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在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古诗词一直都是让教师和学生产生压力的难点。诗词鉴赏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本文将针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进行探讨,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
古诗词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都比较单一,只注重按照教案将古诗词从头至尾的讲解一遍,导致学生对古诗文中的意向丝毫不理解,在介绍写作手法时,教师往往直接告诉学生用来某种方法,而没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等等,针对这些常有的问题,将提出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便能够提升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效率。
1.剖析写作背景,明确诗词主题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只顾讲解古诗词的涵义,把学生掌握古诗词的涵义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最终会导致学生在分析有关古诗词鉴赏类的题型时无从下手[1]。因此,在开始古诗词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或是和学生一起探索古诗词作者的背景,比如人生经历、所处时代、写作风格等,等学生将古诗词作者的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在着手于对古诗词的讲解。这有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以及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情感,为接下来对诗词的赏析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学生在学习《望岳》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这首古诗是杜甫在二十九岁那年前往兖州看望自己的父亲后由齐如鲁,在赶路的途中所创作的。这首诗是我国古代诗词比较经典的一篇。被后世的人们称之为“绝唱”,并且被刻成石碑,立在了山麓,它将和我们熟悉的泰山一样,永垂不朽,在这首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是杜甫在看到泰山的壮观和雄伟之后而表达出来的心声。学生经过教师的介绍和引导,能够在古诗词中感受到杜甫当年不惧艰难,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魄,拉近了作者与学生之间的精神层面的距离,促使学生能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进而提升了教学效率。
2.分析诗词意境,强化情感体验
在古代诗词中,作者经常会通过赋予某种事物特定的含义,以此来表达自身的情感,这里的“事物”实际上就是我们在品析诗词时经常提到的意境。意境可以真实的反映出作者在创作古诗词时的生活状态以及真实情感[2]。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从意境着手去引导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更精确的理解诗文中所蕴藏的情感。比如,学生在学习陶渊明的《饮酒》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我想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看’字来替代,同学们是否还能产生相同的感受呢?”,学生在思考片刻之后,会纷纷表示不能。这时,教师可以接着围绕“见”字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见”字可以比其他字更能表达出作者怡然自得的心情。
此外,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帮助学生归纳一些常见的表达意境的词语,比如,“月”字经常用来表示思念之情,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等。通过归纳,学生的诗词赏析能力会能到很大的提升。
3.创设诗词情境,感受意境之美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依旧运用传统机械式的教学,会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起到限制作用,并且由于初中古诗词的数目很多,学生容易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排斥心理[3]。因此,为了防止这些情况的发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情境演绎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中的意境之美,进而有效的提升古诗词鉴赏的能力。比如,学生在学习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时,作者通过非常亲切的语言描述出了自己从拜访好友到最后告别的过程,同时也描绘了非常美好的田园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教师在讲解这首古诗时,可以把之中的情节作为话本,然后选择两名学生到讲台前重现诗文中的情景。在此之前,教师需要提前让这两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与此诗相关的资料,了解相关的背景,比如,“重阳日”“就菊花”分别是什么意思。教师通过这样情境演绎的方式,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使其加深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在感受古代人热情好客的情怀时,还能体会到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之美,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崔永芳.浅议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时代教育,2018(12):129.
[2] 邓玲.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32):208.
[3] 陈赛萍.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速读(下旬),2018(7):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03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