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折中主义角度看厦门骑楼的美学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厦门骑楼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载体。作为厦门民国建筑的代表,骑楼街区拥有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以折中主义为视角,通过对厦门骑楼风格、材料与结构的分析,浅谈其背后特有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厦门骑楼;折中主义;美学价值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造就了风格迥异的建筑流派,而每一种建筑都是地域文化的代表,从不同程度上展示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习俗与人文风貌。这些历史建筑对于现当代研究人员的意义也不仅浅显地停留在风格流派上,更值得深究的是其建筑形式背后所蕴藏的历史背景与美学价值。厦门骑楼作为近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结合了东西方的两种文化,成为折中主义流派在中国建筑史上惊鸿一瞥的代表。
  1 厦门骑楼建筑的时代背景
  1.1 历史背景的影响
  厦门骑楼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诞生有着相对应的历史条件,其中便包括民主革命对当时厦门社会的影响。民主革命者主张舍旧谋新,视古建古厝为旧、西式建筑为新,一众西洋式建筑被认为是新兴社会的象征而被大量建造。闽南地区地理位置紧挨广东,厦门一带也较早受到了广州革命的影响,在来自广东惠阳的周醒南担任厦门市政会委员长期间,大量的骑楼建筑被迅速兴建于厦门开元路一带,旧城改造的热潮由此揭起。厦门骑楼作为历史物化后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代表了一个区域的人文风貌,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1.2 经贸发展的需求
  如果将国外建筑文化的传入视为厦门骑楼形成的外在影响因素,那么迫切發展本地经济贸易的需求则是骑楼建筑能够在厦门迅猛发展的内在原因。翻阅早期资料不难发现,“五纵二横”的骑楼大多分布于港口附近的商业区,这些区域大都交通便利、人口充沛,而骑楼“商住两用”的特点在功能上也满足商贸经济活动的需求。骑楼建筑造价高、难度大,无财力雄厚的商家资助在一般地段难以建造。港口附近商业繁荣、投资回报大,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骑楼商业街建造的首选区域。
  1.3 海外侨胞的资助
  厦门作为著名的侨乡,早年因其特有的地理优势,成为发展贸易的港口城市,推动了闽南地区与海外的交往。随着以往社会结构的变革,建筑形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这一时期的改变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对传统的事物产生了审美疲劳,渴望新兴事物的冲击。20世纪初海外华侨的投资建设使得新城建造不再是纸上谈兵,一座座摩登的现代骑楼建筑屹立在了鹭江畔旁,新时期中西结合的“厦门式”骑楼孕育而出,开启了东南沿海地区折中主义建筑发展的新篇章。
  2 折中主义在厦门骑楼建筑中的体现
  2.1 折中主义释义
  折中主义是19世纪上半叶兴起的另一种创作思潮,这种思潮在19世纪以至20世纪初在欧美盛极一时。折中主义越过古典复兴与浪漫主义在建筑式样上的局限,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把它们组合成各种式样。[1]由于世界文明在各个国家的相互流传与渗透,因而各国开始对不同风格的建筑遗产有所了解,为掺杂不同风格的折中主义建筑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折中主义风格的演绎
  自19世纪以来,折中主义风格的演绎手法层出不穷,但基本还是利用建筑语言进而推动创作,其基本原则是有意识的对不同风格的建筑进行模仿和拼凑。折中主义风格将不同地域的建筑符号特征进行重组,衍生新的搭配方式,使文化融合的成果通过建筑呈现出来。不论在建筑理念还是美学价值上,近代中国的建筑都试图通过折中主义这一艺术手法达到中体西用的设计效果。而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近现代时期的政治与文化折衷同样通过建筑实体呈现出来,折中主义风格所演绎的不仅仅是所谓的具象显性特征,更包括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
  2.3 折中主义的体现
  厦门骑楼中折中主义的体现,是一种复杂过程后又顺其自然的演练。闽南传统元素的传承是对地域文化的自信,而对外来建筑样式的学习则是促进本土建筑发展的过程。
  (1)建筑风格。厦门开埠以来,西方建筑的样式开始与闽南文化进行碰撞、交流,形成了带有浓厚折中主义特色的厦门骑楼建筑。谈到厦门式折中主义建筑的风格,不得不提的便是装饰艺术派这一风格。曲折线的形式表现是Art Deco建筑的一大重点,这也是厦门骑楼的界面设计上随处可见的装饰元素,不论在立柱、女儿墙还是窗下挡板上都能清晰地看见竖向线条的设计。十字路口是商家必争之地,在此处,折线形Art Deco建筑利用街角一跨做塔楼,层层收分,形成标志性效果(如思明电影院、同英布店等)。[2]而厦门骑楼作为近代建筑的代表,更是深深受到原有地域风格的影响,闽南地区的传统式样融合于山花与围墙的设计之中,这些外来建筑与本土风格的碰撞,产生了带有厦门地域特征的折中主义建筑。
  (2)材料选择。厦门骑楼在材料的应用上十分考究,墙体的建造材料上以青砖、红砖为主,而闽南红砖更是充分彰显出了厦门骑楼的地域特色。作为本土地域的标志性建造材料,红砖成了厦门骑楼表达建筑文化传承的载体,一定程度上也延续了闽南建筑的生命。局部使用的红砖虽未成为厦门骑楼的标志性符号,却在以青、白色调为主的骑楼街道中起到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作用,可见其具有的独特性与价值性。虽然厦门骑楼具有海外不同风格的建筑样式,但在本地建筑材料与技术的作用下,进而形成了厦门特色的折中主义建筑,展现了新的建筑风貌。这种通过地域材料达到的折衷,是基于对本土文化的信赖,有别于对外来建筑形式的依葫芦画瓢,厦门骑楼采用闽南地域材料则扣住了折中主义自由组合的原则。
  (3)结构空间。不同建筑有着不同的功能,功能的差异决定了空间的使用性质,而这些功能则取决于不同的生活习惯与地域环境。厦门骑楼顺应时代背景,主要为商业发展服务,将沿街都设计为了店面。同时考虑到地方习俗,提供了居民日常生活憩息的空间,让百姓能够在此娱乐休闲。从空间划分的角度上看,骑楼建筑打破了传统的合院形式,促进了住户之间的来往,这与当时人们的生活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论何种建筑形式进入一个新环境,都应与地域文化相协调,这样才能够因地制宜地发展下去。作为折中主义建筑的厦门骑楼,充分考虑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以及商业模式,既探究了商业氛围的营造,也赋予了建筑生活气息。厦门骑楼通过空间格局反映了近代社会的文化特点,体现出洋为中用的先进思想,展现了折中主义风格多元并存、中西结合的建筑特质。   3 厦门骑楼的美学价值
  3.1 形式层面之美
  厦门骑楼的形式特征丰富但不烦琐,不论从整体空间结构还是立面的造型设计上看,无不体现出中外文化相结合的形式魅力。与北方地区折中主义建筑的代表哈尔滨中央大街相对比,厦门骑楼所体现的外来建筑元素大多较轻盈。不同于中央大街对穹顶与雕塑的应用,厦门骑楼更偏爱轻巧的建筑造型。骑楼的建筑色彩也以黄、白色为主,窗框则尤为喜爱浅色系,因此在视觉感受上更加明快,符合厦门海岛的地域特征。无论从形式美感还是装饰语言上看,厦门骑楼既带有西方建筑的气息,又有着闽南本土的民俗韵味。
  厦门骑楼的立面造型大多表现为中西合璧的效果,不论是底层的柱廊,或是楼层的薄壁柱,其柱头的装饰种类繁多,有以简洁弧线为主的样式,也有造型复杂的花篮式纹样。部分窗楣的造型结合伊斯兰建筑中常见的三叶卷变化而成的形式,线脚设计上加以闽南本土的红砖拼花,窗券的装饰甚至融合了中国传统寓意的吉祥纹样,韵律感十足的连排窗,以极具震撼效果的视觉冲击力营造出强烈的艺术氛围。檐部的处理是厦门骑楼的一大设计亮点,不论是保持着传统闽南民居坡屋顶特色的传统挑檐式,或是檐部设计以西方文艺复兴为来源的西方古典式,都带有浓厚的折中主义色彩。前者在立面造型上采用欧式三段式构图,后者在女儿墙的设计上突出了巴洛克风格,并对檐部矮墙与栏杆做了不同形态的造型,从整体到局部的样式其都带有浓厚的异国意味。而部分山花和矮墙上的中国吉祥图案则成为厦门骑楼不得不提的亮点,极具传统韵味的中式图样与西方建筑立面造型构图的结合,进而使得东西方的建筑文化惟妙惟肖地协调统一,表现出独到的美学魅力。
  3.2 历史文化之美
  随着人类社会的多元发展,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建筑空间上,其表现形式多样,促使了建筑文化的迅猛发展。虽然厦门骑楼是西式的建筑形态,但其生长于浓厚的传统文化之中。不论是中国的吉祥图案,还是闽南地区的特色红砖,历史文化与建筑文脉在骑楼造型层面上的展现,亦是体现出了对中国传统审美习俗的延续。厦门骑楼将中西元素融合,既遵循了建筑的结构特点,又贯通地域文化,在關注实际创造的基础上又重视历史脉络的传承。厦门骑楼基于对历史文脉的尊重,使建筑在传承的过程中延续了文化,而这种传承并不是一味地仿古,而是对传统进行演化,创造新的美学价值。
  我国各地骑楼建筑丰富,但不论从建筑规模还是建筑艺术上看,每一城市的骑楼背后都具有当地的独特文化内涵。厦门骑楼亦不例外,其建筑空间内所蕴含的闽南韵味与近代历史特征,无不体现着鹭岛百年以来的历史痕迹。厦门骑楼将历史变迁演绎于建筑之上,将文化传承呈现于空间之中,使得整个建筑不仅具备形式之美,更加体现文化之美,提升了建筑的美学价值。不论是民主革命者的不畏艰险,还是海外侨胞的慷慨资助,骑楼建筑见证了厦门历史的变迁,不同的文化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相互融合,甚至孕育新的篇章。
  3.3 可持续之美
  价值能够流传延续一直是人类的愿景,而建筑美学价值同样是价值的一部分。对美学价值的传承能够赋予建筑持续的生命力,进而保护建筑,保存人的文化自信根基。建筑学始终尖锐地意识到过去的影响,又能高度地表现现在。建筑不仅暗藏“历史性”,更包含“共识性”。厦门骑楼跨越了时空的廊道,与现代环境的融合,延续了自身的美学魅力。不论是与现代商业的结合,亦是同新街礼拜堂、江夏堂等文物古迹的共存,厦门骑楼凭借其折衷的魅力与周边环境相互兼容,使其价值不断升华。而旅游景区的地理优势,更进一步推动了骑楼建筑文化的发展,定期的修缮使得厦门骑楼保持着往昔的风采,持续发散特有的鹭岛魅力。厦门骑楼在百年历史的演变下不断完善,其人文景观、审美价值持续发展,一次次达到新的境界,同时使鹭江沿岸由历史过渡到现代,形成更加具有厦门特色的城市景观。而随着社会对历史文化的重视,持续挖掘与保护骑楼文化也使得厦门骑楼不断充满活力,成为一代又一代厦门人的城市记忆。
  4 结语
  作为折中主义建筑在中国的代表性成果,厦门骑楼凭借其中西合璧的建筑风貌深受大众的喜爱。作为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厦门骑楼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值得对其美学价值进行深入的挖掘。而厦门骑楼的建设可以说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用西方的设计推动本土的发展,其折中主义视角背后的美学意义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2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许勇铁.厦门近现代建筑之Art Deco风格研究[J].福建建筑,2013(01):15-19.
  作者简介:何海峰(1995—),男,福建宁德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2233.htm