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非遗”精品社团建设的实践与思考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学生社团因其学生主体性、内容丰富性、形式多样性、活动自主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学子的欢迎和青睐。“海安花鼓”社团紧紧围绕传承文化、活动育人的目标,充分挖掘各类资源,积极探索地方“非遗”社团建设的方向、路径及策略。经过10多年的努力,“海安花鼓”社团成为底蕴和活力并存,广受学生欢迎和认可,具有一定影響力与鲜明个性特色的“头雁”社团。
  [关    键   词]  “非遗”精品社团;建设;“海安花鼓”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4-0036-02
   当前,学生社团因其学生主体性、内容丰富性、形式多样性、活动自主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学子的欢迎和青睐。多彩的社团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生活,也锻造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生社团建设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职业学校重视。有学校把社团纳入公共选修课、第二课堂,以课程教学的方式推进社团建设;有学校根据时代和学生特点,创设形式新颖、接地气的新型社团吸引学生参与;有学校邀请校外名师指导,优化社团活动组织管理,提升社团育人效果。各学校尤其是优质示范学校均把打造高质量的精品社团作为抓手,不断深化社团的实践环节,使之成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把社团建设成为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
   江苏省海安中等专业学校“海安花鼓”社团紧紧围绕传承文化、活动育人的目标,充分挖掘各类资源,积极探索地方“非遗”社团建设的方向、路径及策略。经过10多年的努力,“海安花鼓”社团成为底蕴和活力并存,广受学生欢迎和认可,具有一定影响力与鲜明个性特色的“头雁”社团。问卷调查显示,刚入学的新生对“非遗”文化充满了好奇,对“非遗”社团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其中“海安花鼓”社团就是新生最想加入的社团之一。
   一、社团建设指向逐渐明晰
   关于“海安花鼓”社团建设的目标指向,曾经存在过争论,也走过弯路。
   “海安花鼓”流传发展至今,逐步演变成两种表现形式,一种以说唱形式为主,附加伴舞,常为8男8女之说唱歌舞;另一种形式是根据花鼓的动作旋律编创的民族音乐与花鼓舞蹈动作,伴乐起舞,海安花鼓逐步舞蹈化。而让“海安花鼓”走出海安、享誉全国的正是优美的舞姿和欢快的鼓点。
   因此,当初“海安花鼓”就是以一个舞蹈节目走进校园的。当初学校学前教育班、艺术教育班的学生组建了校园舞蹈队,邀请文化馆的老师进行编排,教授动作,反复训练,上台表演。2008年8月8日晚现身北京奥运会暖场演出、上海世博会表演的“海安花鼓”表演队,其中就有几名成员即为学校的学生和老师。
   在2012年“海安花鼓”社团正式成立之时,有人认为这就是建立一支舞蹈队,从报名的社员中筛选有一定舞蹈基础的,请人指导,教会动作,上台跳好即可。于是乎,“海安花鼓”社团表面风光无限,到处跳,处处演,为学校增光添彩;背面参与人员稀少,社团成员参与感不强,社团活动组织停滞。“海安花鼓”社团沦落成一支纯粹的舞蹈队、表演队。这种现象在“非遗”等传统文化类社团建设中并不少见。
   此种形式主义的想法和做法有违社团创设的初衷。2014年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要加强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指导建立各类社团和课外兴趣小组,积极开展各种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职校“精品社团”是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构建的。“精品社团”的打造绝不是做表面文章、形象工程,喊几句口号或大话,写几份漂亮报道、精彩汇报就功成名就的。社团的建设和活动的开展,不能偏离育人核心,无法走捷径、抄近路。为此,近几年,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确定为社团建设的根本目的,摒弃表面功利思维,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注重过程控制与管理,扎扎实实抓好社团建设工作,切切实实开展好社团各项活动,让成员社团在活动中体验、成长,真正有所收获,从而推动社团健康发展。
   另外,海安花鼓不仅包含舞蹈韵律和舞蹈技能,更富含传统文化。海安花鼓流传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其起源与发展更与海陵大地上的“抗倭”历史、民俗文化紧密联系。作为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海安的文化品牌。并且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正如教育部2014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要将“社团活动”列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海安花鼓”社团承载着传承地方“非遗”文化的重要责任。
   综上所述,“海安花鼓”等地方“非遗”社团建设的初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承地方‘非遗’文化”。
   二、社团建设资源多方整合
   (一)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海安是江海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将海安花鼓放到具有5000~6000年历史的青墩文化背景中考察、挖掘,其内涵必将极其丰富。社团师生共同搜集资料研究编写“海安花鼓”校本教材并不断完善,鼓励有特长的社团成员将海安花鼓做成动画、动漫,拍成专业图片、视频,聚焦“非遗”讲好海安故事,推介江海文化,传统文化焕发出了现代气息。社团成员在研究、实践中根植了家乡情怀,增强了地方情感认同,树立了文化自信。此外,社团聘请“海安花鼓”“非遗”传承人杨培杰担任指导老师。杨培杰是省内外知名的从事群文创作的专业人才,是第四批江苏省级“非遗”传承人,从事海安花鼓创编和研究多年,发表研究文章数篇。杨老师更致力于海安花鼓的校园传承,不辞辛劳地奔走于各地中小学宣传、教学。聘请“非遗”传承人杨培杰定期为社团成员作指导,不仅让社团成员近距离聆听到传承人的深刻讲解,感受其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感人的艺术魅力,更能在手把手的师徒教学中体会一招一式的来之不易,需要长期的刻苦练习,不断磨炼,从艺术传承的角度加深对工匠精神的感悟。    (二)多方协调校内资源
   (1)争取学校更多的支持,尤其在社团经费投入上,确保重点社团重点投入。(2)在社团成员的拓展上下工夫,每年招新期间,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一位机电专业的学生说:“刚开始以为这是个女生社团、舞蹈社团,没想到我还能加入,社团的活动这么丰富,每人都有不同的责任,真能学到不少东西。”这名男生在组织、沟通、协调、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现已成为社团管理的中坚力量。(3)发挥指导老师及校友的作用。精挑细选责任心强的指导老师负责社团指导,校内指导老师先做徒弟,跟着传承人先学,成为“专家”“行家”,然后“徒弟”带徒弟,发挥好“二传手”的作用。“非遗”文化的传承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事实证明,学校“海安花鼓”社团培养了不少人才,做到了“传承”,典型的例子是当年培养的幼师毕业生把花鼓的种子洒向大地,她们在各地的幼儿园中继续给下一代“播种”。参与过当年奥运演出的毕业生回校对社员讲述时说:“这里就是我的家,曾经在这里流过的每一滴汗、每一滴淚都值得终生铭记。”(4)开发课程资源。一方面,搜集整理所有视频资料作为学习参考资源;另一方面,在杨培杰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实际,创编了三十多组易学、实用、优美的花鼓动作,构建了花鼓课程校本体系。
   (三)充分展现学生潜力
   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提高和发展学生个体的主体性,使学生逐步地由“自由人”变成“社会人”。社团活动中我们注重面向全体,尊重学生主体与个体,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社团创作的节目参加省市文明风采大赛获得一等奖,社团成员登上市、县、校等各级各类舞台尽情展演,甚至有的成员自组创业团队,到酒店新人婚宴上把花鼓舞起来。上不了舞台的社团成员也自由发挥,有的做好幕后服务和宣传,有的做再改编、再创作,有的开起了舞蹈道具、服装网店……人尽其才,各尽所能。
   三、社团建设管理独具匠心
   精品社团的打造需要严格的制度、规范的管理和创新的方式。
   (一)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首先不断完善各项制度,依照制度开展社团建设和管理,社团主管部门学校团委制定了《社团管理规定》《社团考核办法》《社团资金使用办法》等,海安花鼓社团也形成了《“海安花鼓”精品社团建设方案》,制定了《管理章程》等。其次明确指导老师的职责,从组织机构设置、计划制定实施、人员培养配备、档案收集整理、活动组织督查等方面做好社团管理的整体把控。
   (二)规范精细社团管理
   “海安花鼓”社团将“打造品牌,追求卓越”作为奋斗目标,社团活动固定地点,精心布置,充满文化气息,社团活动时间固定,常规活动每周至少一个半小时。运用微信、公众号、QQ等信息媒体推进社员间的协调互动,加强活动过程的管理,宣传推广社团品牌形象。社团活动开展有计划、有总结、有考勤、有记录、有监督、有考核,体现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效果,社团并多次获得校“优秀社团”称号。
   (三)创新创优管理方式
   受社团成员创业启发,在学校的支持下,在老师的指导下,社团尝试引入企业化管理方式,推举成立理事会、监事会负责社团执行、监督工作,召开社团大会,让全员参加重大事项的决策。这种方式的尝试更加突出了社团的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让每一个成员都成为社团的主人,激发每一个人的潜力,为社团多做贡献,社团进入可持续性发展的良性轨道。
   参考文献:
   [1]彭聚凯.职校“精品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探索[J].成功(教育),2013(20):80.
   [2]闫运运.海安花鼓的价值及传承[J].搏击(体育论坛),2013(6):82-84.
   [3]闻胜海.高职学生社团创新传承地方文化研究:以地方民间故事为例[J].职教论坛,2017(8):45-48.
  编辑 马燕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45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