纳入学分管理,将垃圾分类作为贯穿大学三年的非课堂课程,在第三学年末将大学三年的垃圾分类积分进行测算,兑换成学分,达到标准准许毕业,不达标将无法正常毕业。试行垃圾分类积分在校园绿岛兑换礼品、便于分类的艺术化垃圾袋、积分抵扣宿舍水电费等,并形成考核标准和奖惩等措施。
   (二)构建优良的垃圾分类文化环境
   大环境对于学生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内涵式的教育方式可以在无声当中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以垃圾分类为依托的环保意识,使得垃圾分类衍生成一种校园文化。
   1.硬件上分类垃圾桶的配备要满足需求,校园内分类垃圾桶的分布要合理,根据校园功能分区做出调整,撤销校园内其他区域无需刷卡便可投放的垃圾桶,倡导尽量少的产生垃圾,方便保洁人员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完善校园饭堂建设,优化环境,倡导在食堂就餐并逐步禁止在学生宿舍区携带一次性饭盒进入宿舍楼,以点带面,全面禁止在校园内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2.设立垃圾分类宣传栏,分类标识要以图片与文字结合的、更为生动的方式,在投放垃圾点以及宿舍区设立宣传栏,让学生增强垃圾分类的意识,加深对垃圾分类的理解。
   3.人文因素的影响,主要来源于教职工的影响,除了在学生生活区推行垃圾分类之外,也需要在教职工区域进一步规范垃圾分类。教师是学生最好的行为导师,如果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分类投放垃圾,分类处理垃圾,会对学生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促使其行为规范的养成。
   (三)举办主题活动与表彰活动,加强垃圾分类意识
   多数大学生对垃圾分类一知半解,对垃圾如何分类没有系统的了解,只有在思想上进行引导,才能更好推行制度,规范学生行为。校团委学生会建立垃圾分类的相关鼓励措施,定期对垃圾分类知识进行宣传、督察工作并对表现积极、贡献突出的志愿者加以表彰,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保持志愿者队伍的长久热情。
   举办“垃圾分类达人”评选活动,形成个人关注力和榜样力量。通过宣传海报、微信推文等方式进行宣传,形成榜样力量,带动更多人参与到保护环境当中。
   学生是学校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学生参与到垃圾分类相关制度过程当中,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征求学生意见,听取学生反馈,再根据学生的建议进行调整,在整个过程当中,让学生体会自己是学校的一员,是校园的主人,有义务维护环境,从而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共建绿色校园。
   参考文献:
   [1]顾民达.关于扩大废纸回收利用的建议[J].中华纸业,2001,22(10):9-12.
   [2]聂永丰.废电池危害及其环境污染风险分析[J].节能与环保,2004(2):5-6.
  编辑 赵瑞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42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