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体悟精读方法点亮写作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培根对精读文章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不妨囫囵吞枣,只有很少的书必须细嚼慢咽,反复玩味。”笔者尝试让学生学会精读课文,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积累素材,激发想象力,学习课文精巧的写法,经过几个月的有序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关键词:精读;品鉴;积累;运用
  精读对于训练和提高同学们的理解、分析文章的能力,是大有益处的。我在初一上学期和初一下学期,运用精读方法理解课文,效果非常不错。经过几个月的训练,我发现有几个共性的模式可以促进写作课堂
  一、字斟句酌,品鉴词句,积累语言
  宋人朱熹在《情理精义》中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精读,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我在教授课文时,指导学生精读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品鉴并积累词句。
  臧克家的《说和做》是一篇精辟短小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着重培养学生对文本细读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揣摩、细细品味语言,认识立体而丰满的人物形象。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教学环节:
  本文的作者臧克家先生是一位诗人,他有许多诗作十分经典,如:《有的人》《老马》等,因此文中有不少语句读起来像诗,能引发我们丰富的感受和联想,请你选择文中一处精致凝练、富有诗意的语句,试着揣摩体会其表达效果。提示:(1)圈画出作者运用独特表达方式展现人物品质的相关语句。(2)反复研读所选语句,重点关注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闻一多先生的特点,反复体会作者用词背后的深意。
  我让学生大胆的尝试运用所积累的语言进行写作。我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作者臧克家在写作本文时饱含感情,以诗人的笔触,精致凝练的语言写出了令人敬仰的学者和民主战士的形象。请你在原文中摘录一些句子,改编成一首诗,送给同样是著名诗人的闻一多。
  学生的诗作可谓是丰富多彩,尽显学生积累语言的功底。
  学生诗作:
  你是一团火,你是卓越的学者,
  照彻了深渊;
  你是一团火,你是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照明了萬代;
  你是一团火,你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降服了魔鬼;
  做学问,你沥进心血;
  写诗歌,你慷慨淋漓;
  最后的讲演,你余音绕梁,声音高吭……
  你影响了几代人,震撼着国人的心灵;
  二、学做批注,品鉴细节,积累素材
  《教学心理学》指出:“教师是教学心理环境的创设者和调控者,对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的创设起主导作用。”我在教学《说和做》这篇课文时,指导学生精读文本细节,积累素材。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教学环节:
  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例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慷慨演讲”等细节,请你选择其中一处细节描写,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学生在文本中圈画这些描写细节的语句:“闻先生在三十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他研究古代典籍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有的学生这样批注:这一细节,描写了闻一多先生专心致志,刻苦勤奋研究古代典籍。目的是为了寻求救国道路,为了普天下穷人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通过精读课文细节描写,闻一多一个卓越的学者,伟大的爱国者,大勇的壮志这一形象清晰明朗。
  王荣生主编的《小说教什么》一书中写道:“解读小说方式有三个层面。一是与表达方式直接相关的解读方式,比如,品味词语,解析句式,体会语气,分析结构,赏析修辞,掌握视角,赏析细节,把握方法等。二是作品的表达方式之外但却与作品本身相关的解读方式。比如,通过写时代背景,时代背景来进入文本,通过把握文体特征来进入文本等。三是完全外部于作品的解读方式,比如,整体感知、自我体悟、反复阅读、概括提炼、剧情表演、借助工具等,也是进入文本的方式,这方式同从作者的表达方式的角度去解读。”语文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比如我在教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小弗朗士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留白”的内容。让学生再次精读这几句景物描写,追问:你又能读出什么?请把你读出的内容写出来。
  有的学生写道:这句话介绍了故事的背景,这里已经被普鲁士兵占领,同时介绍了一个孩子此时的心态,还没有为国家的命运而担忧,还只是怕回答不上来老师的提问而逃学,他眼中的画眉还在清脆悦耳的歌唱。两句话中的分号只是并列地表达了此时他眼中的自然景象和社会景象还都是“比学习分词的用法有趣”。与后面“下课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他意识到祖国已经沦陷,为没有好好学习母语而懊悔的心情形成对比,此时“良辰美景不过是假象,局势动荡是真实”。同样的社会背景下孩子已从无忧无虑的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转变为一种悲愤的心态,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在老师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孩子成长了,而通过调皮男孩的内心感受又反映出整个民族的沉痛感受。
  对于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方法的尝试,我还将继续探索,从而把它更完美地和写作教学融合起来,所以还要不断完善。大胆尝试指导各种文体文本的精读与写作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第156页。
  [2]  王荣生:《小说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5年12月   第94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4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