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后的平民总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林肯传》是美国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的扛鼎之作。该传记结构紧凑鲜明,叙事不落窠臼,再现了林肯“贫穷的简明编年史”般的童年,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里程碑意义的政治成就以及坎坷多磨的婚姻,建构了林肯不幸却伟大的殉道者形象。然而,时间不能抹杀—代人的历史。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描绘了战骨埋荒、哀鸿遍野的美国内战,以及浪花淘尽英雄后的是非对错,富有张力,引入深思。同时,《林肯传》在译介文化传播方面极具文史蕴美,是文化输出的成功典范,值得我国对外出版行业借鉴。
关键词:《林肯传》 译介文化传播 文史蕴美 文化输出 对外出版
《林肯传》是美国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一生中唯一一部人物传记,全书译自世纪出版公司1932年首版,详细记录了平民总统林肯鲜为人知的一面。作者以全知全能视角刻画了一个忧郁、却依然能保持幽默风趣、诚实睿智、满怀仁慈的林肯形象。每章都有高潮,每章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也是这本巨著的魅力所在。作者层层递进地描述了一个出身贫寒、连遭不幸的凡人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对美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如启明星般闪耀的伟大总统。
相对于“物质者”写山的传记,《林肯传》更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史料的引述使本书富有史诗气息,预叙、倒叙、对比描写、细节描写相得益彰。
作为传记,应兼具底蕴与真实性,该作的后半部真实地揭露了南北战争时期北方与南方在思想观念与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再现了金戈铁马、青冢黄昏的惨烈战争,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一、前无古人的新传手法,独树一帜的文章构架
(一)为万世开先河的新传手法
新传记是英国现代主义时期传记文学的新方向,用以区别之前的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的传记文学。新传有三个特点:艺术第一、务必解释以及心的趣味。艺术第一指作者更注重艺术手法的运用;务必解释指传记作家阐释事实时运用艺术手法;心的趣味,即作者更注重传主的心理。《林肯传》便深受此观点的影响,书中对心理细节描写细致,彰显人物性格,使传主跃然纸上。
强烈对比是本书一大特色。新传记作家擅长使用“二元对立”式的阐释范式以达到独一无二的阐释效果。二元对立(binary opposition)最经典的例子是理性(rational)与感性(emotional)的二分,而在西方哲学中,理性一向比感性获得更高的评价;另一个例子是存在(presence)与缺少(absence)的二分,同样,前者在西方哲学中的地位远高于后者。《林肯传》中将差异明显或是对立的双方摆在读者面前,形成强烈对比,增强了文本的戏剧性和文学性。
书中曾这样描写林肯与安妮热恋的场景,“此时此刻,一株株橡树、胡桃木都披上了连伯爵也穿不起的貂皮大衣,连榆树上最穷的枝头也缀满了晶莹闪亮的珍珠。在这对恋人的眼中,这个世界是如此温柔美丽,人生也充满了神圣的意义。每当林肯的目光凝视安妮的淡蓝色眸子时,她的芳心犹如一只快乐的鸟儿在婉转地唱歌;而每当安妮那双玉手轻触林肯时,他就会兴奋得几近窒息仿佛获得了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这段文字写景状物方面也是可圈可点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浪漫的氛围,侧面烘托林肯这一段感情的单纯与真挚,美好却易逝。在几段叙述后,作者笔锋一转又写心上人病逝后的林肯,“他成了全伊利诺伊州最忧郁的人”。日后与林肯合伙的荷恩敦律师说:“20年间,林肯没有过上一天快乐的日子……他走路的样子,简直像忧郁就要从他身上淌下来似的。”此段与上文形成强烈的对比,美好爱情消逝,把憧憬破灭后留下的无尽伤痛展现得淋漓尽致。读者读到此处应是为林肯哀伤的,经历坎坷的童年后,林肯值得拥有一份天真烂漫的爱情,可是安妮却不能成就林肯之后传奇般的一生,或许,这就是遗憾吧。
传记的心理描写在塑造林肯形象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借通俗传记而名满天下的艾密尔-路德维所写的《林肯传》也曾大量使用这一手法,使传主形象更加生动、丰满。他曾表示“优秀的传记家应该是心理学家”。卡耐基对于林肯的心理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和人物建构上起着重要作用。如这段描寫:“尽管他应允了玛丽托德的这桩婚事,但是他的内心却在激烈地交战,想要寻求逃避的方法。他常常在店铺楼上的房间里呆坐着,不去办公室工作,也不参加州议会的会议。有时候,他会在半夜3点起床,下楼生起壁炉的火,对着火光独自坐到天亮。他吃得很少,体重日减。他变得暴躁易怒,不愿见人,也不肯和任何人说话。婚期将至,林肯的惊惧和退缩也更甚了——他似乎掉进了一个黑暗的深洞,在里面不断旋转,差一点失去理智。”这段话言简意赅地塑造了坠入悲苦深渊的抑郁林肯,颇有漫画式的描绘风味。
(二)别出心裁的文本结构,预叙倒叙相得益彰
设悬念、避平铺、抓重点、重实际是卡耐基在运用倒序时的特点。倒叙即作者有意识地把事件的自然顺序加以调整使之发生错位,以达到增强艺术效果的叙事手法。在描写林肯家境窘迫时,作者运用倒叙写出了林肯母亲死去时的凄凉,将过去与现实联系在一起,“他两年前用雪橇带着她来到这个屯耕区,现在又用雪橇将她的遗体运到附近的密林山峰”,又写“可惜她不能预知未来,亲眼看到她生下亚伯拉罕·林肯的地点修建的大礼堂”。
破常理,用预叙。所谓预叙,就是事先讲述或者提及以后事件的叙事活动,对未来事件的暗示或者预期。《林肯传》中会常常将未来的事情预叙出来,原文写林肯与玛丽结婚时便用了这种方法,如“他们决定在1841年正月初一结婚。此时离结婚只有六个月了,却又生出不少枝节来”,读到这里,读者便可以料想出林肯一波三折的婚事了。预叙与倒叙在《林肯传》中交织相错,使该作的叙述带有明快的节奏感,快慢相宜,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叙事功底。
二、《林肯传》的历史烙印——难以忘却的痛苦回忆
(一)惊骇人心的伤亡数字,悲壮惨烈的南北较量
南北战争是惨烈悲壮的,领导者在痛失子民中煎熬,人民在战乱中流离失所,朝不保夕。书中大量篇幅描绘了惨烈的南北战争死伤之巨,大仗小仗不断,据不完全统计,南北战争总共死亡62万人,仅仅四年时间会造成如此巨大的伤亡。《林肯传》这样写道:“一场死亡50万人的战争就在弗吉尼亚州一个名叫‘阿波马托克斯院舍’的小村庄结束了。”而美国内战时期,北方人口2200万,南方人口900万,那么死伤了将近62万对于当时的美国无疑是沉重的打击。这场战争是相当悲壮的,在描写葛底斯堡战役时这样写道:“葛底斯堡战役发生在7月的第一个星期,战场上留下了6000具尸体和27000名伤兵。教堂、学校和谷仓都改成了医院,痛苦的呻吟惊天动地。每时每刻都有数十人死去,由于热浪袭人,尸体迅速腐化。埋葬队不得不加紧工作,他们没太多的时间挖坟坑,所以常常只在尸体上面盖上一点土,就地掩埋了。一阵大雨过后,许多尸体又半露在外面。政府从临时的坟墓中挖出联邦士兵的尸体,另行安葬。”饿殍遍野,忠骨曝尸,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野营千里无城郭。这便是在警示后人——战争的悲剧不可重演,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战争是人类不得已的选择,这样的选择必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二)无法逆转的历史潮流,难以避免的悲壮惨剧
南部奴隶主阶级敢于分离联邦,发动内战,还因为它深信自己能够得到欧洲列强的全力支持和援助。南方种植的棉花得到欧洲国家的大量购买,这便给了南方一种错觉,即欧洲国家会为了棉花开战,可事实并非如此。况且南方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如果北方执意废除奴隶制,那么南方的经济自然会崩溃,北方则依靠自由的男女在越来越多的工厂里工作来保障其生活资料的供给,并且把遥远的西部地区的森林和原野都变成工业社会,阻碍其发展的根源就在于奴隶制。然而,在建国初期美国国父们写下了整个国家的信条——《独立宣言》,其中提到:“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可是,国父们对亵渎这个信条的奴隶制度视而不见,而是交给历史。他们将这一问题留给后来的子孙,相信历史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而林肯就是完成这一使命的天选之人。林肯任总统时,南方为了法律上能与北方抗衡,便选举出了自己的总统戴维斯,换言之,当时美国实际上已经一分为二了,这迫使林肯使用强硬手段维护国家统一。如此看来,这场战争是无法避免的了。
(三)前车之鉴,后世警钟
《林肯传》可以传播正能量。书中塑造的林肯幽默风趣、饱读诗书、诚实睿智、满怀仁慈。《林肯传》的出版与发行可以让后人更好地认识人生的苦难,堕入绝望深渊也不失幽默与豪迈,攀上人生巅峰也不忘初心、兼济天下。
纵观《林肯传》,不难发现林肯是抑郁的,他一生饱受创伤,多次发作抑郁症,企图自杀。贫寒的童年岁月,接连失去亲人,炼狱般的婚姻生活,艰难坎坷的政治生涯……可是林肯却没有因此放弃,而是站立在废墟上,在泛黄的历史纸业上添上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最重要的是林肯身上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的精神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学习。
林肯经历的南北战争值得我们反思。在经历三十多年高速发展之后,中国已经到达另一个转折点。2017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节点,从党的十八大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已经过半,“三步走”战略的实施也已经走了一半,中国面临众多战略抉择以适应时代适应国情。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格局,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当务之急。正如林肯所说:“让我们继续努力向前,完成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包扎起国家的创伤,关心那些为战争作出牺牲的人,关心他们的遗孀和孤儿——尽一切力量,以求在我们自己之间,以及我们和所有的国家之间实现并维护一个公正和持久的和平。”
三、译介传播与版权输出的典范
《纽约时报》称“除了自由女神,卡耐基精神就是美国精神的象征”。作者卡耐基一生致力于人的心灵塑造,著有《人性的弱点》等风靡全球的成功励志之作。在其漫漫创作生涯中,《林肯传》是他倾心写就的唯一一部人物传记。《林肯传》的中译本在人民出版社出版标志着它被译介到中国,它的翻译质量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经过多代人的努力,《林肯传》才有今天的新版译作。这部著作在中国受到好评离不开广大优秀译介人才,相关政策的扶持,文化交融潮流的推动。这对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弘扬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中国文化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实现我国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外输出文化时会碰到本土文化概念的不可譯性。比如,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翻译成英语时却成了“The Story of 105 Menand Three Women”。显然,这样的翻译译本是无法被目标语读者所接受的。卡耐基《林肯传》的英文名字是“The Unknown Lincoln”,它的中文名字很容易被中国读者接受。这便反映了我国在文化输出时的一个现状,即我国对本民族文化和语言的熟悉度。但遗憾的是,现阶段既通晓中国传统文化又兼具良好翻译能力的人才依然紧缺,少有学人能翻译出德国汉学家葛浩文那样的译作。为解决这种中外译介出版的不平衡性,有些学者指出应建构中西合璧的译者模式,在充分了解不同群体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审美旨趣的基础上,选择适切的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从而促进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长足发展。对于政府而言,可以尝试采用多元文化传播途径对我国的文化进行译介。中国需开拓海外市场,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首先,需要了解海外读者的需求,知晓世界想要了解中国什么,中国就需要传播什么。其次,善于借助新媒体等工具进行传播。当今世界文化大融合是一大趋势,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即时性、互动性,才能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最终实现我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自信。
四、结语
《林肯传》是美国历史上命运多舛、政治生涯跌宕起伏的平民总统林肯传奇般人生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永远新鲜的痛楚、具有研究价值的真实史料、富有韵律的措辞、新颖的手法、留与后人的启迪,这些特点是《林肯传》备受读者青睐的主要原因。作者戴尔·卡耐基,这个著写了影响无数年轻人成功学经典的作家用林肯的故事诠释了什么是在炼狱中奋斗,什么是扼住命运的咽喉,走在实现梦想路上的人总是可以从书中获益匪浅。正如林肯所言:“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决不会超过自己的信念。”
参考文献:
[1]崔元和.禅宗美学的基本特征[J]五台山研究,1991(4):50-60.
[2]全展.传记文学创作的若干理论问题[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7(5):30-36.
[3]戴尔·卡耐基.林肯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4]王永亮.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出版之旅——聚焦读者的文化意识及翻译作品出版的营销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18(4):59-63.
[5]王永亮.电子书传播文化平台探索—~以亚马逊Kindle营销为例[J]出版广角,2017( 21):60-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62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