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微课巧运用 古诗深体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典诗词的教学肩负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任务。但由于时空的原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解读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微课整合资源、展现画面,让学生有效预习,获得美的享受;也可运用微课引导学生体悟诗韵,为学生解释疑惑,让学生爱上古诗,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古诗;微课;预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3-0037-02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典诗词的教学一直都肩负着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任务。但由于时代的原因,很多古典诗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很大的差异,影响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体悟与解构。为此,我们可以尝试将微课运用到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古典诗词学习的障碍。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级的《泊船瓜洲》这首诗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运用微课整合资源,辅助高效预习
  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如果只对诗词的语言进行感知,那么就会影响到对诗词整体意蕴的把握。预习除了要关注生字词,力争读通顺之外,还要及时了解诗人生平经历以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根据这一认知特点,我在执教《泊船瓜洲》这首诗时,就精心制作了微课,包含了教师的朗读示范和三道配套练习题。三道练习题的前两道指向于“泊”“间”“重”“还”四个多音字的读音;最后一道是听示范朗读,标注诗句停顿的节奏。除此之外,我还选择了契合文本意境的古典音乐,借助音乐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丰富了学生预习的资源。
  在组织学生预习时,很多教师一般让学生上网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读出来。面对海量的信息,学生大都无所适从,根本无从阅读、检索,有的甚至会直接全选、打印,其效果就可想而知。因此,在制作微课时,我重点选择了王安石两次被贬以及再次被召唤入京的经历,并链接了王安石变法的相关背景资料,为学生后续深入感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深刻意蕴奠定基础。
  这样的微课,直接指向学生熟读古诗、理解古诗的障碍点,为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提供支撑,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
  二、运用微课展现画面,促发美感意识
  语文教材选编的诗词,借景抒情的很多。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微课多元化的展示功能,为学生精心制作精细、新颖且富有创意的微课视频,以提升学生对美的感受力。
  如,在教学这首《泊船瓜洲》时,我发现网站的一些相关课件和视频,画面的清晰度相对较低,影响学生对诗歌的感受。于是,我自己寻找视频资料,根据古诗的内容,先后为学生呈现这样鲜活的图片:以俯瞰长江的视角展现“一水间”的整体画面,以崇山峻岭凸显“数重山”的壮阔美景,以春风浸染的画面展现春天的勃发生机。这些画面的呈现,不仅是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画面美,而且要在观察图片和对比文字中感知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感悟语言文字之美。如,引导学生感知 “间”字的表达作用——长江将“京口”“瓜洲”隔开;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观察画面之后,想象“数重山”三个字所呈现出来的连绵起伏的逶迤之美;同时,还可以紧扣一个“绿”字,让学生想象江南春天一碧千里的美妙画卷……
  这样,古典诗词中的文字、景物以及内在情感就完全处于一种和谐境界中。然后,教师通过充满质感的语言,以更加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资源,消除学生与诗歌之间的隔阂。
  三、运用微课体悟诗韵,促进情感生长
  传统理念下的古诗教学,都要让学生具体理解古诗的词句、思想内容,这就容易使教学陷入机械的泥潭。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不能感受古诗内在的美感,甚至连内在情感的体悟都成为空谈。其实,古诗内容的理解是为了启发情感,因此体悟诗情、感知诗境,就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基本诉求。在这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使他们体悟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妙。因此,我根据微课的特点,制作相关视频,以弥补教学实践的不足,促进教学向深层次发展。
  这首《泊船瓜洲》是王安石二次进京途中,住宿在瓜洲时创作的一首诗歌。诗中既表达作者变法的雄心壮志,又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两种情感究竟该如何让学生进行体悟呢?这其实是有较大难度的。教学时,我运用微课进行了这样的教学。首先,抓住课文中“绿”字引导学生品析:“这一个‘绿’字好在哪里?让你想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绿’字改成‘入’‘到’‘吹’字,你觉得可以吗?”这样,让学生感受到这个“绿”字所展现出来的“浸润”“碧绿”的效果。其次,我播放微课《王安石改“绿”字》,让学生了解王安石前后改写“绿”字的过程。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古代诗人遣词造句、精炼文字的严谨精神;另一方面感受诗人最终选用这个字的想法,体会王安石因为春风吹绿江南时的愉悦心情。最后,我再次播放微课视频,对宋朝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进行了介绍,并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春风”还可能是指什么。这样,将自然界中的“春风”与“王安石变法”中的好政策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绿”字的丰富内涵,初步感知诗人是怎样借用景物来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创作技巧的。
  在这一教学板块中,教师充分运用了微课资源,从诗句的核心语言入手,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解构与体悟,使学生真正地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四、运用微课解释疑惑,强化拓展延伸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教师对同一首古诗的解读会不尽相同,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研制、教学策略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无法将所有的内容和知识点融入其中。为此,我们需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展开质疑。如,在教学这首《泊船瓜洲》后,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王安石还写过哪些诗?还有哪些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诗歌?……”对这些问题,如果教师总是以“自己回家收集资料”搪塞敷衍的话,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动力。而在教学之后,及时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能满足学生内在的探究需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如,在这首诗的教学之后,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再次专门制作微课,以解决学生的疑问。微课的内容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对王安石变法前后的经历进行更加具体的介绍,尤其是与这首诗创作的相关细节;二是拓展补充了王安石的《元日》,紧扣诗句中“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引导学生结合王安石变法尝试理解诗句的丰富内涵,相机理解“新桃”与“旧符”的真正含义。这样,将这两首诗进行整合对比,巩固借助景物和现象来表达真实用意的写作方法,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这样后续性的微课视频,实现了从一首诗向一类诗的有效拓展,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总之,微课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针对可能存在的重难点和疑惑点进行精准而高效的设计。这样,既消除学生学习的内在障碍,又拓展了诗词的空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感知能力,使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准确感知诗歌的内在情韵,让微课成为古典诗词教学的一道利器。
  (责编 韦 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24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